【希夫的时代】

【希夫的时代】

【希夫的时代】

雅各布·希夫的家族也是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家族,但他的身世与赛利格曼大相 径庭。希夫家族可称得上是犹太人中的名门望族。根据犹太百科全书上记载,希夫家族最早 可以追溯到犹太民族的源头。希夫家族在法兰克福这边的分支可以一直追溯到 14 世纪。实际上雅各布·希夫甚至把他的祖先一直追溯到公元前 10 世纪左右,直达所罗门王谱系。希夫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渊源极深,两家有着上百年的交情。18 世纪后期,希夫家族一度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邻居,共同拥有一栋多层住宅。雅各布·希夫经常说:“我承认,尽管我们家族不像罗斯柴尔德家族那么有钱,但我们是更加正统和高贵的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被公认为是一个极能赚钱的家族,但是希夫家族不仅出了多位成功的银行家,还出了不少出色的学者和宗教领袖。希夫家族的历史要远比罗斯柴尔德家族更为悠久。[13]

雅各布·希夫绝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个胸怀大志、才华出众、老谋深算、机敏干练的新 一代犹太银行家。他从小就对自己的目标异常清晰和执着,18 岁时就瞒着父母借口到伦敦 旅游,其实在离开法兰克福之时,他就已经准备好独自一人去纽约考察一圈。当他母亲不断 接到他从伦敦发来的信件时,希夫本人早已到了纽约。随身带着 500 美元的希夫很快找到了 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决定成立一家股票经纪公司。当准备正式签署协议时,才发现希 夫还不够法定年龄。后来,希夫支配欲极强的个性导致他无法与别人合作,他选择了回德国 寻找新的机会。

回德国时,他见到了沃伯格家族的保罗和菲利克斯两兄弟,他们给希夫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14]这一次见面对于未来的整个华尔街,甚至全世界的金融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德国,希夫结识了亚伯拉罕·库恩。库恩和雷波在华尔街成立了库恩雷波公司之后,由于思乡心切,回归法兰克福。库恩一见希夫,就觉得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建议希夫到纽约加盟库恩雷波公司。于是希夫很快又回到纽约,正式加入了库恩雷波公司。这一年是 1873 年,希夫正好 26 岁。

希夫到了纽约之后,深受美国蓬勃的发展形势和整个国家欣欣向荣的局面吸引。美国内 战以后,随着铁路工业大发展,铁路合并、破产、重组给华尔街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1870年前后,铁路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是除了国债之外最大的市场,成为华尔街利润的重头戏,构成整个美国股票交易市场 85%的成交量,同时在欧洲也兴起了对铁路股票和债券的极大兴 趣和热情。美国铁路债券和股票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的销售获得了巨大成 功,创造了一大批银行家富豪。当时华尔街的领军人物自然是约瑟夫·赛利格曼,但他在铁 路方面的投资一直很不顺利。

希夫仔细研究了赛利格曼在铁路投资方面的每一个步骤,很快就发现了赛利格曼的失招 之处。赛利格曼实际上对铁路怎么生产,因何兴起,如何运作以及具体运营事务完全不感兴 趣,他只把铁路作为一个盈利的手段和目的。但希夫不一样,希夫在投资铁路之前,首先要 使自己成为铁路方面的专家。

希夫准备进军铁路行业。他先担任了多家铁路公司的董事,深入了解铁路运作中间的每 一个细节,比如铁轨铺设的所有过程,铁路仓储,铁轨生产流程,运输状况等。他在考察时, 还喜欢向工作人员讨教,从技工到工程师,从普通蒸汽机添煤工到高级管理人员,甚至包括 管刹车的工人,都一一进入他的雷达。希夫仔细询问各种问题并认真记录,试图了解整个铁 路运输的所有细节。很快希夫就成为铁路方面的权威专家。

正是由于希夫严谨务实的态度和对铁路运作细节的深刻把握,使他对铁路公司在什么情

况下,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和怎样的金融服务具备了专业化的判断能力。希夫对于铁路公司内部运作了如指掌,可以把铁路管理运作方面对金融的需求,准确而有效地转化成华尔街的投资产品,同时结合对各种融资工具的渠道、节奏、时间和火候的把握,希夫在铁路金融领域的优势无人能出其右。

从 1873 年到 1900 年,在近 30 年的时间里,铁路完全主宰了美国的金融业。希夫跟随这个行业跳跃性发展,逐步把库恩雷波公司从一个小规模投资银行,转变成主宰美国铁路金融的巨头。连摩根这样的重量级银行家,都不得不叹服希夫的能力,尤其是他对金融和铁路专业知识结合的细节把握。

希夫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能够跟欧洲的国际银行家直接和有效地进行沟通。正是 来源于欧洲的庞大资金和欧洲国际银行家的鼎力支持,希夫的工作才能畅通无阻。

就金融影响力而言,此时希夫已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赛利格曼。赛利格曼虽也投资铁路, 但始终不懂铁路的商业模式。华尔街的金融家认为铁路的商业模式背后其实是地产商机,大家与其说是关心铁路,不如说是关心铁路背后的土地投机。根据美国相应的法案,沿着铁路 线周围一定范围之内的土地归铁路公司所有,用土地来进行融资,融资完毕即进行铁路建设。 因此华尔街爆炒铁路股票和铁路债券,很大成分是看中了沿铁路线周边的土地开发和土地投 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铁路热背后是土地开发热。包括赛利格曼在内的金融家其实并不关 心铁路本身,他们只是把铁路当做一个炒作题材。

而希夫的看法更深一层,他认为铁路线实际上是在一片土地上打开一个通道,这些土地 向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出售,从而将各种各样的生产、加工、贸易活动集中到铁路沿线。正是 这种商业活动创造了铁路运输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支付了铁路的建设成本和运作成本,并为 铁路创造效益。这才是铁路金融的精华。

希夫在介入太平洋联合铁路项目时,前前后后做了 4 年的调查。希夫对这条铁路线产生 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仔细琢磨的时候,太平洋联合铁路陷入了巨额债务危机,仅欠美国政府的债务就高达 4500 万美元,并且还要加上 6%的利息。这些未付的利息积累了近 30 年,铁路 线总的长度从 8000 多英里减到了 4400 英里,各种压力包括其债务情况已经使这条铁路看 起来毫无生机,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了。华尔街人人看死这个项目。希夫找到当时已经成为 赛利格曼之后华尔街主宰的摩根。摩根明确表示他对这条铁路不抱任何希望,可以让希夫放 手一试。

日后的事实证明,摩根犯下了一个重大战略性错误。得到摩根的默许后,希夫开始了庞 大的动员工作,并悄悄买进太平洋联合铁路的股票和债券。不久,他就发现似乎总有一只无 形的手在阻挡他的计划。国会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事件在推延这个项目的进展,媒体突然变 得对此项目颇有敌意,在欧洲的债券持有者也迟迟不对这个项目开绿灯。希夫反复琢磨,认为只有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来为此事设置障碍。起先他怀疑是摩根从中作梗,于是找到摩根 问他是不是改变了主意。摩根说:“我既然同意了,肯定放手让你去做,我可以帮你找到是 什么人在阻挡此事。”几天之后,摩根挖出了幕后潜伏者:哈里曼。哈里曼是一个铁路运营 方面的天才,希夫在与哈里曼进行了一番交手之后,双方同意合作。[15]但是太平洋铁路项 目规模超大,希夫很快就意识到,必须要借助欧洲的资本,才能够使这个项目起死回生。

希夫找到一个儿时的朋友,此人就是当时在伦敦同罗斯柴尔德家族关系密切的重量级人

物,恩内斯特·凯瑟尔爵士(Sir Ernest Cassel),恩内斯特本人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重量级金 融家。恩内斯特爵士主要负责跟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其他国际银行家进行资金的联络和 调度。

约瑟夫·赛利格曼在美国白手起家,奠定了犹太银行家在华尔街的地位,而希夫进一步 打造出一个主导美国金融界的庞大势力集团。希夫和恩内斯特爵士联手,希夫能够及时准确 地得到伦敦和欧洲金融市场一举一动的信息,特别是各大家族资金调运往来的情报。正是在伦敦的恩内斯特爵士的帮助之下,3 天之内希夫和哈里曼就收到了 4000 万美元出自欧洲的担保和认购。已经沉寂多年,看似最后必然走向破产的太平洋联合铁路项目起死回生了。

到 1897 年 11 月 2 日,希夫和哈里曼集团正式收购太平洋联合公司股份。太平洋联合

铁路在希夫和哈里曼的运作下,取得了到那个时代为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工业项目的巨大成功。它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和利息,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 2.1 亿美元的利润。除此之外,更创造出至少不低于 20 亿美元的资产。这个时候摩根才后悔不迭,觉得放弃此项目就是错过一只下金蛋的鸡,确实是个战略错误。

1895 年,应希夫之邀,保罗和菲利克斯两位沃伯格家族的悍将也来到纽约加盟库恩雷

波公司,使德国的沃伯格家族和美国的希夫家族结成了紧密而强大的联合体。希夫的女儿嫁 给了菲利克斯,雷波的女儿嫁给了保罗。库恩雷波公司的另一个合伙人沃尔夫的女儿嫁给了 奥突·凯恩,这个凯恩是斯佩尔家族的骨干,后来加入库恩雷波公司成为希夫的接班人。库 恩家的儿子娶了雷波家的另一个女儿。经过四重联姻,库恩雷波公司将沃伯格、希夫、雷波、 库恩、凯恩、沃尔夫家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欧美犹太银行家族中,人脉最密集、人才 最鼎盛、声势最浩大的犹太银行家族集团军。

从这个集团军出来的人物非同寻常,几乎个个都是能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超级大鳄。 沃伯格家族的老大麦克斯,乃是德国威廉二世的金融顾问,代表德国参加凡尔赛和谈,“一战”后主导着德国财政金融大权,是德国帝国银行董事,希特勒的“财政沙皇”沙赫特的幕 后大佬,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末的近 40 年中,对德国的政治、经济、金融都发挥 了巨大的影响力。老二保罗,美联储的总设计师,美国金融的决策者之一,属于美国最重量 级的银行家之列。老三菲利克斯,20 世纪初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库恩雷波公司的高级合伙 人,华尔街大佬之一。老四弗里兹,德国汉堡金属交易所主席,“一战”后期曾代表德国与沙俄秘密媾和。[16]奥突·凯恩,希夫之后华尔街犹太银行家的领军人物,1919 年他在长岛 修建的豪宅占地 1.8 平方公里,居住面积达 1 万多平方米,127 个房间,是当时美国第二大 豪宅。雅科布·希夫领导下的库恩雷波公司进入了全盛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