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闯王”李自成被清军围剿退至九宫山并未死,反而隐姓埋名住深山,是吗?你怎么看?

铁男春秋


一句话:犹未可知。下面具体回顾下:

“开了门的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有了这句口号,李自成和他的军队如摧枯拉朽一般,兵出潼关,直取京师。大明王朝的国祚由此葬送在了农民起义军的手里。但是,攻下京师的李自成还没有从初创政权的喜悦中回味过来,便又很快地品尝到了兵败如山倒的滋味,直到最后,被围九宫山,下落不明。

李自成攻下了京师,住进紫禁城,首先想到的是享受。凡是皇帝的待遇,他都要一一尝试。虽然把数万名太监全部驱逐出宫,却将三千后宫佳丽留作己用,恨不能融化在这温柔富贵乡里夜夜狂欢,甚至连续数日不出宫视朝。他登基后,就立即着手进行“追赃助饷”,处决了一大批前朝的贪官污吏,将其私产罚没充公,然后论功行赏,散发给将士们做工资,皆大欢喜。在政权尚不稳固之时,反而开罪一大批地方实力派。他开国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抓革命、促生产”,而只想到搜刮银饷,确实有负众望。江南的世家大族无不对他恨之入骨。

进京之后,制将军李岩的进谏基本都没有被采纳的。李自成那曾是“能纳人善言” “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李岩曾进谏四件事,包括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本是招揽吴三桂的重要举措,但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实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一片石之战的失败纵然有牛金星按兵不动的败因,但是根源在于李自成并没有把吴三桂的关宁集团争取过来。

李自成想当皇帝是肯定的,想搜罗点儿粮饷也是可以理解的,错只错在他还想到了衣锦还乡,荣宗耀祖,并且让街坊四邻羡慕。李自成认为“十个燕京也比不上一个西安”,可见他并不情愿在北京安家落户,北京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中途遇见的最大的一座客栈,饮马、歇脚、饱餐一顿之后,还是要打道回府。当然,最好是把此地的宝贝全搬运回去。所以他特设“追饷镇抚司”,向明王朝的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们追索赃银助饷,共获白银七千余万两,仅此就让他喜上眉梢了。一个人的目光长短和格局大小在此时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李白成把几万名太监轰出紫禁城,就感到天空地广,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一点儿没把山海关外的边患当回事,没有慎重对待远处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态势。当时,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由于自己的家眷在北京受到李自成的威胁,他被逼无奈,投降李自成。但是,李自成这时候没有约束住部下,勒索吴三桂之父吴襄,霸占吴三桂之爱妾陈圆圆,彻底惹恼了吴三桂。

吴三桂此人,绝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草莽英雄,他的背后是整个关宁集团。他代表的一定是整个关宁集团的整体意愿,这件事只是他的借口。而且,吴三桂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李白成进北京后的流寇作风,就表明这个人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根本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英主。

吴三桂一反,李白成派兵打他,而这个时候,关外的大清多尔衮带兵一路赶到山海关。吴三桂一看,得站队了,否则要腹背受敌。所以,吴三桂就投降了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承诺吴三桂可“裂土封王”,两家对吴三桂的态度和眼光高下立判。清军八旗提前埋伏在了一片石周围的主战场,等到关宁军和大顺军僵持不下的时候,突然杀出,大顺军兵败如山倒,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回北京。

清兵一路追赶,最后追到湖北九宫山,据说李自成就死在那儿了。典籍里也有记载说他是在山上死的,有说让村民给杀了,也有说隐姓埋名当和尚的。一代枭雄李自成下落不明,就这样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至此,山海关的大门拱手迎来了北方的蛮夷之族,中原这个礼仪之邦从此被驾驭在落后、愚昧、无知的少数民族之手,剃发易服的反人类政策,致使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各种针对中原义士的屠杀。这就是吴三桂引狼入室的结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甚至是生命。







心怀家园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死亡,总给人一种错觉,这哥俩纯粹是带着任务降世的,初期怎么打都死不了,完成任务以后都赶着投胎,一秒钟都不耽搁。

李自成好歹也算是一军统帅,留下大军休整,亲自带二十八人的骑兵小队侦查地形,最终被类似团练组织的乡兵干掉,让人匪夷所思。

张献忠也是这个路数,斥候来报~好像清兵追上来了,吩咐再探不就得了么,人家亲自骑马跑到河边瞭望,叛将刘进忠马上告诉豪格,对岸那位就是张献忠,结果一箭毙命。

那时候的女真人哪个不是自小从深山老林里练出来的神箭手,箭法差或者反应慢的早就优胜劣汰死在林子里了,加上后续连年的战争,隔条河射死他倒也不算太冤,可惜气势恢宏的两场农民起义,两个领军人物却死得象个笑话。

相关李自成的一些著作,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李自成也有一定粉丝量,不过我要说的是两个关键词,一是初期,二是美化。

美化方面是某时代的产物,现在对李自成的评价已经趋于理性,比较公正,当初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山海关大战的地方修了个与西柏坡平级的纪念馆,对李自成的评价写得很清楚,进门就看见了,那是主席的原话,他在几次重要会议上也说过,“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初期的李自成确实颇受百姓拥戴,其实那时候的升斗小民不大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自己是否能吃饱穿暖,自己生活好了那就是好皇帝,自己饿得吐舌头,见土都想抓两把嚼嚼,那皇帝德行再好也是个渣渣。

至于李自成的结果,请注意,据多年考证,现在并没有任何一条线索、一个证据能证明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当然,您让我把李自成被打死的视频放出来我也没有,我只能将各种例证放到您眼前,我有我的推敲,您有您的判断。

《清实录》记载:阿济格奏报,李自成被逼遁入九宫山,但官兵搜寻无果,找到几个贼兵盘问,据说临走带了二十几人,在九宫山上被村民(武装)围困,自缢而死,找了几个见过李自成的人前往认尸,可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无法辨别,所以李自成到底是死掉还是跑掉不得而知,我会再次查访。

阿济格认为,李自成生死未知。有一点比较蹊跷,几十几百人围困二十人,包围圈想来很小,又不是什么大规模战役,所以围山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至少几千村民武装参与,就在这么个小圈子里李自成还能从容选择上吊,让人摸不着头脑。

当时的南明朝廷尚在,他们收拢一部分李闯残兵后得到的消息也是不知死活,因为传闻太多,有的说是被吴三桂的追兵击毙,有的说是被团练一棍打死。

乾隆年间,清修《明史》完成,出来两种说法,一种与《明实录》相同,被围上吊,另一种说村民见贼兵人少,争相攻击,李自成骑着马陷入泥沼,被一锄头抡死。搜身发现内穿龙衣、金印,此人还瞎了一只眼,村民们都说这就是李自成,但是等官兵来到,尸体腐朽不能辨别。

同上,道听途说版,区别只是自杀和被杀,李自成做为明末重要人物不能不写,但写上也无法确认。

当时的记录很不确切,大顺军攻击村庄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乡兵打死了李自成,大顺军出兵报复。

还有一种是大顺军补给不足,抢掠民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李自成未死的记录和传说呢?个人感觉是因为华夷之辨,很多知识分子一直抱有满洲即蛮夷的思想,觉得他们不该统治中原地区驱役百姓,所以诸如李自成没死或者朱三太子起事一类的谣言满天飞。

全国各地的花神不计其数,但一般来说生前凄苦的占大多数,百姓为其不平,或者出于本心喜欢,将她们列为花神,也算是不由自主的同情,善念的延续,精神的慰藉吧,李自成也有深入民心的时候。

传闻有哪些呢?

比如:

有人见过疑似李自成的奉天玉,长谈三日,几年后再来,老和尚业已圆寂,他的徒弟说,他是闯王,这点难以让人信服,本来就是个路过三天的人,并没有什么深交,况且又是几年之后拜访,奉天玉的徒弟说这干嘛呢,怕自己死得慢么。

以上的说法古代就有,所以到了乾隆年间又有人去往夹山求证,他的证据是什么呢?

墓碑未留俗名(对于僧人来说这并不奇怪);

李自成曾用“奉天倡义大元帅”的名号、寺内还有见过奉天玉的老僧、陕西口音、画像类似史书描述。(其中有意义的信息只有一条,画像与史料相符,但当时的画像并不是照片,可以联想一下当时的缉捕海报)

诗集之说,无需辩驳,太高看李自成的文化程度了,大多后人假托。

还有众多的家谱之说,漏洞百出,因为篇幅的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代的研究只比古代多些文物而已,夹山附近出土很多文物,不少都是大明皇宫的制品,这也不奇怪,大明皇宫又不是李自成一个人全包了,而且他死后财物被瓜分也是很正常的事,并不能直接对应上李自成的身份。

总结来说,我们必须注意两点史料,可以帮我们揭开谜团:

奉天玉与官绅阶层交往颇多,李自成的身份一旦被发现必定会死掉,不会如此作为,这反倒是出家人本色,因为僧人一般来说不事生产,主要靠信众捐赠,比如生活用度,经书刊印,逢有大灾,寺院也要施粥救济民众,也要买药防止瘟疫横行,有的寺院还会办学,给贫穷学子提供免费学习和免费食宿的条件等等,很多时候要依靠官府和乡绅富户,这些都需要良好的关系基础。

李自成带二十八骑查探地形,这二十八骑中就有参将张鼐---李自成的干儿子,清兵查无实据是因为真正的目击者、幸存者一位下落不明,另一位跑去了南明政权,并告知了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何腾蛟又上疏将此消息转达隆武帝朱聿键。

李自成带队离开军营进入九宫山,那时候兵荒马乱的,百姓都被抢怕了,所以村民自发组织了乡勇或说团练自保,正巧李自成等人路过此地,又不是正式的军服,所以一群人就拼命往下面砸石块,张鼐见机早,第一个拨转马头逃出生天,包括李自成在内其他27人全部遇难,另一位幸存者高呼着“李皇帝被打死了”一路骑马逃回军营,所以引发了大顺军血洗附近村镇。

相对来说,做为李自成的干儿子,九宫山遇伏的当事人之一,张鼐的话比较可信,他也没有扯谎的必要,而相对其他猜测,尤其康熙、乾隆年间的传说,其实完全禁不起推敲,大多牵强附会而已,深究之下无一成立。


古今通史


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闯王诈死埋名,离开部队隐居起来,让残余部队投降南明政权,一起打清兵。

因为李自成本人曾经掘了朱明王朝的凤阳祖坟,又逼死了崇祯,和南明的矛盾不可调和。李自成觉得当时最主要的矛盾是和满清之间的民族矛盾,如果自己活着,南明一定不会容忍义军。所以,李自成就诈死。

后来,李自成出家做了和尚,奉天玉和尚。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因为就算是与李自成的义军有关,那么这个奉天玉大和尚会不会是义军中的其他将领呢?现在又无法用DNA技术去检测确认。

李自成是否是诈死已经是历史谜团。奉天玉大和尚的传说仅仅是传说。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真实情况如何,恐怕要隐藏在历史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