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寒冬到了,为什么我还依然推荐汽车行业?

2018年过去,国内各大主机厂陆续公布了过去一年的销量,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根据目前各大主机厂公布的数据,我做成了下面这张表。

汽车行业的寒冬到了,为什么我还依然推荐汽车行业?

大家可以看看到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哥大众也才增长0.58%,拖累了整个大盘,更不乏断崖式下跌的福特、长安等品牌。只有丰田、自主品牌、豪华品牌BBA、保时捷、雷克萨斯、凯迪拉克等增长不错。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2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为-5.8%。

这可能和二手车市场快速增长有关,如下图,这几年来都是双位数增长。

汽车行业的寒冬到了,为什么我还依然推荐汽车行业?

一直以来,我都不遗余力推荐大家进汽车行业,写过很多文章。

汽车行业是整个制造业的标杆(更新补充)

制造业只有两个行业值得去

现在如果问我是否依然推荐汽车行业,答案还是肯定的。

过去几年虽然汽车行业高速增长,但我推荐汽车行业的所有原因里,都没说过是因为它的增长趋势。我当年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并没有关注过其增长,只是因为汽车行业确实是整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工业生产体系里最完善的,其他行业不管是飞机大炮还是手机电脑,都在借鉴汽车行业的经验。从汽车行业出来的人,去哪里都是很受欢迎的。从长远看,都是一个不错的跳板。

另外,虽然整体汽车行业不景气,但是新能源汽车依旧高速发展,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行,各大主机厂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依然旺盛。

我还很看好汽车零部件行业,因为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并不是只面向国内,而是面向全球的,我以前工作过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很少做国内的订单,大部分都是供给欧美Tier 1供应商,国内市场的不景气对该公司几乎没什么影响。

虽然传统的燃油主机厂受到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的挑战比较大,但是除了动力总成之外的零部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汽车怎么变,汽车零部件厂商依旧可以过好自己的日子,只要往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零部件发展即可。像奥托立夫拆分出了维宁尔,德尔福拆分出了安波福,都是为了往自动驾驶方面发展。

目前汽车发展的趋势是智能化、电动电子化、网联化,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大家可以看到车上的科技配置越来越多,车载影音、车身稳定系统、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控制系统、无钥匙启动、电子手刹逐渐成为标配。特别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ADAS产业将会蓬勃发展。

汽车行业的寒冬到了,为什么我还依然推荐汽车行业?

所以汽车电子还有一波很长的行情。

如下图,汽车电子占整车的成本的趋势是越来越大,在2030预计占到整车成本的50%。

汽车行业的寒冬到了,为什么我还依然推荐汽车行业?

说了汽车行业这么多好,但大家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备相同的就业价值。

总体来说,

外资>国内上市公司>中小民营企业

汽车系统厂>部件厂>零件厂> 汽配厂

1)外资如博世、德尔福、法雷奥、采埃孚等大厂,历史悠久,有自己的前沿技术和成熟的质量体系,在某些领域处于统治地位,比如安全气囊被奥托立夫、大赛璐、天合垄断。电喷系统就只有电装、博世、德尔福等几家在做。

国内零部件公司大多都集中在内外饰、五金加工、电子代工等方面,不做研发,只会按照客户图纸生产,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才有比较强的研发实力,比如福耀玻璃、均胜电子等。

2)汽车系统是指实现独立功能的成套结构,比如ABS系统、车身稳定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车灯系统,知名的外资零部件巨头大多都是做系统的。

再往下就是部件厂,也有其技术含量,如电子部件、马达、火花塞、喷油嘴等。

然后就是零件厂,比如塑胶、轴、轴承、齿轮、垫圈等等,涉及的工艺简单,产业链也很单一,技术含量不高。

最后就是汽配,也就是售后市场,只有进了主机厂配套体系的公司(前装市场)才牛逼,比如米其林、马牌,因为除了要符合IATF16949体系外,还要受到主机厂审核体系约束,门槛很高,而那些非主机厂体系的公司(后装市场),都是些没人管的散兵游勇小作坊。

当然,虽然不同公司就业价值不一样,但汽车行业之间同行跳槽比较容易,比如从零件公司跳槽到汽车部件公司,从内资厂跳槽到外资厂,从汽车马达厂跳槽到汽车座椅厂,从燃油汽车厂跳槽到新能源汽车厂,都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很多东西是汽车行业共同独有的,不同公司虽然产品不一样,但是做事的方法大同小异,毕竟体系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优势是,汽车零部件的利润率还是比其他行业高一些,所以员工的薪水也会相对高一点。我以前公司的产品,供给汽车行业的就要比供给家电行业的要高一些,哪怕产品完全一模一样。因为汽车行业对可靠性和质量的要求严格,一万个产品里哪怕有一个不良品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客户不会单纯只看价格,或者用低价来牺牲质量。而家电行业,客户只要便宜就好,拼命压价。

汽车行业供应链体系里,企业不管是大厂小厂,整体素质都要比其他行业高一个档次,而非汽车行业供应链里,很多公司连ISO9000都没有,甚至连图纸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