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的"父母爱情",竟然一秒都不浪费!

最近几年,你在电影院看的片长最长的电影是哪部?好像也就2小时多一点。

发现了吗,电影的长度整体在缩短。

而最近,有一部在柏林获奖载誉归来的国产片,以罕见的175分钟的片长,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个人命运和时代浪潮共同交响的史诗——《地久天长》。

三小时的

在今年2月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演员王景春和咏梅凭借本片拿下最佳男女主,创下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包揽。

三小时的

王景春成为继廖凡(《白日焰火》)后第二个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华人演员。咏梅成为继张曼玉(《阮玲玉》)、萧芳芳(《女人四十》)后第三个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华人演员。

三小时的

这是两个家庭,历经30年动荡波折的纠葛。电影记录的时间从1982年至今,超过30年的历史卷轴,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发展和变化的30年。下岗潮、下海潮、计划生育……

三小时的

有人说50年出生的人最苦,该吃饭的时候自然灾害,该读书了闹革命,该工作了开始下岗,该生孩子了计划生育……

三小时的

该片所讨论的时代背景,无论是历史纵深亦或是世界广度上都独一无二的,也造就了这个故事的恢弘的气象。

三小时的

整个故事有起有落,有悬疑有情绪。既能吊足胃口也可以温婉如水,把那种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命运的亲疏远近,都展现的合情合理。

三小时的

让人觉得三个小时的故事饱满但不臃肿,似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戏。甚至一些细节都安排的动人心弦,比如吹完口琴要甩口水的那一下……

三小时的

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30年来的变迁。在这段历史中,父母辈是主要的经历者和承受者,孩子是被保护的对象。

三小时的

看完之后,或许更加能够明白那些历史性的决定背后,父母到底承受了一些什么。三十年的变迁牵动了大部分的中国人的记忆,历史车轮碾压下了人的无奈与隐忍。

三小时的

将民族史诗和隐伤埋于几个家庭的故事之下,讲述了中国现代不得不说的那段历史。这个看上去极具中国色彩的故事可以获得共情,是因为它的核心还是亲情纽带和家庭关系。

三小时的

首映场不少外国观众有抹眼泪,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所经历的往事。他们被打动的就是最真实的血肉亲情和"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友情。

三小时的

这种情感其实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像对于孩子的眷恋、对于工作和面子的在意、对于故交的珍惜等等。

三小时的

但王小帅用他的故事和镜头,将这个故事做到了足够的共情。使得外国观众也能随着这两家人的离合而悲欢,这就是很厉害的水平了。

三小时的

不过影片到了老年部分开始,情节就略显拖沓,尤其是现在的"回归式"结尾,实在是有点太宽容太想当然了。

三小时的

可能王小帅终究还是狠不下心来,带给观众更强的一次情感冲击,毕竟大多数时候,离开的人可能就真的离开了,终其一生不会相见。

三小时的

想到在中国的时代洪流中,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离别,面临过这样的处境,不禁使观众更会陷入悲伤和沉思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