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齐书》求证武王伐纣年(二)

以《南齐书》求证武王伐纣年(二)

考证历史之谜,在没有出土文物讲明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以历史文献为据。

南齐书. 祥瑞志》曰:“周文王受命,(至建元元年),千五百岁,河雒出圣人。受命于已未,至丙子十八周。旅布六郡东南隅,四国安定可久留。”

“案,周灭殷后七百八十年,秦四十九年,汉四百二十五年,晋百五十年,宋六十年,至(齐)建元九年,千五百九年也。

我们知道“秦失九鼎”为公元前256年,那么256年加上780年则为公元前1036年。此年非是“灭殷年” 而是文王被释后文武制命年。

汉初史家不明《吕氏春秋》的“凡周867年”本义,又未重视《周书》“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因而错误地从前256年,上溯867年,256+867=1123 错定武王克商为前1123年,而将克商提早了114年,也是将西周虚增了114年,造成了西周王年的混乱,产生了中华历史上首个豆腐渣工程。

“(文王)受命于已未,查“已未”为公元前1022年或公元前1082年,显然后者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1022年为已未年,其“岁在鹑火” 符合《

宋书. 符瑞志》“周文王受命,岁在鹑火。至武王伐纣十三年,岁星复在鹑火”。以及《南齐书》“受命于已未” 。

齐建元元年为公元479年。(1500-479 =1021 ) 因公元前后年之原因,1021需加一,为公元前1022年,古不欺今,此年正是已未年。周文王至萧道成不多不少,正好一千五百年,两者皆是己未年,“岁在鹑火”之次!

知道“文王受命,改元立国”年,那么明白武王伐纣年就不难解决了。

汉书》引《春秋历》云:“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孟统之二会首也。后八岁而武王伐纣。”

春秋历》、《帝王世纪》云:“文王四十二年受命,受命八年而崩。”

42+8=50 所以《史记》说,文王在位50年!

《汉书》等言:“文王受命八年而陟,陟后四年,武王伐纣有甲子日之事”,

1022-8-4=1010(年) 公元前1010年为辛未年,是“岁在鹑火” ,

且与武王伐纣的物证《利簋铭文》中所记“辛未”相符。

武王伐纣当为公元前1010年不容置疑!

千呼万唤它二千多年,今日终于有了云开雾散之日;水落石出之结果。

“文王受命己未”,此处“己未”是指公元前1022年,“文王受命(七年亡,加举丧三年故名)九年而薨,薨后四年有甲子之事”,1022-12=1010 此年武王伐纣,次年二月甲子日克商,克商之年十二月武王崩,崩后禄父、子庚、蔡叔、管叔即反叛,于是《史记》有谓:“甲戌(年),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作《肝誓》,遂平徐戎,定鲁,……。”

周公便于甲戌年公元前1007年东征,丙子年凯旋而归,自文王“受命于已未,至丙子十八周,旅布六郡东南隅,”使东方齐鲁宋卫之“四国安定可久留!”

01.己未,前1022年 文王受命,岁在鹑火,断虞芮之讼,至丙子十八周,

02.庚申,前1021年 发为大将军,伐犬戎,(武王)次元,

03.辛酉,前1020年 伐密须,

04.壬戌,前1019年 败耆,祖伊惊惧,以告帝纣!

05.癸亥、前1018年 伐邗

06.甲子,前1017年 伐崇侯虎,营丰都,自岐下徏丰都。

07.乙丑、前1016年 商历:西伯昌七年薨,太子发立。 辟位。举丧首年!

08.丙寅,前1015年 周历:姬发继为西伯,为武王季元。践位。举丧次年!

09.丁卯、前1014年《 清华简》:"周武王八年,伐黎得胜归朝,于文王宗庙行'饮至'典礼”。

此为举丧第三年,名:载格。因有人不懂三年举丧,所以史中有文王七年、八年、九年薨!

“载格”意为载入史册,作为纪年,故各代帝王纪年,大多皆已包括举丧年,是为虚数!

10.戊辰,前1013年

11.己巳,前1012年 武王九年,孟津演兵,不战而归!

12.庚午,前1011年

13辛未,前1010年 十一年“武王伐纣,岁复在鹑火!”

14.壬申,前1009年 “文王受命九年,薨后四年有甲子之事!”

纣死商亡,改朝换代,吐故纳新,商为周替!

《史记》“武王伐纣,天下未宁而崩”,《逸周书》是年十二月王崩,次年六月葬于毕。

15.癸酉,前1008年 ,武王子诵始处襁褓,嗣位,周公始摄政,管叔、蔡叔、子庚作乱,

16.甲戌,前1007年 ,纣子祿甫反叛,周公东征!

17.乙亥,前1006年!

18.丙子,前1005年 ,此正合《南齐书.祥瑞志》:“周文王受命,千五百岁,河雒出圣人,受命于己未,至丙子为十八周。”三年,周公大胜而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