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使君,宋人皆知“射洪神”。

陸使君,宋人皆知“射洪神”。

南宋詩人陸游曾寫下《予出蜀日嘗遣僧則華乞籤於射洪陸使君祠使君》,射洪“陸使君祠”在哪裡?陸使君又為何被奉為“射洪神”?

“射洪神”原名陸弼,陝西咸陽人,梁時因直諫被貶為瀘州刺史,死於任上,後封“顯惠王”,宋時始奉為“射洪神”,影響了半個中國。


陸使君,宋人皆知“射洪神”。



據《輿地紀勝》記載:陸使君去世後,他的家人用船運送靈柩歸鄉,至射洪的白崖山(今武南附近)時,木船不知何故無法向前,後來將陸公葬于山下,木船最終沉於涪江。後來周邊的百姓為其修建了廟宇。


因為他的官職(刺史)和墓所在的白崖山,而稱其為陸使君、白崖神。

宋朝名臣張士遜曾在射洪擔任縣令,任期內射洪大旱時,向陸使君祠祈雨得以解除旱情,是歷史上“射洪神”靈應的重大事件。後來張士遜三次拜宋朝宰相,依託他的聲名與影響,陸使君被廣泛地記錄和傳播。

因常常“顯靈”,保一方百姓平安,南宋開始“射洪神”的名稱正式出現,且在周邊具有極大的影響,一度與二郎神、梓潼神合稱蜀中三大神,甚至一定程度上進入道教的神譜。


陸使君,宋人皆知“射洪神”。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 ,宋高宗加封“射洪神”陸使君為最高一等八字王,祠神身份得到了官方的認可。逐漸成為了宋時全國百姓都知道的“祠神”。

有統計顯示,南宋時期,潼川府路,成都府路,江南西路(江西一帶),江南東路(安徽、浙江一帶),兩浙西路(浙江、江蘇一帶),廣南西路(廣西、海南一帶)等都有射洪神祠(顯惠王廟、白崖廟)分佈,遍及當時半個中國。

詩人陸游、程公許等對陸使君祠都有詩文的描述。

童子丹元家,湛然居靈府。世人不少悟,役役徒自苦。江湖豈不廣,魚乃投數罟。是身如璞玉,要經大火聚。萬卷讀丹經,孰能精去取?——陸游·《予出蜀日嘗遣僧則華乞籤於射洪陸使君祠使君》



陸使君,宋人皆知“射洪神”。


宋元戰爭後,蜀中人口銳減,民間信仰基礎瀕臨塌陷,此外,明代之後,對陳子昂的祭祀與對射洪神的信仰出現混淆,一些宋代的射洪廟、射洪寺逐漸變成了祭祀陳子昂的場所。

明初,成都在北門外驛站旁修建了一座射洪祠,祠內供奉的不是陸使君,而是陳子昂,與“陳子昂廟”、“拾遺廟”界限模糊。

至清代,“顯惠王廟”、“白崖廟”的說法也逐步被“陸使君祠”代替,最終,宋代極盛的射洪神信仰走向了衰落。

雖然今人已鮮有知道“射洪神”的存在,但很多地方的射洪廟、射洪祠的說法有延續到了現代,很多以“射洪”為地名留存,諸如簡陽的“射洪壩”,川東等地的“射洪村”還是出現在了今天的地名中。


陸使君,宋人皆知“射洪神”。



原位於射洪武南的梁陸使君墓和祠,在上個世紀被毀,十多年前重建於國道247的“海潮寺”內,在射洪本地,射洪神陸弼信仰尚能延續,但在全國的影響力已難比往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