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苔》有感

最近,友人给我分享了一首清代袁枚的小诗——《苔》,就是下面这首。

读《苔》有感

读过这首诗以后,我的心还是挺惊叹的,我惊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苔花的顽强,而是古人对苔花顽强生命力所独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工科生,如果我在平日里看到青苔,我的第一反应多半就是踩过去了,古人不一样,见到青苔以后,居然能有这么一番感慨,古人的精神生活真是丰富,我突然有种想要深入了解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咳咳,跑题了,我的重点是诗。

要想了解这首诗,得先了解一下青苔,大概长这样:

读《苔》有感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好懂,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也显现着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像米粒般大小的苔花,也在学着牡丹在娇艳地开着(毕竟是清诗,果然好读)。这首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诗人通过对苔花的描写,表现了对苔花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美。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如此一个不适宜生命生长的地方,却也充满了春天的蓬勃朝气,这股朝气从何而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原来这股朝气描写的是苔花,虽然只有米粒般大小,也像牡丹一样朵朵绽开。用“牡丹”做衬托,一个“开”字点名了苔花的顽强生命力,即使是小如米粒,也要绽放自己的光芒。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着实引起了古人的思考(如果是我的话,我大概会绕过去积蓄向前走)。

第二,作者通过对苔花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的热爱。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就想象一个场景:乍暖还寒的时候,诗人独自一人在园中游玩,走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虽然这里阳光照不到,但是也有潜藏着一丝丝青春的气息,一朵朵娇艳的苔花,像牡丹般娇艳的盛开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景象?我猜的)。这么一解读的话,全诗的诗眼就应当是“青春”两个字。像米粒般大小的苔花,也在自由自在的开着,贡献者自己的绿意,者难道不是作者对春的赞美嘛?

真的好佩服古人,看到一个苔花,能联想到这么多东西,如果是我的话,大概率想的是,青苔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来着?

读《苔》有感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