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後西安成為千年廢都的原因,只是因為地下水出現問題

長安的地下水資源受到極大汙染

秦朝和西漢

在關中建設的水利工程無數,已經把關中建設得無以復加了,秦朝有鄭國渠、白渠等,漢武帝又大修了一撥,到西漢中後期,關中的土地開發以及到達了它的巔峰

到東漢

因為重心在關東地區,對關中的重視度降低,關中飽受羌亂的摧殘,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又因為頻繁的戰爭,關中平原的居民時不時洗一次牌,到北朝後期的西魏北周定都關中時,長安已經是一座非常狹小的城市,完全沒有了漢朝時候的舊觀。

隋唐

繼承北周的格局定都關中,不過是一種歷史的慣性,實際上關中地區的生態已經被破壞到不宜再建都了。

唐代時,由於西安糧食供應不足,而從外地運糧到西安成本高、效率低。

當出現糧荒時,皇帝乾脆率領文武百官到洛陽“就食”。

最重要的是:

長安因為宇文愷修建新城時工期太趕,排水上就用了滲井的辦法,居民的汙水都往井裡倒,久而久之,長安的地下水資源受到極大汙染,也不適合建都了。

經過安史之亂,唐末五代的蹂躪,西安及周圍的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它在後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後世帝王在心理上難以接受這個已過氣了祥和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