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成语典故(三)

7、三令五申

在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中,有一位只凭短短五千余言小文便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代军事鼻祖的人物,这个人便是孙武。虽然其所著《孙子兵法》为后世推为军事经典巨著,但其实历史上对孙武本人资料的记载并不是很详实,甚至连其生卒年月都无人知晓,《史记》也不过将其与孙膑、吴起一并写了一篇《孙子吴起列传》,可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孙武视为武圣人。正象三国时期的关羽生时并不是很出名而死后却被尊为关圣人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人们才将孙武子尊为武圣人。

说起孙武子,咱们就不得不提三令五申的故事。

大家一谈到春秋五霸恐怕就都会想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五霸另有其人,那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实根据历史记载,笔者到是更相信后一种说法。吴王阖闾只所以能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孙武子功不可没!

吴国在初期只不过是长江以南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被中原诸国称为“蛮夷之邦”。晋景公为了制楚才派人扶助吴人,教其乘车、射御、战阵之术,使其攻楚。吴人自扰楚后,吞并了一些附楚的蛮夷小国,才逐渐强盛起来,到了寿梦执政时,开始称王。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扎,诸子中季扎最贤。寿梦临终之时,想让季扎接班,但季扎坚辞不受。于是寿梦将王位传给长子诸樊,并遗命兄终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但是当余昧病逝,王位依次应该传到季扎时,季扎仍然拒绝王位。群臣遂奉余昧的长子为王,是为吴王僚。这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寿梦的长孙、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公子光认为:吴制兄终弟及,既然季扎不受,就应该嫡长子继承,这样王位当属自己!于是公子光一心要发动宫廷政变,把王权夺回来。果然在楚人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刺杀王僚成功,并将王僚之胞弟掩余、烛庸以及勇武异常的太子庆忌等人一一除掉,自称吴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帮助公子光成功登上吴王宝座的楚人伍子胥,在楚时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消灭楚国以报杀亲之仇。至吴后见公子光有大志,便帮其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以期吴王能为自己发兵灭掉楚国。但吴王阖闾登上王座后,并没有马上出兵伐楚,即便伍子胥多次提醒,阖闾仍未有出兵之意。伍子胥侧面一了解,原来可能觉得自己是楚人而非吴人,若委以重任吴王阖闾有些担心。于是伍子胥遍访吴国,终得吴人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其实此应为冯梦龙先生为《东周列国志》剧情所需而杜撰,孙武应该为齐人)。

孙武初见吴王阖闾,便献上了自己所写的兵法十三篇,吴王仔细看过之觉得孙武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便想用其为将,但觉得还应该再试试孙武的真才实学,于是对孙武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写得非常好,不知道能不能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当然可以。吴王转念一起,军队都是训练有素的,若用军队试可能不一定显出孙武的特别来,不如难为难为他,看他是否真有军事天才。于是向孙武说:“先生用兵寡人不疑,不过先生的兵法能不能驱使女人?”孙武想了想说:“凡兵法者重其法而非其兵,若主帅执法严,什么人都可以为伍,女人有何不可?”于是吴王将自己后宫美女一百八十人集中起来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任命吴王阖闾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并发给宫女每人一支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开始向宫女们宣讲队伍行进命令:“大家看好了,我让向前就看我心胸;我让向左就看我左手;我让向右就看我右手;我让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宫女大声说明白了。于是孙武让人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在传令前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违令的后果,然后才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谁知宫女看到孙武如此认真地宣讲觉得很好笑,于是不但无一人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严肃地对宫女们重申:“纪律解释不明口令交代不清,这是将官们的过错,请让我再向你们说明一遍”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宫女们解释了一番,然后再一次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宫女们整天在后宫侍候吴王,每个人为争宠均重粉华衣,根本没拿过兵器,哪见过这样的情形?见孙武那个认真样仍然是大笑不止。 孙武狠了狠心说:“纪律解释不明,口令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已经交代清楚了而兵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向执法官询问:“军中有令不行该当何罪?”执法官说按令当斩!于是孙武当即命左右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一见孙武动真格的要斩他最心爱的两个妃子,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这两个人是寡人最喜欢的妃子,无此二人寡人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寡人已知将军用兵之法了,看在寡人的面子上,就绕过这两个人吧。”可是孙武并没有给吴王阖闾一点面子:“我已受君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不顾吴王的请求命左右将担任队长的两位阖闾爱妃斩首示众,并重新任命两位排头的宫女为队长。宫女们见吴王爱妃都被斩,个个吓得花容失色,哪敢再不听令。于是孙武再发出命令,众宫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再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没有一个人敢儿戏了。孙武训练好宫女后,面呈吴王:“女兵已练成,现在即使大王让这些女兵赴汤蹈火也不会有一个人说不!”可吴王终因自己的两个爱妃被处死心有恨怨而没有立即启用孙武。

这就是孙武子三令五申的典故。虽然吴王阖闾没有马上任命孙武为大将军,但其毕竟有雄心大志,且已知道了孙武子的军事才干,是绝对不会因为儿女私情便放弃这样一位军事奇才的。不久吴王阖闾便认命孙武为大将军,统领吴国三军。而孙武也的确没有辜负吴王的信任,在随后的几年中,帮助吴王安定国内,扫除吴王僚之胞弟掩余、烛庸等隐患,最终出兵攻破楚国都城郢(今荆沙江陵西北),为吴王阖闾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孙武子真高人,助吴王称霸后便辞官不做引退江湖,至今人们也不知道其终老于何处。

孙武子留给后人的故事并不是很多,就算这三令五申的典故收录于《史记》,其实也未必就真有其史实。不过真实历史也好,后世传说也罢,只要能为后人所回味,便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

8、豫让击衣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乱世,但正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这个时期有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其实只做了几件事,甚至是只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便成为流芳百世的人物,晋国刺客豫让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了解豫让这个人,我们便不得不先说一下三家分晋的那段历史。

说起春秋战国,很多人立即会想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前面说了好几次了,战国七雄也是家喻户晓,哪雄呢?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就怪了,那个春秋时期威震一方,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怎么到了战国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呢?韩、赵、魏三强又是何时冒出来的呢?原来晋文公时,为了扩充军力,文公便将本国的三军扩为六军,每军设元帅一人。到晋景公时,六军元帅逐渐发展成六卿共主晋政,哪六卿?为范、中行、赵、韩、智、魏六个世袭卿族,后来因范、中行主政时犯众怒,被其他四卿灭掉,晋国便由赵、韩、智、魏四家主政。又过了几十年,四家卿臣势力越来越大,晋君反而不如四家,其中尤以智氏最强。

智家为了独霸晋国,便想出了一个削弱赵、韩、魏三家而加强自己的主意:假借晋侯之名,让三家各割地百里充公以资军费。韩、魏忍痛割了地,智家充为已有,而独赵主襄子以为土地乃先祖拚命得来而不予。于是智家便约韩、魏共攻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分其地。韩、魏一来惧智家强大,二来也贪赵家之地,于是帮助智家将赵襄子围于晋阳。智伯在久攻不下时借山洪暴发之机决开晋水冲灌晋阳,于是孤城晋阳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在与韩康子、魏桓子视察水情时忘乎所以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国呀,咱们晋国的汾、浍、绛可均是这样的大河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康子与魏桓子听后心里一惊:既然晋水可以灌晋阳,那绛水也可以灌韩都平阳,汾水也可以灌魏都安邑。恰此时赵襄子使人策反韩、魏二家,于是韩、魏二家反决晋水倒灌智氏大营,最后将智伯杀死并灭其族,赵、韩、魏三家均分其地。后三家共请于周天子将自己封为诸侯此是后话。

灭了智氏后,最恨智伯之人就是赵襄子了。还是赵家适子时,智伯便多次羞辱赵襄子,后智伯又集韩、魏之兵围赵襄子于晋阳,差点让赵家再次灭族。杀死智伯后,赵襄子为了解气,便将智伯的头骨做成了一个便器置于厕所内,让其死后也遗臭万年。这一不道德的作法引起了智伯手下一义士的不满,这个人便是豫让。在智伯兵败时,豫让也曾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只好逃往深山躲避。听说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骨制成便器,心里非常气愤,便决定出山为智伯报仇。他先化装成刷厕所的,揣把匕首混进赵家厕所涂墙壁,准备趁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可这赵襄子好象如有神助,在上厕所时忽然感到心慌,于是令人搜查,这一搜便将豫让抓了起来。这豫让也不抵赖,坦陈自己是想为智伯报仇。偏这赵襄子也是个很爱才之人,见豫让如此坦城,必是义士,便想收为已用。豫让当然不干,赵襄子左右的人便建议杀掉豫让,赵襄子想了想说:“主子身死后还能舍命为其报仇,豫让真忠义之士!放了他吧。”于是将豫让放了。

可豫让自由后并没有放弃复仇的念头,还想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无奈赵襄子防范森严,豫让一直无从下手。于是豫让拿热漆涂遍全身,生了一身疥疮,容貌体态全部改变了,可上街乞讨时声音还是被妻子听了出来。于是豫让又吞吃烧红的木炭,将嗓子弄坏,再上街乞讨时连妻子都认不出来了。有位朋友偶然认出了他,流着泪说:“凭你的才学,只要肯为赵襄子做事,一定可以得到信任而有机会接近他,到时候再找个机会杀了他多容易?何苦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呢?”豫让哑着嗓子回答:“如果替别人做事还怀有二心,这决不是仁义之士所为,我虽想为智伯报仇,但决不能做那种不仁之事!”

苦苦地等待了很长时间后,刺杀赵襄子的机会终于来了。

赵襄子要视察刚刚竣工的一座桥。豫让得知后便预先藏于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时起而杀之。可这赵襄子当是命不该绝,在座驾刚要上桥时,马忽然长嘶不前,大臣进言:“臣闻良马不陷其主,既然此马驻足不前,前面可能有危险。”于是赵襄子命人搜索,果然在桥下将豫让搜出。豫让见自己再次刺杀赵襄子的目的仍无法实现时,便仰天长叹一声,然后嚎啕大哭。赵襄子有些不解:“知道杀孤为死罪,现在你是不是怕了?”豫让止住了哭声:“要是怕死我就不再来刺杀你了,我只所以伤心,是因为我死之后再也没有人为智氏报仇了!”

赵襄子想了想还是不解,便问道:“当年你效力于范氏、中行氏时,范氏、中行氏被灭也没见你有什么举动,反而投奔了灭掉他们的智伯。现在智氏被灭,你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效劳,而非要刺杀我呢?”豫让回答:“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当年范氏待我不过普通人,我只能以普通人的行为报答他们;而智伯却以国士来对待我,我也必以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赵襄子听了大为感慨,觉得如此义士却不能为己所用,实在可惜,但又不能再次放过他,于是解下佩剑给豫让令其自尽。豫让接剑在手向赵襄子磕了几个响头请求道:“二次刺杀您都没有成功,我自知再没有活命的道理。我死不足惜,只是报仇之志未酬。您若怜我之志,可否以衣让臣刺之,以寓报仇之意,这样我九泉之下也安心了!”赵襄子也被豫让这种执着感动了,果然脱下自己的锦袍递给了豫让。这豫让接衣在手,怒目而视,就象面对真人一样对赵襄子的锦袍连刺三剑!刺罢仰天长啸:“智伯,豫让虽无力为你报仇,今击襄子之衣,也算为你报仇了!”说罢自刎而死。

豫让击衣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它不但载于《史记》刺客列传,还被改编成了很多文艺形式。我们其实对历史上是否真有豫让其人并无所知,即便真有其人,也不过仅仅知道其报仇不成却只能求个心里平衡而已。这就应了那句话: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只要我们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问心无愧!

9、杀妻求将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古人在论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家时,通常将孙武、吴起并列。那么吴起是何方神圣,竟能与武圣人孙子齐名呢?翻开历史看看还真让人大吃一惊,原来这吴起乃是孙武子以后,善于用兵的同时又具有高深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几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又与商鞅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对后世用兵影响深远。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部众之心。总结吴起的一生,可以说功勋卓著,政绩突出,连司马迁之《史记》都将其功收入《孙子吴起列转》,可见后世将吴起列为军事大家并不为过。那么,历史上的吴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吴起应该是个有远大理想抱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人。吴起出身并不显贵,少时家境一般,但生于小国卫的吴起却从小便立志成就一番大事业。为此,可以说吴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能出人头地,吴起努力求学,先后就学于孔子之后曾子及子夏,学习儒学及兵法。学习期间可谓心无旁骛,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此竟六载没有回家探视老母,就连老母病故也不过大哭一场后便学习如故。虽然后世对此多有诟病,但吴起好学之情可见一斑。果然经过数年专心学习,吴起终于学业有成!

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拜吴起为大将迎战田和率领的强大的齐军。吴起受命后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因当时齐强鲁弱,齐将田和又得知鲁国用吴起为将,更有些轻视之心。于是吴起便充分地利用了田和的这种骄敌情绪而一再向对方“示之以弱”,当田和派人以讲和为名到鲁营探听虚实时,吴起尽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并以卑谦之词应对齐使,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正当齐使以为鲁军全无战斗力回报主帅时,吴起却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这样的战例在吴起一生的作战史中比比皆是,效力于魏文侯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更是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从而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吴起除军事才能卓著外,还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因仕魏日久得罪了很多人,吴起只好到楚国谋职。楚悼王早就听说了吴起的大名,于是到楚国不久便被认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吴起对楚悼王的知遇之恩感激无比,便向楚王建议:“楚国土地方圆数千里,有雄兵百万,按实力早就应该称霸诸侯了。只所以到现在还默默无闻,主要原因还是养兵失道呀。所谓养兵之道,必须先聚其财,后用其力。如今朝中满是无用之官,已经过了很多代所谓的皇亲贵族也由国家供养。相比之下为国打仗的战士却只能有微薄的收入,如此分配机制怎么能让前线的战士们人人怀有为国捐躯之心呢?如果大王相信臣,请授权臣对此进行改革,裁冗官,减皇族,广集粮,厚待敢战之士,如果这样还不能使我国强大,臣宁愿领死!”于是楚王用吴起之计大力进行一系列改革,最终使楚国兵强马壮,雄视天下。

另外,这吴起还可以说是智慧过人,举一个例子便可看出其才智。因吴起在楚的改革触动了许多楚国贵族的利益,于是很多楚国王公大臣均想置吴起于死地而后快,但因悼王宠信吴起,那些人也无从下手。可当楚悼王死时,那些人觉得吴起没了靠山,便发动叛乱攻打吴起之家,吴起自知得罪人太多绝无活路,于是便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射中自己者也必然射中悼王之尸,射中悼王之尸者必然死罪,这样自己虽死也会有人为自己报仇!果然追杀吴起的楚贵族为了杀死吴起便没有想太多,尽管吴起抱着楚悼王之尸,众人还是万箭齐发,将吴起射成了刺猬。当然吴起虽死楚悼王之尸也不能免,同样被万箭穿身!悼王葬后,楚肃王戚即位之初便派令尹追查射中悼王尸体之人,因此被诛灭宗族的竟有七十余家!身死还能为已报仇雪恨,将仇人尽诛者,吴起之外还有几人?吴起之智可谓天人!

也许上帝太强调公平,给人以大智,必同时赐其大难。吴起如此神人,但却为世人所不耻,主要还是此人有一巨大的性格缺欠:德行太差!只杀妻求将一说便可让其臭名远扬。

在到鲁国做中大夫前,吴起便已娶齐人田宗之女为妻。所以当齐军伐鲁,鲁相国公仪休向鲁穆公建议“欲却齐兵,非吴起不可"时,穆公却一直没有答应。因为鲁穆公觉得虽然吴起确有大将之才,但其所娶田宗之女乃齐人,一般来说至爱莫如夫妻,吴起既然娶了齐人之女为妻,若为鲁将难保不为齐国着想而不能全力为鲁。吴起得知鲁穆公的担心后,二话没说便回家了。见到妻子田氏便问:“丈夫能位列卿相,食禄万钟,名留于千古,这是不是妻子所希望的呢? ”田氏想都没想便说:“那是当然了。”吴起又说:“如果我想成为那样的人,你能帮我吗?”田氏当然说全力支持了。于是吴起说:“现在齐师伐鲁,鲁侯想认命我为将军,但因为我娶了你而怀疑我不会一心助鲁。如果将你的脑袋献给鲁侯,鲁侯必然信任我,到时我就可以功名可就了!”田氏听了大惊失色,还没等开口说话,吴起早已挥剑斩落田氏之头。其实作为礼仪之帮的鲁国之君,鲁穆公对吴起这种残忍的作法也是不屑一顾的,只是若于国中无能人才起用了吴起,可是得胜后终因吴起的这种不道德行为而弃之不用。

吴起的这种不道德行为的确不能为以礼仪著称的国人所认可,所以多年来尽管吴起智慧过人,但却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不过想想也是,如果由圣人统治这个世界,圣人的能力越强,这个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天堂;反之若由魔鬼统治这个世界,魔鬼的法力越高,这个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地狱!如此看来,吴起才高八斗却不被后人所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