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以色艳为贵,物以稀为贵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现红色,因此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窑室中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景德镇,当时色彩不够纯正,发色偏黑,花纹晕散,模糊不清,说明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氛不能有效控制。因此元代的釉里红器产量低,流传至今的数量不多。明初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

釉里红:瓷以色艳为贵,物以稀为贵

永乐时期,鲜红釉声名显赫,然釉里红器则极为鲜见。本世纪80年代,景德镇中华路、公馆岭地段在永乐前期与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一些釉里红标本,其中有永乐元年、四年款识,从这些标本的外观看,铜红料烧咨询送拍(l-8-l-2-6-l-o-8-3-3-2)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可见烧制釉里红比铜红釉难度更大。宣德时期,釉里红烧制很成功,能依据画面的需要自如描绘。这时期还有以白釉剔花填红料作纹饰,烧成后图案凸出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鲜红。

釉里红:瓷以色艳为贵,物以稀为贵

清乾隆年唐英编《陶冶图编次》称这种方法为“宝烧”。可知宣德时期对釉下铜红烧制掌握得比较纯熟,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宣德以后,釉里红数量锐减,但是成化时期的产品呈色浓艳鲜亮。弘治时期,釉里红泛灰黄色;正德则过于灰暗。嘉靖时虽亦有传世品,但红色烧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清康熙朝恢复釉里红的烧制,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

釉里红:瓷以色艳为贵,物以稀为贵

雍正时是烧制釉里红最为成功的时期,呈色稳定,色调红艳。特别是青花和釉里红施在同一器上的“青花釉里红”更为突出。因二者烧成气氛不一致,能达到两色都鲜艳的,只有雍正一朝。典型器如北京博物院藏桃果高足碗,青叶和红桃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乾隆时的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除白地外,尚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

此罐子外壁釉里红绘制五组展翅团凤纹,凤身以圆形为界,凤鸟展翅,凤目尖喙,羽丰尾长,舞动飞转,身姿优美,仪表威仪,高贵华丽,极富动感。纹饰刻画精细流畅,布局简洁,绘制精细,釉里红的团凤纹映在雪白的底色上形成鲜明对比,美艳夺目,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与观赏性。

釉里红:瓷以色艳为贵,物以稀为贵

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底款端正,笔力遒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