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五件事,你的勤奋才会真正起作用

写了这么多文章,我经常都会在后台收到读者私信给我的各种问题。

我会针对每个读者的问题,“定制性”地为他们授业解惑。但回复多了,我却发现一件事,就是很多读者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

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有些读者跟我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当中,口才不好,心智不成熟,没有目标的行尸走肉生活着,做什么都不顺利,不知道人生怎么办。

有些读者跟我说,跟其他人没有共同话题,很难融入朋友、同事的圈子里面。看到他们吃鸡,自己不会玩游戏;看到他们为足球比赛欢呼喝彩,自己又不喜欢足球。最终只能戴着耳机听歌,一个人独来独往。

既然明知道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又对自己造成这样那样的困扰,那为什么不去做出改变呢?

他们心态就是这样:彷徨,却又渴望奋斗;心心念念去奋斗,却又总是无法坚持;没有去行动,又因此陷入不知所措的自责当中,再度心生彷徨。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彷徨,是因为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奋斗,是因为想从迷雾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无法行动,是因为没有一个确切的前进指导方法;坚持不了,是因为前进的方向并没有看到效果。

想来想去,最终还是陷入死循环,于是就索性继续“静观其变”,跟随生活的脚步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很多人总希望能有一个万全之策,嗖的一下就能够解决自己身上的所有问题,却不知道,人生的改变,是由不同时间点的刻度造就。一个刻度,产生一个变化,当积累了很多刻度的变化,才会成为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

而每个刻度的变化,都需时间的投入。

我们每个人,组成人生的所有刻度几乎完全不一样。你看到别人很好,是因为别人在不同的刻度里,付出了努力,解决了某些问题,产生了变化。

正如我小时候自卑,长大后突然一个契机让我重拾自信;那你小时候也自卑,长大后遇到同样的契机,你能不能够把握住从而让你重拾自信呢?

没有人敢肯定。

这种不同时间点的刻度问题,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怎么解决你身上的问题,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到你。

很多时候,并不是等我们有了一个万全之策去解决所有问题后,才能够让人生变好。想的太多,顾虑太多,那只会限制你行动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你当前的人生刻度里,哪些问题是现在的你,必须要行动起来解决的?

找到它,然后结合下文这五个问题,将影响我们行动的因素降到最低,那你的人生才有变好的可能。

做好这五件事,你的勤奋才会真正起作用

改变有目标等于没目标的状态

“积极废人”这个词,很好的解释了这种有目标等于没目标的人群。

激情万分的立下目标去做一件事,然而还没等激情退却,一个星期后就忘记了这件事,什么都没有做成。

为什么会这样?

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性目标,另一种是内部性目标。

外部性目标很简单,不做,你就会马上得到惩罚。例如该去吃饭的时候,你不吃,你就会肚子饿;明天九点要到公司,你不到,你就会被扣工资;答应客户提货,你没提,你就会被各种投诉。

这种目标,外界对我们行动的反馈会非常迅速,奖罚机制十分明显,于是我们的大脑对这类事情就会投入相当多的精力,专注去完成这些目标。

而内部性目标,就复杂很多了。不但反馈缓慢,而且奖罚机制又不明显,做和不做的结果,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当大脑感受不到相应的刺激,自然就没那么重视。

例如阅读,你看一天书和看一个月书对你产生的变化,几乎没有区别。而即便你没有去做,其结果短期内对你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做了,也是如此。

当我们强迫自己遵从目标去行动,一旦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反馈,没有痛切心扉的惩罚鞭策,那这种行动,就只能依靠我们的自制力来控制。

可惜大脑天性喜欢走捷径,能越少花费精力的事,就越愿意去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目标等于没目标的原因,宁愿一直呆在舒适区,什么都做不成。因为要走出来,实在花费我们太多的精气神了。

为了让我们能够持续的执行目标,在这个坚持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做一件事,就是提高大脑对目标的危机感

外部性的目标,是由外界给予我们危机感;而内部性目标,这个自制力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给自己,只是效果一般不大。

但是,如果我们把内部性目标,转化为外部性目标,让其有了外界给予我们的危机感,我们就很容易去行动了。

想一想,很多你完成的事情,是不是都有危机感这个因素呢?

你本来没有看书的习惯,可你主动参加了一个阅读分享会,一个星期后要分享一本书的读后感;你本来对锻炼口才没有太大的动力,可你自告奋勇参加了某个演讲活动,你要在一个星期内准备好演讲的内容,那么这种由内部性目标转化为,外部性目标的做法,就会让你大脑产生强烈的危机感。

外部性目标靠危机感,内部性目标靠自制力,结合两者去设立目标,你才会行动起来。

做好这五件事,你的勤奋才会真正起作用

设立行动的检验点

看一本书和看一百本书,短期内的确很难对你产生区别性的影响,除非你面临的人生刻度是考试。

否则大脑缺乏相应刺激,我们就很难坚持去读书。也就是说,无论你行动到什么样的程度,你一定要适时给予大脑跟目标相关的刺激,而设立行动的检验点,就是最好方法,这就是PDCA循环法则。

以检验点作为导向,把行动学到的东西,引到这个检验点去。然后验证我们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效果,提醒自己目标还在坚持着。

例如现在你打算阅读新买的一本书。单纯的设置阅读时限,好比一个星期读完之类的,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惊醒作用。一个星期后读不读完,我们的大脑也依然无动于衷。

但是,如果你给自己设立一个检验的点,就是一个星期后,要根据这本书暂时看到的内容,不管是看了一章,还是看了两章,凭借这些内容写成一篇2000字的文章,那么这种做法,就能把你阅读到的内容输出成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实在写不出一整篇文章,那就将这个检验点变成问题树。给自己事先设立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这本书是谁写的”,“主要讲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等等。

根据书的目录,最少设置六、七个问题,然后把这张问题单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一个星期后,看完书后就去回答这些问题。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譬如你锻炼口才,这个星期你学习了对话的技巧,而设立的检验点就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至少运用一次以上的技巧。

那么之后你跟朋友聊天的过程当中,就需要你有意识运用这些技巧,好比学习了赞美,你就在对话当中加插赞美的表达句式,事后用手机把这个情况记录下来。

检验点是对大脑的一种刺激,不管检验后的结果是奖赏还是惩罚,都会让我们产生相应的感受。

比起单纯的做完就算,我们由此获得的进步会更快更多。

做好这五件事,你的勤奋才会真正起作用

不要忽略行动的附带连锁反应

我们设立的目标,同一时间不应该超过三个,否则我们就很难兼顾。

很多朋友担心,自己既没有自信,口才又不好,而且思想又不够深刻,压根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于是只好设定一连串的目标,务求把它们一一解决。

可惜结果是,哪一个都没有被解决。

其实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忽略行动附带的连锁反应。也就是说,解决了A这个问题,那么与之相关的附带问题B和C等,都有可能获得解决。

例如,以前因为工作关系,我要学习PS这些作图软件。一般人学习这些软件,肯定先从软件的功能操作入手,逐步熟悉每个功能操作的作用。后来公司的设计师告诉我,这种做法是学不到东西的,效率低,而且就算让我记住了软件的每个操作,也很难做出作品。

他说,最好的方法,就是Learning By Doing,做着学。找到一个简单的案例,然后对照教学去操作,直到把我们把这个案例做出来为止,再逐步提高案例的难度。那么期间用到的每个功能的操作,我们也会了解其中的作用,记忆也更深刻,还能做出作品。

这种做了A,从而也能够获得B经验的行动,就是附带连锁反应。

好比当你看了一本书,然后设立一个检验点,这个检验点就是把书中的内容复述出来,讲给朋友听。那这个过程,你加深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你的口才。当你的口才因此获得提高,你的自信心也会慢慢积累起来;有了自信心,你又培养出足够的勇气去当众演讲;而演讲的内容,又回到书本当中获得。

这一连串的反应,叠加到一定程度,困扰你的那些问题,可能就会被不知不觉解决掉了。

所以与其一开始考虑得太多,无从入手行动,倒不如揪出一个最影响你的核心问题,然后用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做着学去解决它。在连锁反应的作用下,其他附带的相关问题,说不定就这样也解决了。

记住这句话: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先做起来,然后一边行动,一边针对问题调整或修正策略,这才是好的方式。

做好这五件事,你的勤奋才会真正起作用

安排特定的行动时间

我在之前的文章曾经说过,想要摆脱拖延,立刻行动起来,你一定要有个触发机制。

当你捕捉到这个触发机制,结合上文所说的那些因素,然后稍微添加一点自制力,你就能够持续行动起来。

而这个触发机制,最好是安排在某个特定时间里。在这段时间里,你排除所有干扰因素,专心致志地沉浸在手头上的目标。

这段目标专属的时间,比方说是一个小时,无论你的行动做了多少事,都没关系,总之给自己预留这样的时间,去培养行动习惯。

在这段时间内,除了与目标相关的东西,其他会干扰你注意力的物品,统统都不要摆在你的面前

当你没有手机玩,没有电脑玩,而你又只是呆呆的坐着没有行动时,从而导致白白浪费了设定的一个小时的时间,相信你的大脑肯定会产生某些感觉。

内疚也好,感慨也罢,这种感觉就是鞭策你继续行动的触发机制。那么每次你在特定的时间里,坐到毫无干扰的房间里,你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做了。

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培养而来的。

做好这五件事,你的勤奋才会真正起作用

学会调整平复自己的情绪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学会调整不如意事给我们带来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意力,是学习的核心技能。我们大脑的前额叶,也就是大脑的执行中枢,掌管着我们的注意力。

这个执行中枢,在我们平静和专注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最高状态,我们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认真和得心应手。

然而,一旦大脑这个中枢受到情绪的干扰,那它的执行能力就会减弱;如果我们的情绪处于极端烦躁的状态下,它甚至会彻底罢工,无法让我们调动注意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之中。

所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就是这个原因。

而调整情绪,冥想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冥想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控制。所谓认知控制,就是我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想要它放在那个地方的能力。一旦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应该集中的地方,我们有意识地将其拉回来,那么我们的认知控制就强,反之,就是弱。

进入冥想的时候,尝试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当然,你的大脑肯定不会听从这个安排,很快就任意胡思乱想。这时,你就要有意识地“提醒”它,让它停下来,继续放空,什么都不想。

就是说,如果你意识到大脑已经偏离轨道,你就要把它拉回来,不断跟它争斗,直到它完全平静下来,什么都不想。

当你闹情绪,或者心情不太平静的时候,尝试透过自己的认知控制去冥想十五分钟,你就能够慢慢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回复到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了。

这种练习,既可以平复你的情绪,又可以锻炼你的认知控制。以后当你觉得走神的时候,也懂得如何把自己的魂魄,拉回到手头上的事情。

这样的习惯保持下去,持续一段时间,这时你既有目标,也知道怎么检验行动的效果,遇到问题还能够平静下来,调整自己的状态,那么这种不同时期的刻度,叠加起来产生的变化,足以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迎接另外一种新的生活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