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相傳龍門石窟最著名的盧舍那大佛是根據武則天的樣子塑造的?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龍門口。這裡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狀若門闕,因而古稱“伊闕”。龍門石窟和大同雲岡石窟頗有淵源,二者都因為北魏執政者好佛而開鑿。南北朝時期北魏首都先在平城(今大同市),孝文帝即位後,施行新政遷都洛陽。北魏遷都前在大同就開鑿了雲岡石窟,遷都洛陽後,繼續在龍門開鑿石窟。孝文帝遷都後,鮮卑人逐漸漢化,飲食服飾、婚喪嫁娶產生重大變化。因此,龍門石窟表現出的風格也更加貼近中原。北魏之後各朝繼續開鑿龍門石窟,至唐朝時又出現一個鼎盛期,形成了後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盧舍那大佛雕像全高17.4米,頭高4米,是龍門石窟造像中的精品,它處於奉先寺內。奉先寺原是龍門石窟中的木結構建築群,後來寺廟損毀,但寺廟內的盧舍那大佛石雕像卻保存了下來。相傳這尊盧舍那大佛雕像是按初唐時武則天的形象所雕刻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傳說?人們眾說紛紜。

為何相傳龍門石窟最著名的盧舍那大佛是根據武則天的樣子塑造的?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雕像

有人從雕像的容貌來推斷,認為盧舍那大佛雕像面部豐滿,儀態慈祥,低眉含笑,端莊美麗,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女子,大異於之前佛教造像中深目隆鼻的胡人形象。佛教造像由胡人形象向漢人形象變化是佛教逐漸中國化的必然結果,當然雕像的容貌是否像婦人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還有人從武則天的政治需要出發來論述。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封建社會,一位女性要“君臨天下”困難很大,於是她通過各種途徑來樹立自己的神聖形象。歷史記載武則天登基前“有僧獻大雲經,經中有云‘佛祖以女身顯化下世治國’”。這就是武則天利用佛教宣揚自己君權天授的一個例子。另外,有人認為武則天取“日月當空”之意給自己造了一個“曌”字做名字,也可能跟盧舍那佛有關,因為“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結合這些歷史記載和傳說,有人認為盧舍那佛是根據武則天相貌所塑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論盧舍那大佛雕像是否是根據武則天的相貌所造,它與其他造像一樣,展現出的精湛雕刻技藝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一個高峰,它們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是中國石窟藝術寶藏中的珍品。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地理名勝》中華書局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