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大家可能想不到,吉祥物這個詞聽起來很新穎,卻是人類原始文化的產物,可能誕生於十數萬年前,是原始人在不斷進化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的原始文化。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當人類早期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時,便圍繞生存需要為中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趨吉避凶的觀念。於是便創造了一系列祈求萬事順利的象徵物,以滿足內心向往、追求幸福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這邊是吉祥物的起源。

原始社會早期各個部落的圖騰,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也可以稱其為吉祥物,比如龍、鳳、麒麟之類。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而中國古人對於“吉祥物”的喜愛幾乎到達了痴迷的程度,吉祥物在古人的生活當中幾乎是無處不見,當然古人的這種愛好很好的遺傳了下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儘管我們平時可能並沒有注意到。

舉個例子,之前在朋友圈瘋狂轉發的“錦鯉”、‘楊超越’的圖片,這其實就是人為地將某事物予以放大或延長,使之衍生成富有吉祥意蘊的含義,更最重要地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其故事、原理流傳下去,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遂相沿成習。這就是一個吉祥物的誕生。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一、為什麼中國古人會痴迷於“吉祥物”?

區別於其他文明,華夏文明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更多地是考慮如何在現世生活得幸福,因此對宗教顯得較淡漠,並沒有將吉祥物的痴迷轉變為宗教信仰。並且宗教信仰具有排他性,所以沒有哪個人同時是多個教派的虔誠教徒。

中國人對於吉祥物的痴迷,其實深埋著萬物有靈、鬼神崇拜的信仰。

例如家裡有小孩已經上高中,親戚朋友家裡的孩子高中已經畢業,並且取得了不錯的高考成績,便會向其父母討要他曾經使用過的書桌、檯燈,甚至服飾之類的物品,也算是沾沾人家的功名氣運。無論這個方法是否有效,這討要的書桌、檯燈之類,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吉祥物。

過去哪家小夫妻成婚多年,一直未有生育,父母便會從廟裡請一張“胖娃娃”的年畫,貼在小夫妻臥室的牆上,據說可以通過這幅畫感應到送子娘娘,送一個小孩投生到這個家裡。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二、中國古人對吉祥物痴迷但不迷信

中國古人可以說是現實的,也是很理智的,因此只是痴迷、崇拜于吉祥物,可並不迷信、偏信,反而有一套價值判斷的標準——吉祥物雖然可以給人帶來好運,但是個人本身也需要付出努力,以德行與之匹配。

秋七月,有神降於莘。惠王問諸內史過曰:「是何故也?」對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

據《左傳·莊公三十二年》中記載,周惠王十五年七月,有神明在莘地下降。周惠王向內史過詢問說:“這是預示著什麼?”內史回答道:“國家將要興起的時候,神明就會降臨,來觀察這個國家君王的德行;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神明也會降臨,來觀察這個國家君王的邪惡。因此有的國家得到神明的降臨而興起,也有的國家得到神明的降臨而滅亡,虞、夏、商、周都有過這種情況。”

“國家將要興起,需要聽百姓的;國家將要滅亡,才會聽神明的。神明是聰明正直的,回按照不同的人而行不同的事。”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古人對於天降祥瑞等現象雖然崇拜、痴迷,但是已經明白在事物發展的過程當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最重要的,並不迷信於現象事物。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三、西狩獲麟,孔子絕筆《春秋》

麒麟,中國神話中的瑞獸,傳說麒麟為仁獸,含仁懷義,叫起來聲音像音樂,走路也是中規中矩中規,入水必逆流而上游,腳下從不踩踏蟲子,身體從不折青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羅網,身上有著美麗的花紋。

麒麟現世象徵著明王在位,太平盛世,因此比龍更加受到古人的重視。後來用麒麟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可以說是中國古人最喜愛的吉祥物。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那古人究竟有多痴迷於麒麟呢?據《史記·孔子世家》當中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孔子七十一歲時,管理山林的人在魯國鉅野縣一帶打獵,權臣叔孫氏的管車僕從鉏商捕獲了一隻奇怪的野獸,叔孫氏認為這是不祥徵兆,便要賜予管理山林的人。

孔子卻斷定此獸為麒麟,當時孔子正在著《春秋》,認為麒麟是祥瑞的“仁獸”,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而此時正是春秋諸侯爭霸,百姓身處水火之中,因此非常的感傷,在《春秋》當中寫了“西狩獲麟”這句話後,就停筆不再續寫。

這就是“西狩獲麟,孔子絕筆《春秋》”的故事,雖然我們現在並不確實“西狩獲麟”中的野獸真的是傳說中的麒麟,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如孔子這般博古通今,富有大智慧的聖人,依然也逃脫不了對吉祥物的痴迷。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為的就是希望有開明君主將自己所奉行的“克己復禮”採納,無論是廣招門生,還是著書立傳,都是圍繞著這個目的所展開的。

但是在“西狩獲麟”後,孔子絕筆,不再著書,顯然是承受了相當大的打擊,用《史記》原話來說就是:

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

孔子對吉祥物麒麟的痴迷,可見一斑。

儘管吉祥物是建立在萬物有靈、鬼神崇拜基礎上的特殊事物,但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觀念當中蘊涵著天人和諧的思想。龍鳳麒麟等吉祥物的出現,也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現,更是需要人與萬物和諧相處,這正是當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看來古人比我們領悟的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