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巨亏109亿,补贴为什么止不住“血”?

滴滴巨亏109亿,补贴为什么止不住“血”?

这两天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滴滴亏损109亿

的第一感觉是吃惊。在我眼里,2018年虽然是个冬天,但是出行的人依然还是拿着滴滴在出行。

我们不喜欢它,但是有时候却又很需要它。

去年,创始人程维在内部信中说,滴滴6年来从未实现过盈利。

还有数据显示,滴滴从创立到现在,已经烧钱花光了400个亿。

其实滴滴早就没有对手了。快的被合并了,Uber被合并了,其他竞争者,根本撩拨不起什么惊天动地的水花。

妥妥的垄断,却依然输了利益还失去了名,是什么造成了滴滴今天这样的局面?我们且来分析分析。

1

流量的背后,是人性的弱点

大家都知道,滴滴疯狂烧钱补贴的逻辑,无非是希望多赚一点用户。

然后通过推荐更多能赚钱的服务给你,多少赚一点钱之余,再讲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大故事。

所以,曾经滴滴也搞过游戏,因为游戏是互联网世界里面最赚钱的把戏;

滴滴也想搞社交,因为一旦社交搞成了,就能抗衡腾讯。

然而,最可怕的是,现在的用户都是专一得不得了的。

打车的时候,也许能想起你滴滴,平时不打车的时候你要是出现,想给我送给外卖、卖个东西什么的,二话不说卸了你。

更可怕的是,补贴的背后,只不过是买来了一些贪婪的人性。

很多人在占完了便宜就弃之不用。

滴滴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会设置因人而异的所谓“杀熟策略”,让经常用的人反而需要支付更多的钱。

那些对待价格不那么敏感的用户,才是真正地为滴滴的便利付更多的费。

然而,这样的问题一旦曝光,就会连那些对价格都不那么敏感的用户都跑光光。

所以,补贴烧来的,就是一大堆无效的流量,摊子越大,越是如此。

同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瑞幸咖啡。从一杯免费的咖啡开始裂变,优惠券从1.8、2.8折的送,消费了多次后,却只能拿到5.8折的券,价格优势不那么明显了,于是很多人又改喝速溶咖啡。

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你越是利用它,同时也是在强化它。

补贴能改变流量,却无法改变流量背后的人性。

真正有效的那一小部分流量,其实是只要你老实一点,不杀熟不乱来,哪怕不补贴就能拿到的。

2

赚不到钱的司机

和不知道去哪儿了的补贴

2018年财务数据显示,滴滴一年给司机的补贴是113亿元,这相当于笼络司机,保证自己的后备军不“流失”、不“叛变”。

滴滴巨亏109亿,补贴为什么止不住“血”?

我在网上找到了某滴滴司机的流水分析图,我们可以看到,他能获得滴滴的补贴是7千多元,超出基础车费的一半。

可是,有的司机收入高,可是有的司机收入却非常低。

下图显示的是一位驾驶409天、接单4千多单的滴滴司机,他的收入才不到6万块钱,除去油钱和车的保养,几乎没赚到什么钱。

滴滴巨亏109亿,补贴为什么止不住“血”?

分配不均衡,司机们惦记着的是:我的补贴上哪儿去了?

在这利益至上的社会,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于是很多人直接去了车辆租赁公司或者单独接活,毕竟这样不用惦记着或高或低的补贴,不用对抽成耿耿于怀,挣到的全部是自己的。

在一些小城市,其实更加没有什么使用滴滴。

我曾经在安徽一个县级市,想打一部车去市里,大概一个小时的路程,应该是司机们特别喜欢的长途单。但是,足足找了差不多20分钟,附近没有一辆车应答。

然而,我跟相熟的司机一打电话,人家就屁颠屁颠地跑过来了。他跟我解释:

在小地方,没多少人使用滴滴,没钱的人都用电瓶车、公交车、自行车;

有钱的人都自己买车,反正停车不用钱。像你这种偶尔来出个差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很多四五六线的小城市,滴滴已经被司机弃用。

反正来回就那么几个熟客,花那个钱给滴滴抽成,还不如多印几盒名片派给亲朋好友让介绍介绍生意呢。

补贴没能留住人心,反而引发了焦虑。113亿,也留不住后备军的心。

滴滴巨亏109亿,补贴为什么止不住“血”?

3

狂奔模式,往往就远离了初心

人人车的创始人李健曾经说过:

“创业是一场熵增熵减的决策游戏,本质就是一场倒计时的游戏。

有人在不断地给你出难题,问你到底怎么做决策。

选对了往前走一级、选错了就死掉了。”

滴滴的前几年,选择的是快速扩张,是多元经营,是一条用尽一切办法让资本满意的路。

然而它忘记了,任何商业的本质,应该是用尽一切办法让用户满意。

所以,回归到是对客户,也就是我们。别的不多说,只问一个问题:对于接连发生两起命案的滴滴而言,你对它有多大的好感?

连我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你对我说客户就是上帝?真的是想让我早点见上帝么?

近两年滴滴的动作可不小,它在一些海外城市招募司机、花10亿美元布局小桔车服,收购汽车保养公司嗨修养车,战略投资时空电动、成立滴滴股权投资公司等。

明明自己还亏着本呢,却依旧在不停地烧钱。

这就像什么呢?给一个破了气的起球吹气,一边吹气一边漏气,结果气球还是没办法鼓起来。

到最后,无论是进军海外市场还是垄断国内市场,滴滴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客户满意最根本的问题——安全问题。

无论是空姐遇害案件还是乐清顺风车事件,滴滴的后续处理流程都是十分拖沓的。好了,现在出事之后,才想到不惜一切人力物力all in安全。

就连创始人程维都承认说:

“好胜心盖过了初心,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

内部体系提升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脚步。”

我想到起了曾经的“冰箱之王”——新飞冰箱。

曾经的它,如雷贯耳,远比现在的格力电器要出名得多,甚至被当成“国礼”送给外国来宾,可是它却破产了。

原因无他,新飞为了扩张,开启了很多新业务,于是它将自己的品牌授权给其他小家电厂商。

本以为能够扩大市场规模,又能赚取品牌使用费,谁知道授权不严格,很多小厂商没有质量保证,而新飞也没有检验产品,导致好多产品都不合格。

失去大众信任的新飞,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最终走向破产的命运。

恣意妄为的野蛮生长,注定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4

写在最后

滴滴已经准备要裁员了

据说裁员15%,裁员人数达到2000人。然后,再招聘2500人,相当于做一次大换血。

年前一波裁员,年后又来一波,每个滴滴员工都没过好这个年。

其实对于滴滴来说,裁员不一定是最好办法。裁员只能做到节流,如何开源却显得更为紧迫。

毕竟在后互联网时代,依靠“流量至上”的思维,是没有办法长期占据霸主地位的。

因为在竞争激烈的花花世界,大家对每一样东西都目不暇给。

拼,就拼谁是真的内容之王。

如果滴滴真的能成为一个“安全且有效”的滴滴,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离职的时候说过,他们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其实对于滴滴来说,他们是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自己。

靠烧钱和裁员无法拯救滴滴,唯有找回初心,方可纠正过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