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古建修繕與仿古建築設計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傳統古建修繕與仿古建築設計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從修舊如新到修舊如舊,再到修新如舊,傳統建築文化的迴歸,建築審美正在與新潮時尚“背道而馳”。

曾經的“修舊如新”,在古建上噴油漆、刷水泥、貼瓷磚……這種比歷史的風吹雨打還要嚴重的破壞行為。

傳統古建修繕與仿古建築設計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而“修舊如舊”切實達到了古建保護的目的,讓我們真正的發現了古人的卓絕智慧,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但因為人才匱乏,很多製作的工藝都已瀕臨絕跡,文化傳承遇到了斷層的局面。

對於古代建築文物的修繕,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古代建築的修繕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來自於各個方面的支撐,建築材料的製作與選擇便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建築材料的選擇不僅關乎到文物古建築的外在形象,更關乎文物古建築的內在結構與壽命。

傳統古建修繕與仿古建築設計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因此,古代建築的修繕要求在修繕的過程中儘量不改變原來的歷史信息、結構特點以及建築材料。

在古建築修繕中,磚、瓦、木材、油漆、染料等各種建築材料中,需要有工匠精神的人,來傳承古建築建造的技藝、材料和文化。

在修繕前期,採取現代化的技術對修復對象進行勘察,找出病害以及在歷史的長河中造成這些病害的原因,隨後再對其進行考古式的分析,最終鑑別當初採取怎樣的工藝和技藝進行建造,使用了什麼樣的建築材料。

傳統古建修繕與仿古建築設計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當然,由於古代製作工藝流失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古時應用於建築的材料現在已經難以獲得,這就需要一些新的建築材料來替代。

文物古建築修繕期待一些新型的建築材料的出現,替代那些難以找尋的建築材料,新的建築材料一定要經過大量、長期的實驗後,才能運用於文物的修繕,因為新的材料的老化過程是沒有經過歷史檢驗的。

現代建築材料出現時間相對較短,其壽命、老化後可能對文物產生的影響都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在現代建築材料老化過程中出現收縮,把一些建築破壞了,可能就會出大問題。因此在修繕過程中要進行多方面預判,謹慎使用現代建材,在重要古建築方面尤甚。

建築的價值,要發揮出前人智慧結晶的價值,要古為今用,要把它們運用到我們的現代生活當中,讓古建重煥生機。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建築也會沒有生命。

在這種主流思潮下,各種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群正如雨後春筍,人們也似乎在這樣的氛圍裡找到了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歷史歸屬感,復古就是建築領域的新時尚。

但是如今很多四不像的仿古建築,未能把握中國古建築的特色,缺乏古建工匠,製作工藝遺失,建築的粗製濫造、張冠李戴的歷史,失去了傳統建築文化本身的意義。

關於如今的古建修繕與仿古建築設計,你怎麼看呢?

傳統古建修繕與仿古建築設計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