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對於中國有多可貴?

一直向前的勇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對魯迅沒太多好感,但有些東西還是要承認。

魯迅偉大之處,在於看到中國人的很多劣根性以及文化中的問題,一一指出。

這很不容易。

以往的中國知識分子,多是抱殘守缺,迴避自己文化的問題。

在中國儒生的眼中,傳統中國文化就是最好的,沒有任何缺陷。中國人也是最好的,是全世界最好的民族。

其實,到了滿清時期,無論中華文化還是中國人,都有很多問題。

必須要一場文化上的革命,才能扭轉了,這就是新文化運動。

魯迅創造了很多含有劣根性的中國人形象。

關鍵在於,魯迅又不是一味罵,也報有同情態度。

比如孔乙己。孔乙己的本性並不壞,通過他和孩子們的對話,就知道他心地還是善良的。

而他喝酒從不拖欠,說明他還是有做人的基本品質。

只是因為一心科舉,導致沒有什麼生存能力,成為社會上的廢物,底層的底層。

最終因為盜竊被打,雙腿折斷,活不下去,最終死亡。

再說阿Q,是被踐踏的社會最底層,體力勞動者。

阿Q雖可憐,但也可恨。

他欺軟怕硬。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欺負他,阿Q不敢和這些人對抗,就欺負更弱小的小尼姑。可見,如果阿Q得勢,和那些欺負他的人也會差不多。

再看,阿Q和所有人一樣保守、怯懦。他對新事物根本的反對,害怕一切改變,樂於去觀看殺革命黨的頭。雖然阿Q的生活幾乎活不下去,他認為本能的維護封建統治。


還有,阿Q就厲害的,就是精神勝利法。

因為現實生活中,阿Q是被踐踏欺壓的最底層。

他在行動上不敢做什麼,更不敢反抗,只能採用精神勝利法。

比如明明是他被別人打了,阿Q卻精神勝利為“這次我被兒子打了”。

總之,這些魯迅說的東西,直到今天也是存在的。

這就是魯迅的意義。


薩沙


魯迅是投槍,是匕首。

這是偉人對他的高度評價。

不過,魯迅那時代,很多人不喜歡他,尤其是文化界。

而且,無論左翼右翼文化人,都不喜歡他。

魯迅,是被文化主流排斥,並被邊緣化的文化人。

所以,其實魯迅基本就是一個人在戰鬥。

而且,魯迅戰鬥的對象,除了舊文化外,就是他的同類,無論你姓袁姓蔣,無論你是右是左。這不好,這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

所以,魯迅沒有朋友,無論文化界內或界外。直到晚年,魯迅才搭訕上一個在上海開書店的日本老闆內山,而且算不上朋友,算知己吧。

魯迅孝順,熱愛家庭生活。但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失敗的。其弟周作人,另一位著名作家,指他不交伙食費,不講衛生。更不雅的是,其弟指他偷窺弟媳洗澡,而且屢指不改,導致兄弟徹底鬧翻。

但是,魯迅還是偉大的。他了解同情社會底層,盡力為他們吶喊。他明洞當時社會和文化劣根,並探索改造

路子。魯迅創造了雜文這種文體,並把雜文發揮到了極至,也即本文開頭所說的投槍和匕首,非常堅硬至命。

可以說,在雜文的精彩上、特別是其戰鬥力上:

至今無人能及!


慶陽親王


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壇巨匠,新文化運動領導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毛澤東主席評價他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生於1881年,1936年逝世。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1918年發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也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而一直沿用到後來婦孺皆知,可見其文學威望之高。我們的教材也涉獵了很多他的作品,《少年閏土》《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Q正傳》…當時很小,不涉獵社會,對其中的含義難以理解。但其語言犀利幽默確實是感受到了。

魯迅先生以其犀利的文筆為武器深入的揭示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批判與反思。他的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以反響或抗爭的理念在舊文化思想盛行的荊棘中開闢了新的道路。

他的思想是有超越性的。他當年所思考和焦慮的的問題直到今天還是新鮮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衍生的弊病和問題。對中國的病根兒獨具慧眼。

這就是他的偉大,他的可貴。用一句他的話概括他的抗爭的一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無心無魂134


我們常說我國都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曾經文明的一塌糊塗。可到了近代,我們似乎遇到了極大的問題,漫長的封建社會加上外敵的入侵,整個國體已經羸弱不堪,“東亞病夫”了都!

那麼請問中國近代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毛病究竟出在哪裡?是窮嗎?是弱嗎?恐怕都不是,貧弱只是表象,整個中華民族到了近代站不起來最主要的根源還不是這個,而是整個民族的麻木不仁,患了“民族痴呆症”。

當其時也,上至民國大師,各路軍閥總統總裁,下至民國三教九流、黎民百姓,大家都夢遊似得,有權的拼命用權,沒權的甘願當牛做馬;有錢的就醉死夢生,沒錢的就半死不活,看看殺頭,權當娛樂;蘸蘸人血饅頭,權當良藥。

而魯迅的作用,就是一聲震耳欲聾的春雷,那一聲震耳發聵的“吶喊”:“起來吧,我的國人!”

可是國人哪有那麼好醒好起來?他們該玩弄權術的還是在玩弄權術,該風花雪月的還是在風花雪月,該看殺頭的還是在看殺頭,該蘸人血饅頭的還是在蘸人血饅頭!

於是魯迅先生就挽挽袖子,親自來當國醫了,他用如椽之筆飽蘸濃墨,一針針《阿Q》、《狂人日記》、《孔乙己》向國人那已經僵硬的肌體扎去!

魯迅是國人精神科的大國醫,大國手,而且絕無僅有!

你說魯迅先生對中國重不重要?可貴不可貴?


蛙眼看天下


魯迅在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什麼地位?我們暫且放一放,凡是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或許心裡邊都有感觸,我也讀過魯迅的一些文章,上學的時候,課本上就有很多,給我的感覺,魯迅的文章也很一般,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很多人寫的文章,和魯迅的文章相比,也不比他差,但卻沒有魯迅的名氣大,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原因很簡單,就一點,那就是政治因素,魯迅之所以在中國近代史的文壇上有名氣,是因為他更多的是充當了政治喉舌。是靠政治出名的,當年偉大領袖毛主席曾對魯迅,有一個評價,說魯迅的文章,是刺向敵人心臟的一把匕首,是刺向敵人的一把匕首,他不是一把利劍,一把槍?在近代,一把匕首的威力是可想而知的,毛澤東為什麼這樣評價他?很簡單,魯迅的文章,僅僅相當於一把匕首,威力並不大,毛澤東的潛臺詞對他的評價也不是很高,但這裡面最關鍵的還是前面那幾個字,刺向敵人的,這就有了政治的含義,正是因為魯迅的文章裡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才讓他這把匕首出了名,所以,魯迅之所以有名氣,關鍵是在於他有政治立場,這是魯迅成名的主要因素,至於說魯迅的文章,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


驕然


如果說魯迅的可貴在於讓中華民族認識自己,那麼他對民族太嚴苛。

他只看見中華民族的醜陋。

其實魯迅筆下的中國人加上沈從文筆下的中國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魯迅看見中國人全部的惡,沈從文看見中國人全部的善。

浙江的阿Q和孔乙己,湘西的船工和翠翠,都是真實的,誰才是中國人的代表?

愚昧、麻木是他們遭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富於人性與善良,才是中國人的魂。

魯迅並不是要證明中國人都是阿Q、讀書人都是孔乙己。

有的人卻喜出望外,大喊大叫,快看快看,魯迅揭示了中國人靈魂!

其實,中國底層,善良勤勞,“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又有什麼不對?也值得諷刺?不覺悟?那麼他革命去了,革命又不對,死得很滑稽(很解氣?)——對筆下人物,可以這麼窮兇極惡麼?

後來——後來窮兇極惡成為很多中國人人生的關鍵詞!

其實,中國讀書人,歷朝歷代擔當,雖坐牢殺頭不懼,怎麼孔乙己?善良、害羞,有什麼不好,自魯迅以後,很多中國人這兩點失去,兇惡、無恥,以致玩今日頭條的人們成天探討怎麼對付小人!

我不知魯迅當年為何如此憎恨中國人!

魯迅的可貴,自然是有的。

他的非凡的文學天賦和巨大的文學成就是可貴的。

他晚年的小說集《故事新編》,已經無師自通,先鋒於世界,戲擬、惡搞,虛無、價值解構,到今天,全世界的無厘頭文學和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才達到他那後現代的水準。

而在全世界,許多自命為作家的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竟不知道後現代為何物!

他們還在不停地告訴讀者,有唯一終極價值有系統認識有絕對真理!

魯迅早就不以為然!




大悔憶智冰


公平的來說,中國抬高魯迅,真的不好。

魯迅曾經在生前的一篇文章中說,一旦自己死去,一定要把他忘掉。大概魯迅他是有預感到自己的評價問題。所以不希望後人在用自己的文章和觀點了。

而且,說實話,就筆者看來,魯迅的本身還可能是封建的學子。在國人熟知的阿Q正傳中,魯迅竟然認為,給阿Q立什麼傳是一個問題。這和所謂的新文化代表是不相同的吧。此外,魯迅的小說,很多都是以魯迅小時候生活的魯鎮為背景,很少提到另外的地方情況。而且,魯迅回憶式的文章較多,雖然也有其他的現代文,但我們不能說,魯迅就是什麼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

起碼就整個清末和民國初年來說,中國的思想文化較為開放,未必不能產生很多新文化的名人,像是胡適等人。

此外,阿Q或者孔乙己,並不能說作為一個時代的特色。不是還有一個白舉人嘛?孔乙己的作用,其實和范進很類似。只是人家沒有取得功名而已。至於說,寫出中國的弊病,當時的中國文人,也不是沒有寫出中國當時的社會以南面,以及所謂的“阿Q精神勝利法”。

以前的教材中,有一篇“夜宿歐亞大旅店”,節選的是錢鍾書的《圍城》。當中就有自嘲說,殺死蚊子,是在殺自己,因為蚊子吸了自己的血(這一段是方鴻漸和友人住旅店時候,晚上蚊子多的情況)。錢鍾書的《圍城》,其實諷刺的就是當時的留學生中的良莠不齊的現象。

在這裡,還要說明的是,新文化運動,不是說文學的更新,還可能是吸收與實踐外國文學和社會優勢的一個改編。魯迅其實是在當時中的一個前進者。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當大家習慣了昏昏欲睡,突然有個人大叫大喊,可能喊的內容不恰當,或者別人也聽不懂,不過確實能驚醒了一些人。甚至讓不少人,清醒了以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老瓜瓢覺得,魯迅先生就是這樣大喊大叫人!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很多人紛紛攘攘、忙亂不已,發表了不少辭藻華麗的文章。但仔細品味下來,大都缺乏活力,內容空洞。

魯迅先生的文章大為不同,抓住了人心,也戳到了痛點。

老瓜瓢只舉例入選了教材的文章,因為很多人更熟悉。

比如,回憶小時候趣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這兩篇文章,並不華麗,平鋪直敘中讓老瓜瓢印象深刻。無論什麼時候,長大了,想要的越來越多,得到的也不少。可是,打動我們的,永遠是起先的純真。故事很簡單,可帶著純真,就抓住了老瓜瓢的心!

再比如,《阿Q正傳》、《孔乙己》、《祥林嫂》、《藥》、《紀念劉和珍君》。這五篇文章,形象飽滿,因為這些人物在當時存在著,甚至那種精神狀態在今天依舊存在著。因為真實,很多時候不好看。因為真實,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因為真實,也被不少人反對。可是,不能否認,確實振聾發聵!讓很多人無意或者故意忽視掉的人性弱點,再一次栩栩如生地映現在眼前。說的是人心和人性,撼動的是讀者的靈魂!


對魯迅先生,有很多非議。比如他對傳統文化的誇張性批判和否定,對繁體字的反對等等。老瓜瓢也覺得過度了。可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就多了很多理解。老瓜瓢知道,魯迅先生本人就是國學大家,造詣深厚。反對、否定和批判,更多的是為了革新吧。革新總是激進的,革新總是誇張的,革新也時常會帶來誤傷。

老瓜瓢同樣不認同魯迅先生的一些想法,卻絲毫不改其在文學成就上的偉大!


老瓜瓢


魯迅對於中國有多可貴?對於提問題的人,以及那些對這個名字不吝讚美的人,真心說一聲,不要人云亦云,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腦子去理解,在崇拜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例如:他有哪些真正偉大的文學作品?他對於其當世產生過哪些重要影響?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真得對當時的中國有積極影響嗎?



摘下粉紅色眼鏡,你會發現他著名的《狂人日記》是果戈裡同名小說的一篇縮短仿作,所謂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應改為魯的第一篇短篇文學作品。另一篇著名的,也是所謂代表作的《阿Q正傳》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沒有完整的情節,大篇幅的序言等都是正規小說不多見的,可以看作是一個小鎮癟三的介於速寫與素描之間的水彩畫。更為稀罕的是主要人物的名字竟然是英文字母Q,漢語裡沒有且發一個非常西式的音,另一個人物的名字則是D。由此可知,這篇“小說”根本不是寫給普通讀者看的,而是為有一些留學背景的人讀的。



如果說阿Q是一個小鎮癟三的水彩畫,那麼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孔乙己》則是一個窮酸書生的速寫,主要是在小酒館裡的速寫。其他幾篇代表作品基本都是這個特點或模式,用或多或少的筆墨描繪一個人物,一個當時的底層落魄者。而象《藤野先生》這類文章就更不容易歸類了,不是小說,不是日記,或許可以算作隨筆吧。但這類隨筆,如果換個作者的名字,在今日中國是根本無處發表的。

實際上,現在人們崇拜魯主要出於兩個重要原因,其一,眾所周知的來自頂層的超高評價。對於當年的當事人來說,由於魯的同情以及與瞿秋白等一些共產黨人的來往,對於處於逆境的共產黨人來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讓人甚為感激的,由此給予誇張的評價也算事出有因。但是,由於授予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五個“最”的聖人,所以平庸的變成了非凡的,而且成為了新標準。這就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後果。



其二,從用其名字命名機構等開始,到數十篇文章成為各類學校教材的課文,使其成為一個標準,成為一種正統。事實上,他的雜文又潑又兇,小說則根本不是正規意義上的小說,隨處可見生硬拗口的文字,還不時夾雜著一些英文字母或外國名字,對每一個學生和大多數人來說,讀起來都有一定的不適感。但進了課本,就成為範本。如果誰說那是鹿,不是馬,必定受到圍攻。

還有一個現在已經被人遺忘的事實是,魯先生在當時的中國就是一個有一定影響的雜文作家,是在49年後才成為了民國,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至於他在上海的隆重葬禮則主要得力於他的浙江老鄉,以及知恩圖報的共產黨人。許多人都記得蓋在棺材上的三個字“民族魂”,實際上那是魯的老鄉沈鈞儒覺得棺材裸露不雅的一時衝動之作,根本不是社會對他的蓋棺定論。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想笑,也忍不住想寫幾句。歡迎擺事實講道理的探討,蔑視那種結論性、乃至無禮缺教的留言。


無中生有hz


魯迅的偉大是無可置疑的。魯迅的知名度是由於毛主席的正面評價而極大提高,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作為一個普通人的魯迅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作為一個大文豪大雜文巨匠,魯迅的筆鋒無論過去或今天看來都是極為犀利的。時代不同了,理解程度亦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尤其是對特殊人物的評價方面,這不奇怪,亦無可厚非。魯迅依然是魯迅,他刻劃的小說人物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如此鮮活,如此令人痛心疾首,其藝術水平所達至的巔峰,是魯迅之後中國文壇上至今無一人可以攀及,而其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所引發的精神力量是震撼式的巨大。魯迅留給中國文壇的遺產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雖然會有質疑的某些方面,但絲毫影響不了他的正能量的長期存在。任何偉大人物的身上都有瑕疵的存在,但不影響他(她)作為偉大的人物形象的光輝迸射。抓住一些非本質的小事作大去議論和加以評價歷史人物,是今天社會進入網絡時代的一種令人無法摒除的討厭之現象。且讓它出現罷,風過處,塵埃歿,大地會一片清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