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去哪了

01

這兩天,網友們的“好想董卿”衝上了熱搜。起因是她再次缺席2019年春晚。

董卿去哪了


董卿去哪了


相比之下,董卿則依舊淡定從容。

缺席2018年春晚時,她的團隊就發了官宣:

董卿去哪了


有人說這個回應比較官方;也有人猜測是否有苦難言。

但聲明裡那一句“撕掉標籤,不再計數”,讓人動容。

如今,不再是 “春晚標配”的董卿,已然站在了自己的C位。

董卿去哪了

02

書香門第,家學淵源,董卿於1973年出生,父母雙雙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

父親堅信嚴師出高徒,用“虎爸”的方式對她進行魔鬼教育:讀書背詩,念詞寫文,不容差錯,日省己身。

在父親的嚴苛要求下,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 小學時連跳兩級升入初中;
  • 中學時品學兼優文藝出眾;
  • 專科畢業後分配合到浙江省話劇團,擁有“鐵飯碗”;
  • 陪朋友應聘浙江電視臺主持人,自己卻被意外錄取;
  • 給上海東方電視臺寄去卡帶,竟接到複試通知。


董卿去哪了


曾有媒體記者採訪她說:“這兩年您又火了,您怎麼看大家對您的評價?”

董卿慌忙擺手:“大家可千萬不要把我神化了,我也累過、哭過。”

這並不是謙虛,她第一次感到失落,就是1996年進入東方電視臺工作。

在浙江臺的兩年間,她身兼主持人和編導,如魚得水;

到了東方電視臺,卻吃了閉門羹——沒有節目可做,只能打雜。

空虛的庸碌和充實的忙碌是兩碼事,不甘寂寞的董卿報考了上戲電視編導系,1999年本科畢業。

同年,面向全國的上海衛視成立,董卿再次易主。沒想到,全新的領域並沒有激情的舞臺,反而處境更加艱難。她再次從“高起”的幻想中跳出來,繼續品嚐“低落”的滋味。

董卿去哪了


無所事事時,她重拾古典文學,讀《紅樓夢》,背唐宋詩詞,後來又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蟄伏修煉數年,迎來柳暗花明。

臺裡改革後,董卿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檔節目。

2000年的“上海—悉尼雙向傳送音樂會”,她憑藉清新大氣的主持風格和駕輕就熟的英文,一舉奪得中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獎項—— “金話筒獎”。

作為一名地方臺的主持人,當時的評委鮮少認識她,卻全票通過。

這個獎,如清脆響亮的春雷,將溫潤無聲的董卿,帶入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董卿去哪了

03

2002年,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開播,“金話筒獎”的一位評委穿針引線,董卿加盟《魅力12》節目。

最亮的星閃耀在最黑的夜,她曾說過:“我見過北京後半夜各個時段的樣子。”

有人粗略算過,初入央視的工作量和曝光率,就已經數據驚人:

在央視工作的頭兩年,她很快從西部頻道調到綜藝頻道,共主持了130多場晚會和節目;

2004年“第十一屆青歌賽”,她連續20天直播30場比賽,每天下午4點彩排,10點直播結束,準備第二天的工作到凌晨3點,回家接著背臺詞。

那年的青歌賽,火了選手,也火了董卿。

2005年起,董卿開始了央視春晚的主持之路。

董卿去哪了


朱軍是資深的臺柱,周濤是當家一姐,李詠是綜藝領頭人。

在這種配置下,董卿風格端莊從容,氣質優雅知性,憑藉實力站穩了腳跟。

從名不經傳的黑馬,到春晚C位,她的實力、她的氣質、她的服裝甚至口紅,都是關注熱點。

董卿去哪了


從2005年到2017年,董卿陪伴觀眾過了13個春節,也成長為央視的當家女主:

  • 現場解說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等國際盛事;
  • 主持元宵晚會、慈善晚會、“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等各類重要節目和演出;
  • 連續八年登上號稱主持人排名的風向標 ——央視掛曆,排在女主持人前三甲。


董卿去哪了

04

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是把雙刃劍,鎂光燈背後的每個深夜,也是她自我質疑最深的時刻:

  • 2009年央視春晚,她將“有請馬(季)先生的兒子馬東”錯說成了“有請馬先生的兒子馬季”。
  • 2010年元宵晚會,她誤把歐陽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中的“晝”念成“書”。


徹夜難眠,不敢上網,她不逃避過失與紕漏,深刻反省後,真誠致歉:“主持人應該是文人而不是演員。”

她更加註重內功,厚積薄發。

董卿去哪了


2014年,董卿暫停如日中天的事業,以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深造。

異國他鄉,沒有媒體關注,沒有相機的快門,她按時上課,業餘重拾中國古典名著與詩詞佳話,並給自己定下硬規矩:不帶手機進臥室,睡前消遣是讀書。

董卿去哪了


“暫別話筒一年,換來的卻是更開闊的視野,更別具一格的思路。有了留學的經驗,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盈,相信未來自己會以更好的姿態重回話筒的舞臺。”她說。

學滿歸來後,她沒有回到熟悉的綜藝舞臺,而是主持心念已久的文化節目。

於是有了《中國詩詞大會》上出口成章、金句不斷的驚豔轉型:

  • 臺下名家念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她信手拈來“月如無恨月長圓”;
  • 選手遺憾離場時,她送上 “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 得知選手的父親是盲人時,她引用作家博爾赫斯的詩送上祝福:“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董卿去哪了


從此,人們對美人的標準,除了“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外,更多了一條“以詩詞為心”。

她依舊覺得,自己沒有完全實現那句“主持人應該是文人”,於是親自擔當製片人,製作另一檔文化節目《朗讀者》。

“一會兒說今天找到錢了,一會兒說錢沒了;一會兒說找到演播室要搭臺了,一會兒說演播室也沒了;一會兒說嘉賓能來了,一會兒說人來不了了。那陣子,我的白頭髮一根一根地長。”

那段日子,回憶起來依舊是心有餘悸:

  • 為了挑選最適合舞臺風格的材料,她跪在演播廳的地板上,反覆甄選幾十種建材;
  • 從開策劃會確定方案,到回報編委會等待審查;從拉投資請嘉賓,到搭建演播廳,林林總總的瑣事全部親力親為;
  • 她曾用“1234”來概括過程的艱難: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


董卿去哪了


終於,節目錄制完成,在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這檔文化類節目在豆瓣評分高達9.3。

而董卿,幹練的短髮,知性的衣品,杏花春雨的談吐,如沐春風的親和,讓人再次相信:堅持初心的人,方能在歲月的流逝中,清麗出塵。

連“毒舌”金星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真正的美人,有聞過書香的鼻,吟過唐詩的嘴,看過字畫的眼,董卿的再度走紅,讓我們看到了不顯山不露水的古典美。

董卿去哪了

05

著名製片人黃瀾女士說過:“在保持對生命好奇和熱情的問題上,沒有性別差異,我們都是人,不分男女。”

董卿如是。

人到中年,依舊擁有探索之慾,依舊心存激情熱愛,不找理由懈怠,不找藉口放棄。

走出舒適區,翻越崇山峻嶺,擁有更廣闊的風景。

董卿去哪了


“時間有限,要留給新鮮的東西。”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悟,她學會了取捨。

春晚舞臺上少了觀眾們熟悉的身影,但她卻在探尋自己的路上找到了C位,光芒四射。

最後引用董卿在《朗讀者》中說的話來祝福她:

“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麼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