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府财政为何入不敷出?浙东陈亮提出了解决方法

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他一生积极倡言“事功”,注重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思考。他针对当时南宋政府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从管理体制、政府支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分配、百姓财力与国家财政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试图找到一条摆脱现实危机、实现民富国强的有效途径。

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主要表现为入不敷出现象日益严重。陈亮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不是赋税收入的不足,而是支出的无节制增长和管理混乱所造成的使用不当。宋室南渡后,虽辖域较北宋大为缩小,但赋税收入却有增无减。然而,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更快,所以一直以来的财政危机非但未能改善,反而陷得更深。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支出增长和合理地使用经费呢?陈亮认为仅从财政角度进行整顿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革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相关体制,才能标本兼治。

南宋政府财政为何入不敷出?浙东陈亮提出了解决方法

首先,整顿官制,裁汰冗员,削减庞大的“百官有司之俸”。官吏队伍严重膨胀是宋朝的一大积弊。南渡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如高宗末年,仅浙东路在籍的正式吏员就有4000人之多;孝宗中期,在职和候补京朝官近万人,远远超过北宋规模。冗官滥吏不仅导致各级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官风萎靡不振,而且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故陈亮要求统治者全面改革庞大而腐败的官僚体制,做到“任贤使能以清官曹”“减进士以列选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荐举之实”“精择监司以清郡邑”“严政条以名实”,这样既可澄清吏治,又可减轻财政负担。

其次,裁减“郊祀宾客之费”,罢撤一切冗滥支出。郊祀是宋廷定期举行的一项重要典礼,规模庞大,且常常要遍赏官吏、将士、宗戚、阉宦以及医祝胥皂之人,所费动辄以数十万计。陈亮认为这种典礼虽事关礼制,固然不能废止,但在外患严重、疆土日蹙、国势不振的形势下,统治者应明立纲目,以节浮费,缩小祭祀之类的规模,停止滥赏,以便将有限的钱财用到国家急务上。

最后,改革军制,节省军费。宋朝因与金朝的战争和对峙,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成为财政的最大负担。孝宗时期,年支出一度高达8000万缗,超过了税钱总收入。大幅度地降低军费无疑是控制支出增长的关键之一。陈亮认为要做到既减少军费又不影响军队战斗力,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募兵制和职业兵制,代之以传统的兵农合一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无事皆良农,有事皆精兵,这样不仅可以使百姓“智愚各得其所,而上下各安其业”,而且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养兵费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陈亮针对宋廷混乱的财政秩序,强调管理的集中与统一,又注意到中央与地方财权和资金的合理分配;针对宋廷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现象,他既强调要控制支出无节制的增长,又不局限于单纯从财政领域寻找原因和办法,而是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改革联系起来;针对国弱民贫的现状,他猛烈抨击统治当局的重赋苛敛政策,又不停留于一般性的呼吁减负,而是从民力与国力、富民与富国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真正树立起民富才能国强的观念。他的思考既基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他所论述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富民与富国的关系、农业与商业的关系等问题,实际上是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他的经济观点或主张,就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也是相当深刻的,尤其是对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农商关系、富民和富国的关系等问题,其认识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摘自张焕玲《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