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孩子還在為這句老話付出代價?

1

隔壁傳來孩子的哭聲。一個女孩哭喊著:“媽媽,我錯了,我錯了,你不要打了嘛!”

女孩兒叫小露,今年6歲,剛剛上一年級。平時是個乖巧伶俐的孩子,可經常都捱打。

小露的媽媽小謝今年30出頭,一直堅信“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教育觀。小露稍微有點“不聽話”,她的手就扇上去。小謝從來不用什麼工具,都是直接上手。打手,打腿,打屁股,就差打臉了。而且不分場合,在小區在超市,我們都見過她打孩子。

有時候,鄰居們實在看不過去,就勸勸。小謝從來不理大家,而是念叨著: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就是害。再一邊把孩子往家裡推。

許是嫌大家多管閒事,現在她一般都關起門來打孩子,誰也沒法去求情了。

小謝一直對自己的管教方法甚是滿意,小露的表現讓她很驕傲。因為這孩子在她的管教下,規規矩矩,從不搗蛋。

可是這次捱打,據說是小露在學校打了別的同學,被班主任請到學校去的小謝,頓時覺得臉上沒有了光彩。

表姐的孩子跟小露同班,表姐說小露打同學不是第一次了,平時就扯女同學頭髮,跟男同學打架,這次比較嚴重,才請了家長。

怎麼會這樣?

有多少孩子還在為這句老話付出代價?

2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小露在小謝長期的打罵壓制下,內心產生的反叛作用。

或許有人會說:我就是在父母的打罵之中、棍棒之下長大的,我覺得我沒有反叛。

那回想一下,我們的小時候,如果被父母罵了,甚至是打了,我們心裡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是正面情緒佔了主導?還是負面情緒在叫囂?是“我一定要聽話”?還是“我要報仇!”或者“都怪******,我才捱罵/捱打了!”或者“爸爸/媽媽太可恨了,我要離開!”

是不是覺得負面情緒已經完勝正面情緒?沒有人在捱罵捱打之後還會高興開心。

從教育心理學上來說,小謝對小露的管教,顯得有一點過度,叫過度控制。而過度控制,在以往的教育中來看,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這些效果的產生是有代價的。這些孩子由於經常受到懲罰,會變得極其叛逆或是變得因恐懼而順從。

而我們的古人對“過度控制”也有說法。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劉向在《說苑·雜言》中就說到:“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就是說:用鞭子抽打來教育孩子,孩子就會不聽從父親的教訓。

3

因恐懼而順從的孩子,會很難培養出社會責任感。他們會覺得,我之所以這樣,完全是因為爸爸或者媽媽,因為老師或者同學,找不到自身存在感和價值感。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處在被訓斥、被懲罰的環境中的孩子,在心智發展上和其他正常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會概念不清,無法清晰、準確的把握事物;他們會對外在事物過分敏感,影響內在心智發展;或許,他們的記憶力也會收到影響,變得較弱一些。

我在做培訓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學生,十分委屈地來找我,告訴我他的爸爸打了他,他很不開心。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趕快長大,然後打爸爸。這個孩子在班裡的表現就是比一般的孩子膽小,怯懦,不敢回答提問,因為怕說錯了捱打。

在課堂上他的互動能力比較差,認為自己比同學們笨,所以不討老師喜歡,也不討爸爸喜歡,爸爸才會打他。

他的膽小,不自信,學習不主動,幾乎都源於父親對他的打罵。

在這位父親來接他的時候,我們曾經嘗試過跟他溝通,讓他停止對孩子的打罵。

他的言論與小謝同出一轍:“打是親,罵是愛,我打他,是對他負責!作業做得一塌糊塗,只有打,才記得到教訓!”

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個故事:一個孩子,上幼兒園時被老師說有多動症,上學時,被老師說比別的孩子笨……但因為他有一個接納他,尊重他,相信他,鼓勵他的母親,這個孩子在母親營造的愛的環境中長大,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

有多少孩子還在為這句老話付出代價?

當我們想去管著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最需要的是“愛”。其實,所謂的“管”孩子,也必須基於愛的基礎上。這種愛,會衍生接納、寬容、耐心、還有細心。

在孩子不小心犯錯的時候,我們要表現的,首先就是接納。不管孩子怎樣,我們要先接納孩子,包括他的不完美。

如果我們能接納孩子,孩子會覺得“我是被接納的,爸爸媽媽是愛我的。”雙方都處在一個愛的狀態,而愛會讓孩子體會到自身的存在價值,他會更願意去做能體現自己價值的事情,擁有自我完善的動力,在犯錯的時候,也會願意去改正。

寬容孩子的錯,但絕不縱容孩子犯錯。小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是低於成年人的,一旦犯錯,他會害怕,會不知所措,需要我們耐心的教,細心的講。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他會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在被愛,被尊重。

而我們常說的“管教”,這一詞的英語discipline正是源於拉丁文discipulus,本意是“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或者“受尊敬的領導人”。

對孩子的愛,也契合了“管教”的起源。

這樣,就給了孩子一個“正能量”的源泉,他會感受到愛、積極、平等、尊重,這些都能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尊重是親,接納是愛。尊重孩子,尊重自己,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

最後,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話題吧:教育植根於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