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南京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43万余件,其中瓷器近半,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便是其中难得的精品。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出现和发展与釉下青花瓷的发展相辅相成,青花瓷在元、明、清三代的烧造从不曾中断,而釉里红却因为烧造难度高,烧成的几率非常低,而一度在陶瓷史上“消失”。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窑炉内温度低会使其变得灰黑,温度高了颜色就挥发。正是因为釉里红瓷器的稀缺性,成就了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据统计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数量竟超过了釉下青花的数量。此件南京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梅瓶 另一面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CuO)为着色剂的彩料或釉料加以装饰,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的釉下彩瓷器。氧化铜对烧成时窑内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极为严格,致使釉里红瓷器的烧成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铜红釉就会发黑,废品率特别高,烧造一件成功的作品实属不易。此件梅瓶为明代洪武制瓷之罕见成功典范。洪武釉里红的呈色普遍发黑,有专家认为这是当时洪武官窑有意控温的结果。明代釉里红瓷器以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宣德以后因烧成难度大、技术逐渐失传,釉里红瓷器遂鲜有烧造,至明中后期矾红釉(彩)逐渐发展,彻底取代釉里红瓷器。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梅瓶出土地点

1957年3月,考古人员在江苏省江宁县,现在的南京市江宁区境内东善桥响龙山附近,被当地人认为是娘娘坟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墓志表明,该墓是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永乐皇帝之女安成公主的合葬墓。此件梅瓶器形完整无缺,最宝贵之处在于保留了梅瓶的器盖。梅瓶胎质坚硬,釉白中泛青,釉质莹润。由于明初洪武官窑对质量的高要求,胎体瓷化程度较高,坚质细白,逐渐摆脱元代“至正型”瓷器的厚重粗笨的风格,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松竹梅细节图

梅瓶高41厘米,小口,颈短肩宽,瓶身渐收,瓶子底部微微外撇,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较永乐梅瓶更秀丽。虽然釉里红发色欠佳,器身有多处缩釉点,但腹部的岁寒三友纹展现出画工下笔的精炼流畅,瑕不掩瑜,整体上更显得雍容大气。洪武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件梅瓶的纹饰布局还有元代遗风,但空间布局相对舒朗,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和谐得体。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梅瓶瓶盖

此件梅瓶的盖亦十分特殊,瓶盖腹部以釉里红为底,以白色部分显示为纹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这样的装饰方法在早期青花瓷器中非常常见——用专用的笔勾勒出纹饰的轮廓,再用青花色料涂满轮廓以外的地子,上透明釉烧成。这一装饰方法在釉里红瓷器上的使用最早见于元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明初洪武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同时运用釉里红拔白装饰技法与白釉为地的釉里红绘纹饰,极为少见。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明初洪武釉里岁寒三友纹梅瓶

南京市博物馆藏

宋铉夫妇合葬墓出土

明代功臣墓出土梅瓶的现象十分常见,为明早期瓷器断代提供了许多新的线索。无独有偶,南京市博物馆亦藏有一件明初洪武釉里岁寒三友纹梅瓶,形制和风格都与宋琥墓出土的梅瓶神似,小口,口微侈,束颈,丰肩,深腹,胫部收敛,近底部稍外撇,造型修长而秀丽。这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于1991年2月在南京江宁东善桥乡前盛村明正统十三年(1448)宋铉夫妇合葬墓中出土。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岁寒三友常指松、竹、梅这三种在冬天依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的植物,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被人们称誉,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岁寒三友题材源于中国文人画。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岁寒三友图》

宋代,赵孟坚,

纨扇扇面,绢本墨笔,纵24.3厘米,横2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受其风气影响,自以后常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岁寒三友题材的应用于瓷器始于元代,且在洪武时期十分常见,在存世不多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可见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釉里红竹石芭蕉纹执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釉里红松竹梅玉壶春瓶」、天津博物馆收藏「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大尊」和广州市博物馆藏「釉里红松竹梅纹瓶」。此类题材在随后历朝历代均被广泛采用,多在盘、碗等圆器上,而琢器较为少见。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明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大尊

天津博物馆藏

明代瓷绘上松竹梅常与洞石栏杆构成庭园景致,如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盘、青花松竹梅纹带盖梅瓶、成化青花松竹梅纹盘等。永宣时期,纹饰虽然出现不少其它创新,但“岁寒三友”并没有被冷落,盘、碗、高足杯等器物都很常见。特别是宣德朝,御厂经常在盘心绘画松竹梅,外壁装饰各类人物。尤以仕女为主,包括秉烛夜游、蕉叶题诗、焚香拜月、仙女乘鹤等,还有不少其他人物典故。这种搭配方式使当时的纹饰种类多样,并进一步推动了“岁寒三友”在明代御厂中的大量应用。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