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謝絕玩手機是一種“愛”

蚌埠市噹噹書店開在當地熱鬧的商場內,店內銷售的所有品種圖書都有打開塑封的樣書,免費供讀者在閱讀區域品讀,但有一個要求:不準讀者長時間坐在店內座位上玩手機遊戲。

俄國教育家康斯坦丁·烏申斯基曾言:“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其實反過來看,不讀書玩手機的客人,對書店來說,也“毫無用處”。對此,書店自然有拒絕服務的權利。而“不準讀者長時間玩手機”釋放出的也是對“閱讀”的愛。

也許,有人會疑惑,“開門做生意,來者皆是客”,顧客即便坐著玩手機也是“捧場”,又何必趕人?然而“一個蘿蔔一個坑兒”,書店的閱讀資源也是有限的。佔著座位不讀書,不僅僅是浪費資源,還會影響他人讀書。一般的消費場所尚有“消費區”與“免費區”之分,書店裡自然也可以有“讀書座位”與“不讀書座位”之分。

書店謝絕玩手機是一種“愛”

免費讀書並不是座位使用的“附贈產品”,讀書位置才是讀書活動的“配套服務”。不讀書便享受“坐著”的權利,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把提供閱讀的閱讀區,當成縱情手遊的娛樂區,往小的方面看,是對書店閱讀區的認知偏差,往大的方面看,則是對閱讀的不尊重。在玩手機的過程中“抽空”讀書的人,不該受到歡迎。

誠然,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我們坐下來閱讀的時間似乎越來越少。部分書店和圖書館往往會提供優越的休息環境,鼓勵民眾坐下來讀書。不過,提供讀書場所,也得遵守基本的“服務底線”。見到佔著座位玩手機,卻不制止,不讀書的人也會在“破窗效應”的作用下,越來越多。實際上,僅為享受讀書的人提供服務,才是一種良性的“服務精神”。

其實,書店謝絕的不是“縱情手機”,而是“娛樂至死”的社會情緒。“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從古至今,閒暇時光靜心讀書都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步調。將有限的讀書時間沉浸在無限的手機娛樂上,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鼓勵的生活習慣。可以相信,書店的提醒也不是為了“趕人”,而是在告訴我們的讀者“該讀書”了。

閱讀是需要“愛”的。作為“閱讀提供者”,書店一方秉持“愛書”精神,就得將尊敬閱讀、堅持閱讀、享受閱讀擺在前面。沒有閱讀感的書店,圖書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這不是知識應有的歸宿。

(內容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周曉舟 江北新區融媒體發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