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俞大猷都不如這個安徽人,是他最早收復此地,還收復了3次

早在明朝時期,中國就面臨著失地的問題,一個國家面臨此等危機,即使在盛世,也是隱隱有敗亡的危險。

我們說不肖子孫守不住家業,就會把家裡的寶貝拿出去典當、抵押,而對於國家而已,最大的寶貝就是地,如果守不住地,看似是小事,然而慢慢地就會讓整片國土淪喪。

在明朝天啟年間,野蠻的荷蘭殖民者,憑藉海外的力量侵佔了臺灣,而此時一個英雄人物橫空出世,對殖民者說:不!很快,他擊潰了荷蘭侵略者,率領著自家船隊在中國歷史上刷出反侵略的精彩的一頁,他就是鄭成功。

不過你如果認為只有鄭成功才稱得上是反侵略的民族英雄,那你就錯了,鄭成功收復臺灣是第四次,前面的三次都不是鄭成功,而是一個安徽人,他本來應該被銘記,卻被遺忘,他就是沈有容。

鄭成功俞大猷都不如這個安徽人,是他最早收復此地,還收復了3次

事情要從倭寇說起——

我們知道明朝的倭患很多,像蝗蟲一樣,活躍在東南沿海一代,給當地的老百姓造成很大的危害,洪武二年,倭寇的入侵已經很嚴重了,到了嘉靖三十一年以後,由於日本進入戰國亂世,倭寇的入侵更是達到了頂峰,政府屢次派人去剿滅,此時一些歷史人物就登上舞臺。

在這些人中功績最大的沈有容,卻沒有被後人記住,原因是他過於正值的個性。沈有容是個非常有原則的然,當時他在福建當官的時候,中國的制度很有意思,所謂政績看的是數字,而不是切實的效果。當地官員都有分配到“剿匪”名額,必須達到這個數目,於是就有了“冒功”的事。

當時越南的商船經過中國遇到風暴擱淺了,被沈有容手下擒拿,他們下跪求沈有容,說要將這200個人殺了,當倭寇報上去,沈有容不同意,說這麼做不仁不義,所有他善待了商船的人,還供給他們吃喝,放他們回家。

鄭成功俞大猷都不如這個安徽人,是他最早收復此地,還收復了3次

這說明沈有容是個很地道的人。不過有能力的人總容易被嫉妒,沈有容就被小人誣告,說他以前剿滅的倭寇其實是商船的商人,這樣一來沈有容不但無功,而且有罪,有“冒功”之嫌疑。

後來沈有容辭職了,不久倭寇又開始作亂,政府只好讓他再度出山,當時很多官員對倭患毫無辦法,沈有容一上臺就將倭寇殺得片甲不留,斬首無數。

他"痛洗夙弊,鼓舞士卒",鼓舞了士氣,日本人沒有不對他痛恨的,而且都很怕他。

沈有容在民間招募兵力,親自去擒拿倭寇,在廣東交界再次與倭寇遭遇,斬首無數,立下大功,不過仍然因為有人嫉妒而被得到升遷,他相當於白乾了。

鄭成功俞大猷都不如這個安徽人,是他最早收復此地,還收復了3次

沈有容治軍嚴整而且經常為民請命,為官十分正氣,跟包拯差不多,百姓對他都很感激。當時福建不是產量地,需要從廣東進口,沈有容壓著糧價,這才讓百姓得到一條生路,百姓都很愛他,給他立了生祠。

沈有容平定倭患,沒有問政府要一分錢,他的錢都是賣掉舊的材料和以前立功得的賞金,他基本等於免費位政府幹活。後來沈有容修建水寨,修築長堤,還防止土壤鹽鹼化加劇,命令士兵不得對過往商船隨便放箭,在他的治理下,沿海一代倭寇不敢出沒,只能進入臺灣。

倭寇在臺灣建立據點,燒殺搶掠,嚇得百姓逃往內地,還向漁民徵收“保護費”,讓臺灣百姓紛紛潰逃,對內地造成隱患。

此時臺灣卻成了朝廷的心腹之患,朝廷需要有人擺平這件事。

鄭成功俞大猷都不如這個安徽人,是他最早收復此地,還收復了3次

臺灣自古跟大陸聯繫密切,孫權曾經派人去收復臺灣,而隋煬帝時也派人進駐臺灣,南宋已經將臺灣控制在股掌之間,說明歷朝歷代都意識到了這個土地的重要性。

沈有容是平叛的最佳選擇,收復臺灣的希望就在於他,因為沈有容 "梟捷善戰,每臨敵先登,意氣閒暇;兩舟相隔丈許,提刀飛身過之,立斬數人,一舟披靡,而後眾將士從之。又加以沉毅多謀,料敵出奇無窮"。

這樣文武雙全的將領去哪裡找?

沈有容前後三次深入島內,率領將士殊死作戰,都以一當百驍勇無比,在沈有容用兵如神的戰鬥嚇,倭寇不僅被斬殺數萬,還逃之夭夭,救回了漁民三百人,臺灣平息了十年。這是明朝在臺灣展示霸氣和主權最重要的一次軍事行動,唯一的失誤是,官府沒在臺灣駐軍,為之後的事情留下隱患。

鄭成功俞大猷都不如這個安徽人,是他最早收復此地,還收復了3次

沈有容立下大功回福建,又有小人誣告他,結果朝廷大出血,給了他六兩賞金。

以一己之力,3次收復臺灣,沈有容著實為民族英雄,然而朝廷對民族英雄一直不公允,朝廷一直是阿諛之輩的淨土,是忠誠之士的墳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