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版本的《沙家滨》中,新四军是这样打入敌司令部的

1958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编剧文牧受到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影响,很想编写一部反映新四军抗日斗争的现代戏,因为他自己在江南亲身经历过抗战时期的烽火,也听到过不少这方面的故事。后来他发现一份资料,题目是《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的文章,引起了他的兴趣,这篇作品叙述1939年秋,新四军的一个支队“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36名伤病员,在团政治部主任刘飞带领下,来到常熟阳澄湖西的芦苇荡养伤。他们在地下党和群众的掩护下,与敌伪进行了巧妙的斗争。文牧觉得这个题材很好,故事生动感人,富于传奇色彩,适合于改编成沪剧剧本。1959年10月,文牧执笔写成剧本初版《碧水红旗》,后改名《芦荡火种》。该剧1960年1月投入排练,1960年1月27日在上海共舞台正式首演。

最初版本的《沙家滨》中,新四军是这样打入敌司令部的

沪剧《芦荡火种》剧照

1963年5月3日,在南方养病的江青在杭州胜利剧场观看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派人要去了剧本,后来通过文化部推荐给北京京剧团改编成京剧。北京京剧团接到任务后,决定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改编剧本。此剧由萧甲、迟金声导演,李慕良等设计唱腔,赵燕侠饰演阿庆嫂,高宝贤饰郭建光、周和桐饰胡传魁等。改编本初名《地下联络员》。

最初版本的《沙家滨》中,新四军是这样打入敌司令部的

首场彩排时,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和罗瑞卿、江青等观看了演出。因仓促上马,演出效果并不理想。江青看了大失所望,上台接见演员时,绷着脸,一言未发。之后就撒手不管,自己去南方疗养了。倒是以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认为此剧基础不错,应该继续修改加工。市委特别安排剧组到颐和园住一段时间,集中精力修改剧本。改编者对初稿作了认真的修改加工,把正在长影厂拍电影的著名老生谭元寿、马长礼调回北京,加盟剧组,分饰郭建光和刁德一。导演和赵燕侠、马长礼等主演悉心揣摩剧本,反复琢磨角色,哪怕化妆造型、小道具运用等细节都作了精心的设计。1964年3月底,彭真等北京市领导重新审看了京剧《芦荡火种》的演出,表示满意,并同意公演。这次公演深得观众欢迎,《北京日报》等报纸纷纷发表社论、评论,高度评价剧目的成功。

最初版本的《沙家滨》中,新四军是这样打入敌司令部的

1964年6月5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开幕,京剧《芦荡火种》参加了演出,得到了广泛好评。观摩大会期间的7月23日,毛泽东和彭真、谭震林、康生等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毛泽东亲自上台接见演员,称赞“阿庆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几天后,江青到剧团又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要突出武装斗争,强调武装斗争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毛泽东还提议:“剧名改为《沙家浜》好。”他解释:“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的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么。”

最初版本的《沙家滨》中,新四军是这样打入敌司令部的

全面修改后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于1971年8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由谭元寿、洪雪飞、万一英、马长礼、周和桐等主演,即在全国放映。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芦荡火种》中,新四军是如何打入敌司令部的。希望大家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