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为何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呢?

密探零零发


众所周知,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因为先秦时期在现山东境内分别有两个国家的领地,那就是齐国和鲁国。他们分别以泰山为界,基本囊括了现在的山东省全境,因此山东就被称为“齐鲁大地”。

但是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从领土面积来看,齐国远比鲁国大的多,同时也齐国更为强大。齐恒公在位时曾打的鲁国满地找牙,到管仲为相的时候齐国更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称为中原霸主,春秋时期第一个名副其实的诸侯盟主,周天子都要避让三分。相对而言,鲁国就没啥存在感了。

可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的山东还选"鲁"做简称,而不是实力更为强大,历史地位更高的“齐”呢?至今为此,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有以下的考量和说法。

1:鲁国为周天子皇室正统

鲁国的创始人是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虽然齐国的创始人同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但姜子牙名气再大也是外姓大臣,而周公是皇亲国戚,代表的是周皇室正统,在地位上就要比姜子牙高,鲁国自然也就比齐国高贵。

2:鲁国保留了周礼

有句话叫做“周礼尽在鲁矣”,因为鲁国是皇亲国戚封地,所以相对于齐国甚至绝大多数外姓诸侯国来说,鲁国保留了更多了“周礼”,到战国时期是唯一完整继承周礼的诸侯国,所以我们说齐鲁大地是“礼仪之邦”,实际上讲的就是鲁国,这里没齐国多少事情。

3:儒家孔孟都在鲁国

孔子出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孟子出生于鲁国的附属国邹国,同时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所以“孔孟之乡”,儒家发源地说的都是鲁国。要知道作为中国文明中最顶级的两个圣人,孔孟儒学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不言而喻,由此也更显鲁国地位。

4:后来的确定

实际上即使我们列出以上各个站鲁国的观点,“齐鲁”二字还是不分伯仲的五五分,并不能说哪个就优于哪。在之后历代,中原王朝的对山东的称呼还是一会儿“齐”,一会儿“鲁”的,例如在民国十年(1921年)的《巨野县志》中,中央文件对山东的称呼还是“齐”。

不过也正是如此,等到后来抗战期间,我党就在山东建立了鲁西县委、鲁西南地委、苏鲁豫党委等以“鲁”为称呼部门,以区别民国的“齐”,自此“鲁”逐成为了山东简称。


三观粉碎机


现在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的两大强国,齐国和鲁国。

其中齐国最早是周天子分封给国师姜太公的封地,爵位是侯爵,其地靠近山东沿海,是东夷的聚居区,后来齐国逐渐强大,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整体国力上远胜鲁国。

而鲁国呢,是周武王分封给其弟弟周公旦的封地,爵位也是侯爵,其地在山东中部靠近中原,是华夏的传统势力范围,但周公分封后并没有去曲阜封地就任,而是留在朝堂辅政,武王死后又继续辅佐周成王,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鲁国作为宗亲,非常重视周礼,地接中原,文化发达,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就是出自曲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塑造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认同和政治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儒家的尊礼,重教,家国情怀等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作为周朝宗亲对君国的忠和对周礼的信仰。

反观齐国,是中原华夏文明与东夷接壤的边远地区,因不断的征服和华夷间文化的摩擦,发展了齐国的军师,经济,在当时足以让齐国称雄称霸,但最终齐国被秦所灭,对后世的影响,对我华夏子孙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远不如鲁国。鲁国随硬实力不如齐国,但软实力确实远胜齐国,因此山东简称鲁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清泉土桥


山东在周天子时代,封国主要两个,即鲁国和齐国,鲁国的国王为公爵,是周天子的弟弟,且立有战功,封地是肥美的鲁中南平原。齐国的封爵为侯,低一等,非王室,外姓,老祖宗为姜子牙。封地鲁中山区,丘陵山地,东南为夷,不太安也不安定。鲁国是正宗王室,血统纯正,是正宗,根正苗红。齐国是外姓,没法比。鲁国还创造了礼,即诸侯国什么爵位摆什么谱,周朝都用鲁国的礼,举个例子,周天子用九鼎,其它的用七鼎、五鼎、三鼎,象征地位与权势。鲁国拥七鼎,齐国为五鼎,后来齐国强大后欺负鲁国,鲁国还被三鼎的楚国灭亡,孔子不忘周礼,大声疾呼:礼崩乐坏,大逆不道!

鲁国正宗,周天子的弟弟,山东就姓鲁了!


书华36


周朝有个邾国,位于鲁南,后人出诸葛亮,徐庶,朱元璋,朱德,毛泽东等





朱世栋15963991327



酉阳749


历史上,齐国比鲁国厉害,

但济南在鲁国,

简单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