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聞南海|山頂扒龍船,敞開南海開放大門!

圖聞南海|山頂扒龍船,敞開南海開放大門!

“鑼鼓咚咚,錦旗映翠,游龍戲弄天湖水;萬民喝彩肆忘形,瑤池會上神仙醉;山頂划船,人間盛舉;洋洋南海翻新序……”1980年6月17日,中斷逾百年之久的“半山扒龍船”再現西樵山天湖。彼時,南海正是百廢待興之時。

改革開放初期,南海創造性地給人均收入超過400元的大隊“祝富賀富”,還給“萬元戶”們頒發獎狀。“敲鑼打鼓賀富”帶來的是民心思富,有著眾多港澳同胞和華僑眷屬的南海,應如何充分發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一直縈繞在南海乾部的心頭。

近日,一幅由已故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區太傑所創作的國畫《天湖游龍》被拍出20萬高價。濃墨重彩,山清水秀,鑼鼓喧囂,錦龍巡遊……一幅畫,為我們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解密當年南海促進開放的“特色做法”。

除萬難 樵山天湖現錦龍盛會

圖聞南海|山頂扒龍船,敞開南海開放大門!

1980年,在西樵山天湖舉辦的錦龍盛會

“現場非常‘虛撼’,稱得上人山人海。”市民關亦金是這場龍舟賽的攝影師之一,那一日他帶著相機登上西樵山天湖,在人潮中拍下了“半山扒龍船”的盛況。色彩富麗的羅傘、獨具特色的彩旗、造型各異的銅鑼,以及水手們昂揚的表情和整齊劃一的動作……“每有一支龍舟由遠及近,人群中就爆發出一陣歡呼。”到現在回憶起來,關亦金仍覺得畫面就在眼前。

據史料記載,1980年6月17日,農曆五月初五,一場籌備了大半年、延續了數百年傳統的“半山扒龍船”活動,在時任南海縣委書記梁廣大等人的精心策劃下,在西樵山天湖上演。9條“錦龍”在天湖上作“群龍朝賀”、“雙龍出海”、“賽龍奪錦”和“群龍戲水”等精彩的游龍表演。馬萬祺、馮景禧等南海鄉賢、海內外僑胞及周邊市民約10萬人到場觀看,可謂盛況空前。

圖聞南海|山頂扒龍船,敞開南海開放大門!

馬萬祺等港澳鄉親、海內外僑胞觀看錦龍盛會

這不僅是一次紀念節日的民俗活動,更是一場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招商引資活動。

“此前,全國上下還在為姓‘資’姓‘社’爭論不休,海外關係也成為了人們沉重的政治包袱,更談不上什麼利用與發展。”南海區人大常委會委員謝曉雲回憶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海縣不斷解放思想,通過農村改革先行先試,大力解放生產力,一躍成為全國的首富縣。而從改革開放初期起,南海就注重對外開放。

謝曉雲介紹說,1978年,南海縣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全國僑務會議預備會議的情況報告》,全面開展落實“僑改戶”政策工作;1979年開始根據上級精神反覆落實華僑房屋政策;這一系列政策贏得了僑心,得到了廣大華僑和僑屬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南海縣當機立斷,在1980年端午節舉辦消失了許久的西樵山“錦龍盛會”。藉此對外傳遞南海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為了活動能夠順利舉行,南海縣委縣政府做了各項充足的準備工作,包括擴寬鋪好上山公路;蓄滿天湖水和搭好觀龍臺;特製9條新龍船並配齊羅傘、旗鼓等,同時還特別注意做好邀請和接待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的工作。

籌辦之初,省公安部門出於對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返鄉所涉及的出入境問題的考慮,並不同意該項活動的舉辦,錦龍盛會差點“夭折”。謝曉雲介紹,後來,梁廣大做了大量疏通工作,排除萬難,最終才促成了這項盛事。

桑梓情 與外商簽訂協議多達363項

錦龍盛會當日,梁廣大親自陪同接待馬萬祺、何賢、馮景禧、鄧肇堅、崔樂其等港澳知名人士,並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向他們宣傳中央對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精神,介紹了南海縣的經濟情況和潛力,以及闡明南海對外的大門永遠打開,歡迎他們回來投資。同一天,還在西樵公社舉辦了全縣工農產品和土特產品大型展銷會,供遊人參觀、購物。

這不僅是一次紀念節日的民俗活動,更是一場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招商引資。這次活動讓許多海外僑胞、港澳同胞重新認識和了解南海,也瞭解到中國內地的發展,紛紛回鄉投資辦廠、為家鄉捐資捐物、修建學校醫院。

“天湖扒龍舟在許多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心中,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謝曉雲說,“雖然現場簡陋,棚子還是用竹竿搭的,但他們並不在乎,還穿著西裝,這就是鄉情。”1980年錦龍盛會後,香港同胞更捐款在天湖邊建起了“觀龍樓”。次年10月,觀龍樓落成後,西樵山又舉辦“錦龍盛會”,更是盛況空前。

1980年,南海同外商簽訂的協議多達363項,簽約期加工費為5459萬美元,比1979年增加了2倍多。從1979年到1981年,南海的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率超過20%,發展速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1982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登評論員文章《像南海縣這樣堅定地前進》,指出南海縣是全國先富裕起來的縣,號召全國其他縣市向南海縣學習。1984年,南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61元,是1978年的4.64倍,年平均增長29.13%;南海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5億元,是1978年的7.04倍,年平均增長38.45%。

謝曉雲介紹,南海創造性地運用中央賦予廣東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世紀盛宴中,先喝了“頭啖湯”。

創未來 龍舟競渡展嶺南文旅魅力

一聲槍響,數十條“潛龍”迎風破浪,如離弦之箭般衝向終點……今年10月26日,第四屆南海百舟競渡龍舟邀請賽暨西樵龍舟嘉年華在西樵聽音湖開鑼。男子12人直道競速賽、男子單人“龍蝨”環繞賽、8人龍舟拔河賽三大項目,以及水上舞龍表演、龍舟說唱、龍舟文化展示牆等交相輝映,為市民展現南海傳統龍舟文化。

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半山扒龍船”,自1980年舉辦之後,如今已發展成為聚集南海各鎮街的龍舟隊伍一展技藝的高規格賽事。與此同時,作為一項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民間活動,龍舟競渡更成為了南海民眾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市民眼裡,龍舟賽事更帶動了聽音湖片區的發展。

“賽龍舟是我們的傳統項目,如今比賽形式越來越豐富, 聽音湖也越來越熱鬧了。”家住西樵官山城區的陸晏平每天晚上都會到聽音湖散步。每當聽音湖有文體活動時,他也呼朋喚友,一同前去參與。陸晏平還希望明年的可以在週末舉行,從而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與。屆時,他必將約上一眾親朋,一同為南海的龍舟賽事、為聽音湖吶喊助威。

據悉,聽音湖片區作為“嶺南文旅RBD”核心區域,國家旅遊產業集聚(實驗)區的重要載體,將通過優化整合西樵山及周邊資源,打造成為“嶺南文旅第一極”。如今,聽音湖片區不但成為了南海市民文旅休閒新去處,還不斷注入有活力的“體育+文化+旅遊+城市”新元素,不斷豐富並引領群眾新文化活動。

南海區文化體育局局長梁惠顏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連續舉辦四年的南海百舟競渡龍舟邀請賽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競技、特色人文與城市新景有機融合,是培育和傳承南海文化的重要載體。“未來,聽音湖將成為更多文旅活動的載體,我們希望通過舉辦龍舟賽等活動,提升南海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品牌,從而引領南海文旅品質、城市面貌和群眾生活品質的提升。”

策劃/珠江時報記者 趙豔麗

撰文/珠江時報記者 梁雅詩通訊員 馮丹丹

圖聞南海|山頂扒龍船,敞開南海開放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