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為何他還能夠牢牢的掌控著絕對實權?

歷史大變局


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三十年不理政。三十年不上朝卻能掌握絕對權力的原因下面一一給大家說下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得歸功與明朝內閣制度。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特別是所謂“仁宣之治”時期,地位漸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嘉靖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超過真正的宰相,都可壓制六部。所以,即使萬曆不上朝,但是內閣只要正常運轉,全國的政事只要內閣有權處理都能有效得到解決。不過諷刺的是內閣建立的初衷是為了集中皇權,沒想到朱元璋後人不是勞模,反倒有了中國式君主立憲的雛形。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起頭說的第一句話:不上朝不代表不處理政務。恰恰相反,萬曆正是看到內閣制度的優點,並且大膽的把大多數事情放手到閣部官員們處理。只要自己掌握住核心的人事任免以及批紅的內宦,那麼權力就永遠在自己手中。

可以說,萬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會偷懶的皇帝了。


胡西寒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他仍然是皇帝。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保證皇帝的權力,皇帝不上朝,制度就可以保證皇帝的權力。制度在,皇帝生殺予奪的權力就在,皇帝的威嚴就在。大臣膽敢踐踏皇權,就有掉腦袋的危險。

比方說,提一個四品以上大員要皇帝決定,沒有皇帝御批不能生效,大臣想舉薦自己人,皇帝不批,大臣怎麼辦?他敢造個假聖旨嗎?不敢,皇帝知道了是要殺頭的。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起因是他要立自己寵愛的鄭貴妃生的孩子朱常洵為太子,大臣們主張立長子朱常洛,雙方僵持不下。大臣們經常上書要求萬曆儘快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非常煩,就以不上朝對抗,大臣們上書,他留中不批,大臣們就無計可施。所以,只要不主動放棄,皇帝上不上朝,權力仍然不會丟掉。

萬曆皇帝不但三十年不上朝,而且,一般情況下他連大臣的面都不見。萬曆見大臣,他在裡屋,大臣在外屋,中間由太監傳話,下達聖諭。就這樣大臣必須按他的指示辦,少有差池他依然可以治其罪。



萬曆在,大臣沒有一個能夠形成核心,結成朋黨,做大自己的勢力。這樣,他就能牢牢掌握權力。

大明還有一個奇葩皇帝,天啟皇帝,他就喜歡做木匠活,需要皇帝決斷的事,魏忠賢來向他請示,他的態度是你看著辦吧!這實際上是把權力拱手送給了魏忠賢。如果魏忠賢來請示,他都自己做決定,魏忠賢也不會專權,他做木匠活也不耽誤掌握絕對權力。



萬曆能掌握絕對權力,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誰的意見也不聽,就自己做決定,不管對錯。因為只要聽了別人意見就相當於把自己權力讓給了別人,就容易受制於人。

萬曆三十多年不上朝,堅持不聽任何人意見,在皇權制度的保護下,他才一直牢牢掌握著絕對的權力。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有這麼一句話叫“明實亡於萬曆”,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萬曆皇帝三十年沒有上朝,導致國家運轉停滯,百官懈怠工作,其實這是不對的,雖然萬曆皇帝三十年沒有上朝,但是他一直在理政,並沒有荒廢朝政,只是不直接與百官見面罷了,但是為什麼萬曆這麼久不上朝卻能牢牢把握住皇權而不被人架空呢?主要還是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就是萬曆皇帝很有威望。由於萬曆皇帝登基時年僅九歲,所以由李太后聽政,而李太后則將朝政大權交給了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擔任首輔的十年裡,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頓吏治,使得國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明朝呈現中興景象,史稱“萬曆中興”,雖然這與萬曆皇帝關係不大,但還是為他贏得了一個明君的名聲。而且萬曆皇帝雖然沒有親政,卻能依靠張居正消滅政治敵人。明穆宗本來留給萬曆皇帝三個輔助大臣,分別是張居正、高拱和高儀,但是高拱和高儀並不是什麼好人,萬曆皇帝就利用張居正和馮保扳倒了二高,接著實行萬曆新政,使得明朝經濟復甦,朝廷政治廉明。但是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清算了他,還抄了家並貶謫了馮保,牢牢把大權收歸己手。這一連串強硬的手段讓萬曆皇帝在朝中樹立起了威望,沒有大臣再敢與他爭鋒。

其次就是萬曆皇帝能夠制衡群臣。當然這得得益於朱元璋當初廢了宰相制度,使得皇權高度集中。而且後宮的妃子都是選自民間,沒有根基,外戚無法做大威脅皇權。還有就是明朝的“廠衛制度”起到了對百官的監督作用,使得皇帝無論在哪也能對百官的一舉一動一清二楚,所以萬曆上不上朝關係都不大。

接著就是萬曆皇帝一直不立太子。不立太子唯一的好處就是即使手下的人想造反也找不到擁立的對象。如果隨便拉一個朱氏子孫來擁立並定無法得到支持。不立太子,就少一個皇位爭奪者,否則倘若因自己怠政而太子造反,那皇位就坐不穩了。歷史上也出現過太子造反的例子,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唐玄宗的太子李亨等等。萬曆皇帝不立太子一定程度上也是明智的選擇。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萬曆皇帝掌握著軍權。從萬曆三大徵就可以看出來,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憑藉著諭旨就能發動戰爭,可見其對軍隊的掌控能力。而且不上朝也減少了皇帝與大臣意見不和後的爭論,萬曆只需要發佈命令就可以了,就算有人有不同意見也找不到皇帝,只能執行命令。

因此雖然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但憑藉著手中的軍權和對百官情況的瞭如指掌,就不會讓大臣有機會造反並架空自己。


風塵講歷史


change: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回答過很多次,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鈞,嘉靖皇帝的孫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萬曆前期有著名的的中興之臣——張居正。即萬曆首輔,在他的主導下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使得國泰民安。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對朝廷的控制能力且沒有絲毫減少,大概分析的原因如下:

🎈萬曆不是昏君,在初期萬曆也是一位明君,右副都御史謝傑曾經批評朱翊鈞荒於政事,親政後政不如初:“陛下孝順父母、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約開支、聽取意見、親人和賢人,都不能夠像當初一樣。”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前期的萬曆還是受群臣愛戴的。

🎈手握大權,張居正死後萬曆收回了所有的權力,為了樹立皇帝威嚴嚴懲以張居正為首的不少重臣。使得皇權集中於自己。同時明朝的特務機構較多,錦衣衛、東西兩廠都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監察、特務機構所以群臣的一舉一動皇帝都是知曉的。

🎈制度約束。朱棣完善的組閣制度,使得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同時制約臣子權力過大。


<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


change8184


其實說萬曆皇帝牢牢控制著絕對實權也不準確,當時的情況其實已然是一個分權體制了。萬曆掌控的不過是三千萬皇銀內帑,有著些錢傍身,這個國家的運轉就還能維繫。崇禎就是花光了他爺爺留下來的內帑,導致了悲劇。



萬曆之所以在不上朝的情況之下還能維繫整個大明王朝的運轉,這還得益於張居正。張居正可謂是明朝最有權力的首輔了。這一點連嚴嵩都望塵莫及。皇帝不僅言聽計從,背後還有李太后的支持,宮內也有馮保做內應。在這種情況之下,萬曆皇帝幾乎是一個架空的皇帝,而張居正卻大權獨攬。

然而,張居正只當了十年的首輔就去世了,繼任的張四維當了半年多就回鄉丁憂去了。因此,首輔的位置空缺,而次輔申時行只是代行。這一空檔讓萬曆皇帝抓住了機會,他順勢抄了張居正的家,收回了被張居正攬去的權力,又剷除了馮保,可謂是加強了自己的皇權。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萬曆皇帝個人十分聰明,他看到朝堂之上明爭暗鬥的暗流湧動,清楚什麼才是國家運行的關鍵。因而,他開始派出礦使稅監,把看得見的錢通通收入自己的囊中,通過管錢來實現管權。

所以,儘管萬曆一朝官員缺位不增補,官員內鬥不加勸,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行政上並未造成癱瘓,反而能夠完成萬曆三大徵這樣的軍事行動,說到底都與萬曆皇帝這個實際上的戶部尚書有關。



只不過,萬曆不上朝,朝堂內的黨爭愈烈,文官集團與皇權之間出現了不可磨合的裂痕。這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文官集團之前以腐敗換團結的路走不下去了,而整個文官集團在明朝後期的不合作也正是由萬曆掌控權力作為開端。


傅斯鴻


第一是因為為皇帝服務的特務機構東西兩廠,他們監督百官,有了這兩個組織的存在,大臣們也不敢做壞事了。

第二是內閣制度,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加強了皇權。

第三是黨派之爭,為了維護統制,皇上樂於看到大臣們之間的明爭暗鬥。皇上從中平衡。

第四是萬曆皇帝治國不行,玩弄權術很有一套。


百蟲鳥


萬曆皇帝雖然沒有上朝,但事情還是管一些的,不是那種萬事扔給別人,天天自己玩樂的主,從他的一些大事的處理來看,還是比較精明的,不過雖然他贏得了三大徵等一系列勝利,但他的這些勝利和朱元璋、朱棣在位時的勝利遠不在一個戰略層次上,治國韜略上也遠遠不及,最大的汙點是東北亞的棋局沒平衡好。


鎏金歲月7046


不上朝不代表人家不管事兒啊!比如萬曆三大徵,都是比較大的軍事行動,沒有他決策誰能做的了主?建文帝倒是天天上朝,還不是被他叔給踹下去了?明朝不上朝的皇帝還有嘉靖,天啟等。特別是嘉靖,雖然這位仁兄天天忙著煉丹寫清詞(一種和神仙溝通的文體),但他是明朝皇帝裡少有的將文官集團玩兒的團團轉的皇帝,宮裡宮外的事情他一清二楚(他發小兒陸炳管著錦衣衛)。前面也只有朱元璋靠著巨大的威望文官集團才不敢嘚瑟。這是一種很強大的能力,很多平庸的皇帝天天上朝都難以管束朝堂上的各種勢力。


西風4601


我就不明白了,難道皇帝掌控和行使權力就只有上朝一種方式嗎?不上朝又不代表他不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