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但核心部件的電機、電池為何卻大面積虧損?

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但核心部件的電機、電池為何卻大面積虧損?

“曾經有一個新能源汽車號牌擺在我的面前,我一臉嫌棄,現在我已經高攀不起了。”說這句話的網友一肚子感慨,的確,在北京現在獲得一個新能源汽車號牌已經非常艱難了。2月26日,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辦公室網站發佈的信息顯示,北京小客車指標辦公佈本期基數序號總數:根據基數序號總數測算,本期約2367人搶一個指標,創歷史新高。

可以說如今在北京搖中號比買彩票中獎還難,而越來越低的中籤率讓新能源指標也愈發搶手。2019年個人新能源汽車指標54000個,按照目前輪候政策,個人和單位指標首期已全部用盡,如果按照現行的分配規則測算,新申請者需要至少等待8年,即2027年才有可能獲得新能源小客車指標。指標難求,直接催生了新能源汽車的熱銷,在北京一些電動車都是一車難求。比如比亞迪和廣汽,都表示自己是一車難求,供不應求。

產銷數據來看,也確實是如此。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萬輛和14.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3.5%和98.9%。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1萬輛和11.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5.7%和127.9%;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萬輛和3.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5.2%和38.5%。而從去年的銷售數據來看,即便是在車市遇寒的2018年,新能源市場也以全年銷量達98.5萬輛、同比增長88.9%的成績。

按照常理說,在這樣市場大好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應該是非常火爆,參與者都應該獲得不錯的經營業績。但實際上,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虧損者居多。

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但核心部件的電機、電池為何卻大面積虧損?

近期,多家電機電控領域的上市企業紛紛發佈了2018年的業績快報。在主要的9家企業中,僅有信質電機的淨利潤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其他8家企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大洋電機、江特電機、正海磁材和方正電機的淨利潤為虧損狀態,相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650.09%、680.76%、179.6%和408.4%。

其中,業績下滑幅度超過600%的有3家,其一是大洋電機,在2018年其淨利潤虧損22.98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650.09%;江特電機淨利虧損16.34億元淨利潤虧損16.34億元,同比下降680.76%;方正電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4.08億元,同比下降408.40%。

業績下降幅度超過100%的是正海磁材,其營業收入達16.80億元,同比增長40.8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0.8億元,同比下降179.60%。其餘公司虧損幅度在100%以內,但超過50%的仍有多家。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企業虧損的呢?在年報中,他們都指出了兩個共同的原因,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但核心部件的電機、電池為何卻大面積虧損?

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但核心部件的電機、電池為何卻大面積虧損?

一是,銅、鐵、永磁體等新能源汽車電機用原材料及電子元器件大幅漲價,最高漲幅突破50%。業內人士表示,從去年以來,電機用原材料的價格一路高漲,導致企業的直接原材料採購成本上漲了20%左右。我國新能源汽車永磁電機用高轉速軸承、絕緣材料等高度依賴進口,進口費用較為高昂,加上永磁體、硅鋼片等原材料利用率較低,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電機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

二是,電機的核心部件諸如IGBT、MOSFET等整體漲幅超過40%。不僅電機控制器的IGBT、電容等在漲價,控制器的功率半導體漲價情況也非常明顯。在成本居高不下的狀態下,產品缺貨的現狀也非常明顯。目前,國內驅動電機用的IGBT主要來自外資零部件供應商。這等於是被外資扼住了脖子。另一方面,電機行業的企業數量眾多,企業參差不齊。

電機是新能源汽車三大核心部件之一。我國新能源汽車電機系統佔整車成本接近15%,近幾年各大汽車企業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佈局,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某機構測算,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的市場需求將達500億~1000億元人民幣。但從電機行業來看,其發展已經出現過剩的趨勢。在2018年上半年的配套企業中,就有超過60家電機企業的身影,但前十的市場份額已經非常集中。

電機供應商競爭格局來看,乘用車領域,大多數企業自主生產配套電機,依託自身新能源乘用車產量優勢,自主配套電機輛同樣領先,這方面的典型車企代表是比亞迪。車企、外國企業、新進企業等參與者眾多,競爭尤為激烈,不少企業紛紛降低產品售價來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除此之外,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不少外國電機企業採用“低價策略”進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進一步加劇了電機市場競爭。

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但核心部件的電機、電池為何卻大面積虧損?

實際上,除了電機行業,電池行業也陷入了淨利下滑,並有虧損加大的情況。日前多家動力電池相關上市企業發佈了2018年業績快報。從整體營收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統計的25家企業中,有11家企業淨利潤實現正增長,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9家企業營收及淨利潤還實現了雙增長。2018年淨利潤最高者為寧德時代,達35.8億元,不過相比2017年仍出現了7.7%的降幅。

值得注意的是,堅瑞沃能、豐元股份、南都電源、露笑科技4家企業2018年營收和淨利潤雙降;露笑科技、堅瑞沃能、長高集團、成飛集成、東方精工5家企業2018年出現淨利潤虧損。電池行業的虧損也在於原材料的缺少。

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但核心部件的電機、電池為何卻大面積虧損?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產銷國,但在部分電池的原料上,卻十分缺乏,鈷就是其中一種。中國鈷資源只佔全球的8%份額,而剛果擁有世界最多的鈷資源,佔全世界鈷產量的58%,也是最大的鈷供給國。目前,中國也從剛果進口原材料,但此花費將越來越多。數月前,剛果總統提出,將批准大幅度提高鈷、銅和黃金等金屬稅收及特許費的規定。這顯然將對未來的金屬供應產生重大影響,推高生產成本已成為必然。

同樣作為核心材料的鎳,它的行情也正在變得瘋狂。目前,在全球,嘉能可、自由港、諾里爾斯克鎳業以及盧本巴希集團(GTL)四大國外生產商的鈷產量佔比達到47.8%;而在國內,華友鈷業、金川集團、格林美三家則佔據了這個市場的半壁江山。有分析師指出,現階段,鈷礦資源仍被寡頭控制,是賣方市場。無論是出貨量還是定價權都在礦端,而這也使得相關企業賺得盆滿缽溢。

上游材料的漲價和下游主機廠商的利潤搶奪,使得三電環節企業不得不“腹背受敵”。這也是三電企業利潤不斷下滑的原因——目前三電企業正處於轉型淘汰的過程中,在這換個過程中,虧損將是淘汰的必然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