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司马光高尚的人格素养,坚韧不拔的职守,成就君子美誉和一部巨著

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15年时间主编完成,其内容以总结历代统治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主。政治上因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为此罢官退隐。直到宋神宗死后,他才被征召入京,主持国政。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司马光祠塑像

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县(今河南省境内)。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他取名为“光”。司马光幼年勤奋好学,常常手不释卷,以至于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青年时期的司马光尤其对历史感兴趣。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当他二十岁的时候,中了甲科进士。被朝廷安排为奉礼郎、大理评事等小官员,宋神宗即位之后升为翰林院学士。当时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司马光顽固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竭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且当神宗准备任命他为枢密副使时,他坚持不受,还以废除新法相要挟。在拒绝皇帝的任命同时,他还以故交旧友的身份三番五次地给王安石写去信件,攻击变法是“侵害官员、惹事生非、拒绝纳谏”,致使天下的人“天怒人怨”。王安石严肃地批判了这种观点。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河南光山司马光故居

因司马光胸襟坦荡,为官清廉,正直谦卑,不喜欢奢华的道德品质,在朝廷中就连王安石这样的政敌也很钦佩,正如西方的一位哲学家所说:“我从不接受你的观点,但我遵从你发言的权利”。王安石从不正面攻击司马光,还和他成为邻居。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司马光直言敢谏,从不阿谀奉承皇帝和上级领导,他大力推荐为国尽忠的人,痛斥奸邪的小人,不谋私利,一生廉洁奉公,并以节俭为乐。宋仁宗临终前下遗诏,赏赐给司马光等大臣一大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愿意接受任何封赏,但几次都未获朝廷批准。无奈之下,司马光只好把赏赐给自己的金银捐给知谏院,全都充当公费。乃至司马光的妻子去世以后,没有钱办理丧事,他又不愿意借债,最后还是将自己的田产卖出去一块,才草草地办理了丧事。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司马光砸缸铜塑像

司马光除了在朝中为官清正,他在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在当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架子都是历史书,由此想到,这么多的历史史籍,一个人用一生的时光也看不过来。于是,他想要编写一本简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读一套书籍,就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司马光手书草稿

经过十九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期间,在编书的时候,他废寝忘食,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为此,他专门制作了一个枕头,这个枕头圆滚滚得,只要躺在上面,一翻身,就会醒来,醒来之后的司马光继续秉烛编书,笔耕不辍,他还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警枕”,意在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正是靠着这个“警枕”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十几年来,司马光从未好好地睡过一个安稳觉。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资治通鉴草稿

书成以后,当宋神宗看到《通鉴》比其他史书更便于阅读,便亲自为此书作序。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文章内容简明扼要,文笔流畅通顺,质朴精炼,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这部著作不但是一本历史书籍,还是具有极高水平的一部文学作品。说司马光靠枕头写出巨著,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正是这种牺牲身体的“忘我”精神,于身体健康不顾的“舍我”之付出,才是支撑他近二十年坚于职守的精神支柱。

诚然,编出历史巨著是众多人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但作为总编纂官的司马光的功绩是编书成功的重要因素。

北宋真正的君子,凭着一个枕头,写出了不朽著作

资治通鉴成稿

司马光六七岁时,砸缸救了上官尚光,当时的人们制作了《小儿击瓮图》对司马光的机智进行称赞。成年后的司马光并没有沾沾自喜,高傲不逊,而是在政坛上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本色。

司马光人格伟大,做人严谨,堪为那个时代,出淤泥而不染的一朵圣洁“莲花”。

也许有人评价司马光过于“迂腐”,还有人会说司马光“不懂变通”,甚至有些人会认为司马光“顽固不化”……但是别的不论,只要想起他自小散发的人性的光芒,从政期间高尚的人格素养和道德品质,尤其那个圆滚滚的枕头和至今被人们收藏于书架的那部书,这些论断恐怕要“烟消云散”了吧!司马光不愧是那个时代的真君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