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董事長:國企與民企戰略合作,其實雙方都需要

“那我們就聊聊天了!”22日下午,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和記者寒暄幾句後,就一屁股坐在軟軟的沙發上,還不時地將腦袋緊緊地靠在沙發背上。文劍平剛結束一個長長的高強度經營會議,此刻與記者的交流,彷彿鬆開了他緊繃的弦。

“環保與經濟就像一對夫妻!如果一方特別強,另一半不跟上來的話,一定會過不下去的。”在中國汙水處理行業摸爬滾打了近20年的文劍平一開始就談起環保與經濟的關係。“中國經濟很強,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但環保與之很不相適應,沒有一家航母級的環保企業。”

碧水源董事長:國企與民企戰略合作,其實雙方都需要

2月22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攝影/章軻

經濟發展,環保技術跟上才是良性的

文劍平對記者說,目前中國的環保產業,不論是管理、技術,還是市場和效果,都與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比如,汙染處理廠排放的最高標準是一級A,仍然是劣Ⅴ類水,“我都不敢說這是水,因為沒有水的功能了,只有副作用、負能量了。實際上只能稱作有毒有害的液體。”

“一個國家在某一行業的標準,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技術發展水準。”他說,比如十幾年前,我國自來水的標準就很低,近年來開始提標,2018年上海市在現有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發佈全國首個地方飲用水水質標準,其背後是生活飲用水處理技術水平的提升。在汙水處理標準上,現在我國也有不少地區開始制定較之國家標準更為嚴格的水汙染物排放地方標準,這也說明我國已具備了經濟上和技術上均可行的新型汙水處理技術。

文劍平說,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水環境形勢會更加嚴峻,只有減少汙染物排放才是出路。據測算,若能通過創新的水處理技術將汙水處理到地表Ⅳ類、Ⅲ類標準,則每年汙水處理廠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削減40-60%,氨氮削減70-80%,總磷削減40-60%。

碧水源創辦於2001年,文劍平就是創始人之一。2010年,碧水源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淨資產逾200多億元。碧水源參與了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等多個水環境敏感地區的治理,佔中國膜法水處理市場份額的60%以上,每天處理總規模超過2000萬噸。

有人說,中國的環保市場很大,特別是環保加嚴之後,治理需求增加了。環保市場的規模更大了。但在文劍平看來,“由於環保是偏公益性的事業,大部分公益環保項目還是政府說了算,目前,環保市場化程度相對別的領域仍有差距。所以,民營環保企業最期盼的就是可以憑藉技術創新、服務優勢來推動市場競爭,推動環保領域的真正市場化,這也是碧水源的核心優勢所在。”

那麼,什麼樣的環保與經濟的關係才是良性的?文劍平說,“經濟發展不停頓,同時,環保技術和創新跟得上,這樣的關係和市場才是良性的、可持續的。”“環保是發展中產生的問題,要用發展的手段解決,而不是停止發展,犧牲發展,去解決環境的問題。更不要急於求成。”

國企與民企戰略合作,其實雙方都需要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前不久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2017年底以來,我國環保產業運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部分大型環保企業負債快速增加,應收賬款往往高達數十億元,一些中型骨幹企業的應收賬款也有幾億元之多,賬目拖欠週期長的超過4年。

特別是水務投資領域環保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末的46%提升到2018年三季度的61%。企業融資成本高、融資壓力大,財務成本快速上升。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分析稱,前幾年資本寬鬆形成一定泡沫,一些環保企業在市場的誘惑和資本的推動下忽視了風險管控,盲目加槓桿上項目鋪攤子,進入了高負債、高槓杆、高股權質押率的危險區。同時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大量拖欠生態環境項目工程款、運營服務費等費用,以及PPP政策的重大調整使金融機構普遍對相關項目收緊信貸等因素。

文劍平分析說,還有一個自身的原因就是“我們這些專業公司把公司做大的心情過於迫切,對金融市場理解和風險控制不夠。否則就不會把股票押進去貸那麼多錢了,投入到重資產項目上。”“一分為二來看,這些環保民營企業,尤其是環保上市公司,發展心切,步子太快,希望自己做強做大的願望太強烈。”

今年1月11日晚,碧水源發佈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文劍平以及劉振國等4位其他股東與川投集團簽署《股份轉讓暨戰略合作意向性協議》,5位股東擬將持有的10.7%股份轉讓給川投集團,轉讓完成後,川投集團持股10.7%,將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而未來,若全部交易實施完畢,碧水源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川投集團。

“國企與民企的戰略合作,其實雙方都需要。你有所得,就得有所失。”文劍平對記者說,其實,在國企與民企之間,在獲得市場和金融資源方面,一個在天、一個在地。“為什麼要引入川投,至少是反映了我這個心態:就好像是一葉孤舟,在茫茫大海,前面和旁邊都是航空母艦。你想一想,不撞死你,也嚇死你。”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最近一段時間,面對艱難的營商環境,有環保企業的創業者已經明確表示,“這輩子不想幹了,下輩子也不想幹了。”

從104萬起家,到個人財產一度高達65.66億元,位列2010年創業板的首富,文劍平對記者說,“我這輩子還想幹,因為你不幹是不行的。你不幹的話,你兒女就要幹,我們的下一代就苦。”“挫折也是一種動力,驅使你去攻堅克難,勇攀另一個高峰。你要是不幹,原來受的那些挫折、那些苦不是白受了?遇到困難要變換一些方法和措施,不能朝著南牆去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