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三)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三)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477-1523-9

著者:高宇 文化作家,自由撰稿人,“宜興青瓷製作技藝”傳人,無錫江南青瓷社文化統籌;著有《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

本書提要:

這本書以“文化”為主線講歷史、講玉。但“文化”不是簡單的逸聞故事、繁文縟節。它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歷史這部長劇,英雄也好、草根也罷,都只是龍套,“文化”才是決定它樣貌的導演。本書就以這種視角解構歷史,再用玉之一物,來把解構出的這個不一樣的歷史呈現給讀者。因此,本書講歷史卻不說故事,講玉卻不談鑑定。但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從中管窺歷史的本相而打開一個新的視野;喜歡玉的讀者,亦可以從中認識真正的玉文化而獲得品玉的“眼力”。


第二編 神的力量與王的威儀

自古玉就伴隨著高貴與威儀,是文明核心權力的象徵。

玉文化的源頭在遠古的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至6000年前,中國大地的各個方位都發展出了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玉見證了它們的交融和華夏文明的萌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代表的神權、征伐代表的王權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兼任巫師的部落首領,他的神權和王權則附著在兩類玉器上:用於祭祀的玉神器;脫胎於兵器的玉斧。

歷史前行,國家出現,君主的時代來臨。帝王們只要主持國之祭禮即可證明神權在握;王權也更多地靠禮教、尊卑秩序來體現。史前時代的兩大類玉器就此改變:神器演化成了禮器繼續體現君主的神權;體現王權的則發展出帝王和貴人身上繁縟的玉佩飾。

本編即從王權之演化入手,探究從神、王一體到王大於神的歷史軌跡。並以玉在其中的地位轉變為線索,講述中華文明裡關於宗教、神祗、禮教的思考,併兼及古代服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流變和思想背景。


第一章 四方皆玉:文明起點

  • 第一節 三皇五帝新石器

一、三皇五帝與皇帝

小時候聽評書,說書人神氣的緊,手中一塊醒木“啪”地一拍,先念兩句定場詩壓住陣腳,詩曰: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就這兩句,好象整個中國歷史馬上就立體地豎在了眼前,讓人直接就被他帶到了古代,帶到了故事裡。三皇五帝就是中國人心目中那個歷史的源頭,雖然這個源頭朦朦朧朧的,大部分人也說不大清楚。但我們一直就稀裡糊塗地把這八個人當遠古的皇帝崇敬著,把他們視為中華文明的遠祖。

古籍裡和大部分人得到的概念裡,中國古代是這樣一個序列: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這個序列裡的商以後部分沒有任何問題,商以前的部分則很有問題,問題又分為外國人的問題和中國人的問題。在西方學術界看來,夏和夏以前的時代統統都是問題,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商代以前的文字出土來做證明;在中國學術界看來,為了證明我們的五千年文明說,由國家組織了“夏商周斷代工程”,至少我們自己已經確定了夏的存在。因此夏不是問題了,但三皇五帝真的是個大問題。說起來,三皇五帝到現在為止,就只能在故紙堆裡追尋他們的蹤跡並緬懷這幾位始祖。而最具幽默感的是,在我們的古籍裡,居然給我們自己挖了個不淺的陷阱:三皇和五帝各自有好幾套人馬,這難免不讓我們發出莫名之嘆。

關於三皇五帝有一個很著名的典故是說:秦統一六國後自信心爆棚,覺得幹成了這麼彪炳千秋的偉業,我們的大領導怎麼還委委屈屈地,跟被我們滅掉的那六位一樣叫“王”呢?肯定不行!那他應該叫什麼才好呢?既然他的功績蓋過了三皇五帝,那就叫做“皇帝”吧!於是,秦王政就成了“始皇帝”。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三)

秦始皇畫像

其實,這個故事的真實說法是這樣的,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秦王統一天下後,讓手下幾位最大的官商量自己應該改個什麼職稱。其實這本身就很矯情,一個至高無上的王者,讓手下人來建議應該怎麼稱呼自己,這明顯是想聽聽他們說奉承話。果然,這幾位毫不猶豫地把馬屁拍到了頂峰。《秦始皇本紀》裡接著說: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在此時的三皇不是人,而是神明,分別是天神、地神和一位最高的“泰神”。嬴政大概也覺得王綰、李斯他們馬屁拍得有點過了,讓自己位壓天地實在過於狂妄,於是王曰:

“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史記·秦始皇本紀》。是的,還是隻跟作為人的五帝比一比較為保險。但嬴政又實在捨不得皇這個跟神沾邊的字眼,於是就創出了“皇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牛的詞。


二、話說三皇

看來直到秦漢,三皇都是神不是人。所以二十四史打頭陣的《史記》,第一篇是《五帝本紀》而不是《三皇本紀》,因為史書還是要記人事而不是神話。《史記》成書於西漢,其以五帝開篇就證明,直到西漢三皇都還是神。那我們就可以把秦國君臣議論的三皇,叫做三皇的天神版。三皇的另一個版本是人王版,他們就從神變成了上古時代給人民帶來了絕大福祉的領袖。作為人王的三皇至少有三套班子:一是羲皇(伏羲)、媧皇(女媧)、農皇(神農);二是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農氏(農皇);三是伏羲、神農、黃帝。最終伏羲氏、神農氏和燧人氏的組合佔了上風,成了最主流的三皇,這個人王版本的源頭是東漢的緯書。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三)

宋٠馬麟《伏羲圖》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三)

南陽漢代畫像石刻《女媧捧璧》

“ 緯書”是相對於儒家的“經書”而言,東漢的緯書也稱“讖緯”、“緯候”、“圖緯”、“圖讖”等,此學被稱為“內學”。緯書裡僅有少部分內容是與經義有關聯的,大部分都與經義無關。一部分是記錄或編造一些古代帝王、聖人的符瑞故事,以說明聖人感天而生的道理,裡面也夾雜著一些歷史記載、神話傳說;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預言、占驗的內容;當然也有不少古代地理資料和古人對地理的認識。讖緯的起頭是西漢末王莽、劉歆這一夥人。王莽是中國祥瑞學的第一位大師,他摸準了領導都願意聽喜報、老百姓都喜歡聽故事的心理,隔三差五地就造出點符瑞向王太后報喜,也向全國昭示。在這一次次地符瑞引導下,他不斷地加強著自己最能治理天下的輿論形象,隱喻著天命已經從漢轉到了他的身上。最後他一路從“安漢公”到“假皇帝”,終於順理成章地做了“真皇帝”。

劉歆這些人就常年地負責給王莽的符瑞提供理論依據和文化註解,這些東西就成了緯書的源頭,到東漢居然成為顯學。裡面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古代聖人出現,這些聖人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說白了就是讓有政治需要的王莽類人物,好攀附古聖以成今聖。伏羲氏結繩記事、制易制樂、教人漁獵、穿衣;神農氏遍嘗百草,啟萬世農業之源;燧人氏教人用火,人民從此不再茹毛飲血。這幾位的功績用現代話說就是改變了文明進程,叫一聲皇自然是毫不為過。不過,這幾位是否真的存在就大可懷疑了,比如說教人取火的燧人氏。考古學告訴我們,兩、三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可以熟練使用火,難道燧人氏居然是山頂洞人的一個首領?難道就此可以說,舊石器晚期中華文化就已經開始形成了?這明顯是一種臆語。


三、話說五帝

五帝跟三皇待遇相似,也是兩個版本數套人馬,兩個版本依然是神的系統和人王系統。神的系統大名鼎鼎,叫做五方天帝:中央黃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請讓我們簡單說一說中國的五行體系,因為五帝這個事盤根錯節,完全建立在五行學說上。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就是一正一反兩個連環套,中國所有的事你都能套在裡面說。然後在這個已有的連環套上又加了兩層,一個是方位、一個是顏色,最終形成了一個三層結構的連環套,可套萬物(包括玉器),裡面集大成的就是這個五方帝。五方帝是最典型的三層五行結構:中央(方位)黃(色)帝屬土;東方青帝屬木;西方白帝屬金;南方赤帝屬火;北方黑帝屬水。這個五方帝屬於意識形態的總結構,它成型後開始統轄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能把一類事物切成五份或湊成五份,就能用它來套。

在道教裡,五方帝的活學活用到達極致,有所謂“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嶽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臟神君”之說。看看,是不是包羅萬有、通天徹地了。還有一個集大成的說法:

1、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曰東方木德青帝太昊伏羲,木帝也,其精歲星.下應泰山神仙。

2、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曰南方火德赤帝炎帝神農,火帝也,其精熒惑,下應衡山神仙。

3、中央元靈元老君,號曰中央土德黃帝軒轅,土帝也,其精鎮星,下應嵩山神仙。

4、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曰西方金德白帝金天少昊,金帝也,其精太白,下應華山神仙。

5、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曰北方水德黑帝顓頊,水帝也,其精辰星,下應恆山神仙。

五帝有一點跟三皇還是不同的,三皇系統裡的兩個版本之間無交集,神就是神、人就是人。如果一定要說有交集,也就是在東漢,三皇裡的泰皇一度被人皇代替,人皇就可以說是人王了,也就是說人王版本曾經是天神版本的一個子系統。五帝系統就不一樣了,它的兩個版本交集是大大的,五帝本來只是五位傳說中的帝王。後來五德終始說大行其道,這五位就開始對應天上的五帝,開始有五行之德,開始有主祀的方位。他們既保持著在老儒家裡的古聖人的身份,又一頭扎進新儒家的五行學裡做起了大旗,看看上面列舉的那一大串五方帝名銜就知道了。

作為人王的五帝依然保持著多套班子的作風,至少有五套:

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史記》)。

2、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4、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5、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三)

陝西黃帝陵

出現這麼多套領導班子的原因跟三皇一樣,是為後世的政治服務的,同樣跟三皇一樣,最終有一套班子較為權威被廣泛承認,就是《史記·五帝本紀》裡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本紀》裡說這五位的關係是這樣的,前四位是一家人,最後一位不是血親但也可以算作自己人。黃帝不用說了,中華始祖公孫軒轅;顓頊是他的孫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也就是顓頊的堂侄;堯是帝嚳的兒子。本來天子之位好好地在自己家裡往下傳,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帝堯就死活看不上自家兒子丹朱,而看上一個不相干的賢人叫做舜。可能堯自己也覺得把天下直接給個外人說不過去,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所以說白了偉大的禪讓還是老丈人傳給女婿罷了。


四、三皇五帝與新石器時期

說了這麼多的三皇五帝,其實是想看看,這個中國古史傳說中的時代,到底是我們已知的哪個時候。舜後來把帝位傳給了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因為考古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已經被認定為夏朝中晚期,夏確實是存在的,那麼我們按照時間來推一推禹之前的三皇五帝都是什麼時候的人。《史記•五帝本紀》裡說:舜為堯守了三年喪而正式踐帝位,在位三十九年而崩,也就是舜的時代有四十二年;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這樣算下來堯的時代一共有一百一十八年,雖然這有些不可思議。堯以前的帝王沒有在位時間記載,我們就把堯和舜的在位時間做一個平均值,把它當作從黃帝到舜的各代帝王的平均在位世間吧,這個值是八十年。從黃帝到舜一共歷六代,也就是從黃帝到禹共有四百八十年。我國史學界現在對夏的認定是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就是距今大概四千年,那麼從黃帝到舜,如果存在,他們是距今大概四千到四千五百年的人物,那個時候是什麼時期呢——新石器晚期。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十三)

宋٠馬麟《夏禹圖》

結論有了,古籍和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就是現在考古學裡的新石器晚期。而在三皇系統裡曾經有黃帝入選過,由此可知,三皇時代如果存在也不會距離五帝時代太遠,我們就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三皇五帝就是從新石器中期到晚期的這麼一段時間,也就是從興隆窪文化到良渚文化、龍山文化之間的這段時間,就是中國玉文化的史前時代。那麼,大概就可以說,如果三皇五帝確實存在,他們就是以各史前文明裡最大牌的幾位部落首領作為原型,而藝術加工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