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京劇兩百年,出了個梅蘭芳。漢劇三百年,出了個陳伯華。”

一代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

在70餘年的舞臺生涯中博採眾長、大膽創造,

形成了華美細膩、

圓潤婉轉、柔媚醇亮的“陳派”唱腔。

她的一雙手,

更是完美詮釋了

“手如柔荑,指如青蔥”的中國式美感。

在陳伯華的老照片中,有一張與梅蘭芳的合影顯得格外生動,兩位大師相視而坐,正在交流著手勢。


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只是黑白兩色,只是被定格的一瞬間,可即便是戲曲門外漢,也能看到那兩雙手有多麼的美。不是時下流行的修長骨感的外在美,而是似乎隨時都能飛舞起來的、靈動的美。


陳伯華的代表性手勢

陳伯華說:“手,在漢劇藝術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能強烈顯示人物的性格,而且還能表達出一切思想感情和語言所不能表達出來的內容。”

在陳伯華看來,“手勢的運用第一要細巧、靈活,怎麼好看怎麼來。第二切忌出’無名手’和’無情手’,盲目地形式主義照搬,不僅不美,反而會顯得醜。”她曾創造的多個手勢,就與戲中人物的境遇、情緒密切相關。

陳伯華最具代表性的手勢之一出自《二度梅》中陳杏元唱的一句“朔風勁,黃葉落,孤雁南飛。”兩臂自然平展,食指輕輕波動,如漣漪般從指尖一直波動到兩臂,頗具舞蹈之感,以此象徵孤雁無力地飛向天際。

陳伯華曾自述:“開始是做得好玩,後來我把它用在戲裡,大家非常欣賞,於是我就給它固定下來,並取名’孤雁手’。”


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狀元媒》中有一個相似的手勢,卻表達了人物截然相反的情緒。與陳杏元的孤單、無助不同,柴郡主正是春風得意之時,陳伯華的手勢便“幅度大些,節奏明快,有力些”,這一手勢被取名為“飛雁手”(又名“雁南飛”)。


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而在《宇宙鋒》中,趙豔蓉被迫“陪王伴駕”,不得不在父親趙高面前裝瘋。隨著一聲“兒呀”亮相,她翹起食指,直指到趙高臉上。“通過手腕的腕力,臂伸直,指尖用力,宣洩出滿腔的憤怒”,這一手勢,在陳伯華之前無人用過。因為像剛開了一瓣的花苞,所以被她稱為“花苞手”。


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1952年《宇宙鋒·裝瘋》 陳伯華飾趙豔蓉、張春堂飾趙高、童金鐘飾啞乳孃

如今,陳伯華曾創造、演繹的這些手勢仍在漢劇舞臺上一代代傳承著,也傳遞著她一生對漢劇、對美的執著追求。

“你的手怎麼練的?”

陳伯華的這一雙手,其實早就被戲劇界所青睞。

在《陳伯華回憶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往事,1957年,她率武漢漢劇團去上海巡演《二度梅》,“當晚童芷苓上臺給我獻花時握住我的手問:‘你的手是怎麼練的?’言慧珠還特地跑到後臺向我討教手的秘密,她猜道:‘是不是用甘油泡的?’李玉茹也是演出一結束,就忙問我:‘涮腰’怎麼練?‘孤雁手’怎麼練?”

那次演出結束後,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邀請了京、滬、越、昆、淮、評彈等戲劇界人士舉辦了“武漢市漢劇藝術座談會”,陳伯華重點介紹了手勢的訓練。這還不夠,幾天後上海戲劇家舉行“交誼日”,陳伯華再次做了手的保護及手勢運用的經驗介紹。

時至今日,京劇名家、《紅燈記》李鐵梅的扮演者劉長瑜聊起陳伯華,依然對她的手念念不忘。

上世紀60年代,劉長瑜曾受陳伯華親授代表作《櫃中緣》,老聽說陳伯華的手柔若無骨,好似春蔥,“我那時候小啊,就想著一定得摸摸陳大師的手,看看到底有多軟!”終於摸到後,劉長瑜才發現:“並不是看上去的那麼軟,原來這是陳老師的功夫,她是用腕子發力,配合手指頭的動作才呈現出來的。”

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這雙手,美得讓人半世紀不忘!她風華絕代,滋養了幾代武漢人

陳伯華手勢示範 資料圖

經年累月練出這雙手

陳伯華對手的保養,秘籍是“堅持”二字。

她曾說道:“我從藝後,師父就教我每天早晚洗臉後,將雙手浸在臉盆的溫水裡,將手指劈、揉,讓手指彎曲、柔軟,擺各種各樣的花瓣的姿勢。洗完臉後,平衡訓練每一個指頭的節和手的腕。每個指頭都往外扳,又往內掰,一直練得手指關節不響,手指靈活,有彈性。”

這樣經年累月練出來的一雙手,“手指翹起來五個指頭之間不漏縫隙,兩手合攏,要能把水捧得起來”,才能達到柔若無骨,豐若有餘,宛轉自如,軟而有力,出手帶有曲線美。

2019年

是陳伯華誕辰100週年紀念

向大師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