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二十岁就闯荡天下的赵匡胤,经历过五代十国最为黑暗的岁月。

咱们先来说赵匡胤的功劳有多大,要弄明白这一点,就得先搞清楚五代十国有多“”。

首先,“五代”和“十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五代指的是: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地区依次定都的五个朝代,即: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这五个朝代简直乱成一碗腊八粥,打从后梁开始,中原的老百姓们,就没过上几天安稳的好日子。

(注:“五代十国”“十国”,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以及河东等地的十余个政权,“五代”与此十余政权,合称为“五代十国

。)

先是梁王朱温谋反篡位,灭唐称帝,定国号为大梁,因朱温姓“”,所以也称“朱梁”,史称:“后梁”。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图中橙色部分:后梁

朱温除了建立后梁以外,同时宣告延续三百年国祚的唐朝,正式灭亡。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朱温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天祐元年正月己酉,帝发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师闻之,为之震惧。

往后只过了十五年,北方胡人族群“沙陀族”南下中原,便将后梁打败,李存勖登基称帝,建立“后唐”。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图中黄色部分:后唐

这里要补充一点,李存勖原本不姓“”,他本姓“朱邪”,此乃沙陀族姓氏。

《新五代史·卷四·唐庄宗纪》:其先本号朱邪,盖出于西突厥。

因为他的爷爷朱邪赤心是唐朝平叛功臣,被唐皇赐姓李,且编入宗亲族谱,所以从他爷爷那时候开始,家族就都改成赐姓的“”。

《永乐大典·卷七一五四·五代史补》:太祖武皇,本朱邪(yē)赤心之后,沙陀部人也。

更由于家族被编入李唐宗亲族谱,因此李存勖等人认可自己身为“李家人”的身份,同时他的父亲李克用也是唐末时期获封的“

晋王”,后来大梁开国,李克用统辖的晋国,成为后梁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那时候李克用家族,仍旧把唐朝视为正统,而把后梁视为“闰朝”,即“伪朝”。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晋王李克用

《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昭宗慰劳克用,使与茂贞解仇以纾难,拜克用“忠正平难功臣”,封晋王。

也就是说,李家人从来没把后梁当回事儿,认为后梁只是暂时掌权的“伪朝”,有朝一日李唐皇室终会复辟,而且李克用自为“晋王”,占据北方,拥兵众多,短时间内后梁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建立后唐时,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仍旧奉“唐朝”为正统,这也是他为何将国号沿用于“”的原因。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李存勖

《旧唐书·本纪第二十下·哀帝》全忠建国,奉帝为济阴王,迁于曹州,处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时太原、幽州、凤翔、西川犹称天祐正朔。

——

此处所说“帝”,为唐昭宗李晔(yè)。

(注:天祐,为唐末皇帝唐昭宗年号。正朔,为正统之意。)

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改换两朝,对于天下百姓来说,何止一个“苦”字了得!

尤其是改朝换代这种天翻地覆的时刻,战乱频繁,各地饥荒,死伤更是无数,然而后唐建立之后,还算小小繁荣了一段时间,因为后唐统治的疆域为五代之最,而且赶上其中的明宗非常勤勉,所以到长兴二年,也就是公元931年之后,原本日渐衰弱的国势,竟然被明宗慢慢扭转,乃至出现了一小段时期国民富强的光景。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旧五代史·明宗纪十》:明宗出自边地,老于战陈,即位之岁,年已六旬,纯厚仁慈,本乎天性。故天成、长兴间,比岁丰登,中原无事,言于五代,粗为小康。

然而好景不长,最闹腾的事情接踵而至。

即使国民富强,但后唐朝廷内部却极不稳定,先是秦王李从荣谋反,虽然很快被平复,更迅速将其处决,但引起的朝野震荡,在后唐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连锁反应。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秦王·李从荣

又赶上明宗李嗣源病危,果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第三个儿子李从厚即位,谁知不等一年,李嗣源的养子——璐王李从珂起兵谋反,刚刚即位的李从厚无力抵挡,被视若破竹的李从珂一路杀进帝都洛阳,当即废黜了李从厚的帝位,而后李从珂自立为帝。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李从珂

《新五代史·唐废帝纪》:魏氏有子阿三,已十余岁,明宗养以为子,名曰从珂。

而李从珂刚改了年号没多久,大辽又南下,这也就是说,李从珂好不容易劳兵伤财的把他弟弟干趴下,龙椅还没坐热乎,就又要跟契丹人干。

《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八》:潞王从珂反于凤翔,愍帝出奔,遇敬瑭于道。

结果可想而知,强兵如虎的大辽一路所向睥睨,几乎没费大力气,便攻占了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死,随之后唐宣告灭亡。

于是又迎来了“后晋”,有的朋友可能就问了,诶你刚才不是说,是大辽南下攻占洛阳吗?怎么又成“后晋”了?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图中蓝色部分为:后晋

原因正是当时的大辽只是援助,真正谋反篡位的人,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石敬瑭

因造反作战时指挥不利,石敬瑭被后唐大军围困于太原,于是石敬瑭兵行险招,立即求援契丹,石敬瑭更甘愿认耶律皇族为“

”,自己称“”,请求契丹派兵解围。

结果契丹派兵援助,一举打败了围困石敬瑭的后唐军队,于是乎,在契丹的扶持下,这位自愿认“”的“儿皇帝”,就坐上了龙椅,并开国称帝,是为“后晋高祖”。

《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第八》: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


我给大家捋一捋啊,好家伙这么一大帮人,你方唱罢我登台。

先是朱温篡权,建立后梁,老百姓刚叹口气,说唐朝亡了,改天换地了。

结果没过二十年,老百姓刚种上几亩安稳地,沙陀族又南下了

老百姓还没反应过来咋回事儿,

沙陀族就跟后梁干上了受封于前唐皇室的李存勖又登基称帝,建立后唐。

老百姓心想,这下俺们终于能吃上一口好饭了吧?

李存勖的儿子明宗笑着点点头,当然没问题,于是励精图治了几年,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没曾想,又又又,又乱了!

老百姓倒抽一口凉气儿,哆嗦着问:这,这回又是谁啊。。?

“我!”璐王李从珂大手一挥,又把他弟弟干趴下,自己登基当皇帝。

可还没两年,老百姓刚喘口气儿,还没休息好,石敬瑭又带着他的干爹契丹,两拳把李从珂给干趴下了,于是建立起“后晋”。

《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八》:敬瑭杀帝(李从珂)从者百余人,幽帝于卫州而去。

天底下的老百姓这回都要吐血了,到底还有完没完了?!

结果石敬瑭的儿子晋少帝,小声嘟囔了一句:“怎么可能。。。”

然后整个后晋只延续了十二年,干爹契丹终于坐不住了,干脆把干儿子一家都给废了,率领契丹大军第三次南下,一举灭了后晋,还把后晋皇室的全体成员绑回契丹当俘虏。

这回老百姓们已经被饿的皮包骨了,连问都不敢问,果然,不等契丹人稳定两天,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马不停蹄的在太原称帝,又建立起“后汉”。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然而,真的还没完。。。

不出三年,后汉即宣告灭亡。。。

于是五代十国中的最后一“”,华丽登场了,正是邺都留守郭威所建立的“后周”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图中橙色部分为:后周

本来后汉隐帝刘承祐,忌惮功高盖主的郭威,要派人秘密将其处决,但郭威真不是吃素的,不仅把来臣杀死,更借此缘由直接起兵哗然,于是刚刚开国三年的后汉,就被郭威打败,随之郭威建立后周,称“后周太祖”。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周太祖·郭威

老百姓们终于吐着血问,这回,总算是完了吧。。?

不然你们这三天一小乱,五天一大乱,年年改朝换代,搁谁谁也承受不住啊!

众所周知,国家只要有战乱,最先受苦的就是天下百姓,经济体系与社会体系崩溃首当其冲,所以五代十国看似皇权纷争不断,今天他登台后天我唱戏,实则黎民百姓每天都深处水深火热之中。

就是在如此复杂艰难的混乱时期,一个浑身闪耀着救世主光环的英雄人物,终于华丽登场了。

他就是发动陈桥事变,彻底终结五代十国乱世,建立起繁荣北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宋太祖·赵匡胤

所以看完上边的内容,我想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何自古到今,在所有的皇帝里面,唐太宗是公认的雄才大略,而经常跟唐太宗相提并论的汉人皇帝,只有赵匡胤。

纵观古史,历朝历代文人史官对于赵匡胤的评价极高,我个人认为,对他的颂扬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赵匡胤结束了长达近一百年的天下大乱。

在五代十国期间,中原地区几乎无经济稳定可言,由于长期的改朝换代,以及因为兵变所引起的战乱频发,黎民百姓始终无法安居乐业,甚至十分贫瘠。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正是由于赵匡胤发动了陈桥事变,率领大军进驻开封,继而灭亡后周,建立北宋,才彻底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后,长达整整两百年的诸侯割据与列王混战的艰难时局,使中华大地与华夏民族重归大一统,百姓逐渐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享受战争过后的和谐安宁。

此乃一大作为。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能够称得上是“伟大”,结合前文所说的“乱”来看,赵匡胤所做出的贡献,几乎就是千古帝王们梦寐以求的功绩,足以名留青史。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图中橙色部分为:北宋疆域


第二,为北宋文化与经济的空前繁荣,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武夫,年纪轻轻就武艺高强,乃至后来担任后周的“都检点”,为禁军最高统帅,统领大军,日夜操练。

可以说整个后周禁军的强大,就是他一手操练出来的,所以一般认为赵匡胤是“武夫”,基本没有争议。

《资治通鉴·后周纪第三·太祖显德元年》:又以骁勇之士多为潘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但正因为他是武夫,却提出了“文以靖国”的理念。

这一点在我看来,尤为了不起。

赵匡胤登基以后,先是恢复科举制,在他的引导作用下,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再加上赵匡胤本人的以身作则,勤勉善学,虽然靠武力夺取了江山,但晚年沉浸学识,于是很快宋朝的文化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繁荣发展。

在那个时代,便涌现出令无数文人墨客所追逐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宋朝文化

可能有人会问,赵匡胤提出“文以靖国”的同时,不是也提出“武以安邦”吗?

但我想说,这其实是一个取舍的问题,文和武自古以来就难以真正的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在封建王朝,国家经济仰仗的模式比较单一,养兵所要付出的代价与今天有大不同,虽然说是武以安邦,但赵匡胤还是在日后的取舍问题上,侧重于文,以至于先把经济搞上去,这一点现在来看,已经相当明智了,至于日后北宋的兵弱,乃至被金国屡屡侵扰,那就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故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再者,赵匡胤吸取前人的经验,为了防止出现如唐朝末年“武夫专政”的问题,他把“文以靖国”的理念深入,实施“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也正是这一点,才最终使得北宋的文化经济迅速发展。

况且赵匡胤在登基时就已经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他个人也认为,只有通过文化教育,使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带动经济发展,人人吃饱穿暖,自然就不会有人造反,这也是北宋长达一百年时间内都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原因之一。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同时赵匡胤本人的“武夫”名声,也不是虚有其表,他在治军时体现出的严明,以及麾下将士的作战能力之彪悍,还有他本人的军事思想,可是令契丹都有所忌惮。

所以在北宋开国初期,有赵匡胤坐镇的宋朝,几乎就没有外族敢来进犯。

因此,在这种安定的环境下,我个人认为赵匡胤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采取“文以靖国”的方式,让经济得以迅速复苏,如此一来天下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和平带来的幸福生活,使人人安居乐业,这才是一代英主的最大作为。


第三,保天下。

这一点尤为好理解,纵观五代十国,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

所有皇帝都能打下江山,却无法守住江山。

有的朝代如后汉,甚至只存在三年就宣告覆灭,放在历史上看便如同笑话一般,所以赵匡胤基于这一点,吸取教训,提出了“强干弱支,内外相制”的集权理念。

强干弱支,即是指:加强中央实权、削弱藩王势力。

著名的历史典故“杯酒释兵权”算是一例,具体就不展开说了。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内外相制,即是指:全国军队在总体上一分为二,一半屯驻京城,一半戍守各地。

《上神宗皇帝书》: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禁军影视剧照

如此将半数重军驻扎京城的优势,是可以及时制止外地发生的叛乱,比如临近的地区发生叛乱,就可以命令京城驻军前去平判,因为京城有全部军队的半数,所以只要不是全国性的起兵,足以应付地方兵变。

反过来说,外地驻军也可及时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的内变,即使京城内部有人起兵造反,外地各驻军也能迅速集结,将京城叛军围在城内。

这其实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措施,最大程度能够保证政权的稳固。

同时再配合“中央集权”的政策,基本上只要皇帝本人不作,外地藩王基本没有谋反的机会,对于从乱世中成长起来,见惯群雄割据与武夫专政的赵匡胤来说,此举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可能会出现的反叛情况,从而使国家内部能够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的这三点,就是我个人认为历史对于赵匡胤的高度评价的原因,诚然还有许多点碍于篇幅没有提到,但纵观古史,能做到此三点的皇帝,已然不多。

而赵匡胤不止把这三点做到最好,甚至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扬,实乃一代明君,名副其实。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赵匡胤

——————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乱摊子”,到底有多“乱”?


参考文献: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天祐元年正月己酉,帝发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师闻之,为之震惧。

《新五代史·卷四·唐庄宗纪》:其先本号朱邪,盖出于西突厥。

《永乐大典·卷七一五四·五代史补》:太祖武皇,本朱邪(yē)赤心之后,沙陀部人也。

《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昭宗慰劳克用,使与茂贞解仇以纾难,拜克用“忠正平难功臣”,封晋王。

《旧唐书·本纪第二十下·哀帝》全忠建国,奉帝为济阴王,迁于曹州,处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时太原、幽州、凤翔、西川犹称天祐正朔。

此处所说“帝”,为唐昭宗李晔(yè)。

《旧五代史·明宗纪十》:明宗出自边地,老于战陈,即位之岁,年已六旬,纯厚仁慈,本乎天性。故天成、长兴间,比岁丰登,中原无事,言于五代,粗为小康。

《新五代史·唐废帝纪》:魏氏有子阿三,已十余岁,明宗养以为子,名曰从珂。

《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第八》:潞王从珂反于凤翔,愍帝出奔,遇敬瑭于道。

《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第八》: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

《新五代史·卷八·晋本纪第八》:敬瑭杀帝(李从珂)从者百余人,幽帝于卫州而去。

《资治通鉴·后周纪第三·太祖显德元年》:又以骁勇之士多为潘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上神宗皇帝书》: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