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度宗趙禥

趙禥(1240年-1274年8月12日),即宋度宗(1264年—1274年在位),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

因宋理宗無子,趙禥被收為養子,先後被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鹹淳”。即位時,金國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

趙禥在位10年,鹹淳十年(1274年)駕崩於臨安,終年35歲,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葬會稽永紹陵。

宋度宗即位後,孱弱無能,智商低於正常人水平,荒淫甚於理宗,整天宴坐後宮,與妃嬪們飲酒作樂。《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上所記載:“帝自為太子,以好內聞;既立,耽於酒色。故事,嬪妾進御,晨詣合門謝恩,主者書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餘人。”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趙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當了皇帝后還是這樣。根據宮中舊例,如果宮妃在夜裡奉召陪皇帝睡覺,次日早晨要到合門感謝皇帝的寵幸之恩,主管的太監會詳細記錄下受幸日期。趙禥剛當了皇帝時,有一天到合門前謝恩的宮妃有30餘名。

宋度宗即位後,連批答公文也交給四個最得寵的女人執掌,號稱春夏秋冬四夫人。封賈似道為太師,倍加寵信,將朝政統統委託給他。賈似道見度宗比理宗還要昏庸,就更專橫跋扈,目無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辭官相要挾,度宗唯恐他不辭而別,總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著眼淚挽留他。特授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許他三日一朝。後來放寬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總要離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為他在西湖葛嶺建築了絕精美的住宅。賈似道大肆淫亂,致使朝政昏暗。

鹹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劉整、阿術兵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陽市),守將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呂文德是宋權相賈似道的親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澤助戰。蒙古軍在襄陽、樊城二城四周修築城圍,並封鎖漢水,多次打退南宋援軍。第六年,李庭芝督戰增援襄陽,不利。由於襄、樊長期被圍困,糧餉斷絕,而與此同時宋度宗卻依舊終日淫樂。第八年,李庭芝進駐郢州(今湖北鍾祥),以張順、張貴為統帥。同年五月,二張率師逆漢水而上,衝破元軍重圍,箭射傷蒙副帥劉整並於25日抵襄陽。入襄陽後,張貴率軍突圍,卻大敗而回。戰鬥中張貴重傷被俘,至死不屈。

至此南宋5年8次15萬水兵為主的救援通通失敗。

蒙帥阿術及河南行省史天澤聽萬戶張弘範、水軍總管張禧建策,加蒙萬山新訓水兵70,000發動對襄陽水陸夾擊。又使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所制的回回炮攻城,樊城破。九年正月元軍破樊城後進行屠城,呂文煥陣前號哭不已。宋守將範天順誓死不投降,終自縊身亡;牛富率百餘勇士巷戰,重傷投火自盡。蒙古軍帥阿術要求襄陽願降可全城安全,後襄陽宋將呂文煥降元。

從公元1235年開始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之後在襄陽開戰以來,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前後歷時長達38年。在這段時間內,共中間經歷了襄陽城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蒙古南宋各自的內亂甚至內戰、雙方爾虞我詐的談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種事端是層出不窮。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人。

襄陽之戰是決定南宋命運的關鍵一戰,南宋參加最後一次襄陽戰役的主要是呂氏軍事集團的部隊,雖然他們浴血奮戰的功績不容抹煞,但由於指揮失誤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敗自毀長城,最終導致了這一關鍵戰役的失敗。

襄陽之戰之後,南宋沒有幾年便迅速的敗亡了,到1279年陸秀夫揹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跳海,南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