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抑鬱(中篇)|渡過

女性的抑郁(中篇)|渡过

此心安處 / 文

女性比男性容易抑鬱。這是女性先天的特質及後天扮演的社會角色決定的。本文從現狀、成因和對策三方面對此作了闡述。

總的來說,女性生來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獨立個體,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需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第一位,不過度犧牲,也不過度壓抑。只有這樣,女性才能擺脫抑鬱、獲得幸福。

在上篇中,筆者歸納了學者對女性抑鬱成因的解釋。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抑鬱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方面:

性苦悶難以啟齒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說過:“自亞當和夏娃以來,性衝動就一直是絕大多數人煩惱的根源。”[1]相比男性來說,女性的煩惱更甚,因為女性的性需求比男性持續的時間長,女性從十幾歲開始直至死亡才結束,而男性大多到了七八十歲性慾就很淡了。

並且,根據著名性學家馬斯特斯和約翰遜的研究顯示:“女性不會像男性那樣,在性高潮剛剛結束之後,便不會再對性刺激做出任何反應。女性如果受到了有效的性刺激,會從消退期直接跳躍到興奮期,或者跳躍至更高的平臺期,然後又再次體驗到性高潮,如此循環反覆。理論上說,任何東西都不能打斷這個過程,唯一能造成干擾的就是疲倦——不論是女性自己感到疲倦,還是她的伴侶感到疲倦。”[2]

而男性“性高潮之後,就進入了不應期,在這個期間內,他們對性刺激沒有任何反應。他們的身體不受性慾的激發,年輕男性的不應期可能會延續幾分鐘,年紀大一點的男性的不應期可能長達幾個小時乃至幾天。”[3]由此可見,從生理結構上,女性比男性對性的需求更為頻繁而持久

女性的抑郁(中篇)|渡过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禮記·禮運》

但是在古代,有些男人為了養家餬口或行軍打仗長年在外,妻子只能在家苦苦相思;還有些男人娶了三妻四妾,今日宿東房明日宿西房,不能被“臨幸”的女人獨守空房。這兩種原因更加劇了女性性需求的不滿足程度,所以就產生了那麼多的相思詩、閨怨詩,最著名的當數卓文君的那首《怨郎詩》了。

現代社會,女性雖比過去的境遇改善很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使女性可以獨自擁有一個男人,性缺失現象比以前大為緩解。但是由於男女性慾的不同步,比如,男性的性慾旺盛期一般在十幾二十幾歲,而女性的性慾旺盛期則在三四十歲,這種性慾的錯位也導致了許多女性在性需求上得不到充分的滿足。

我國古代社會對性的觀念還是比較健康開放的,比如《禮記·禮運》認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說:“食、色,性也。”可見人們把性看作是和吃飯穿衣一樣自然健康的事情。但是,自從宋明理學興盛之後,中國就進入了禁慾主義時代,人的慾望被看作是和自然規律相對立的事情。

“性被當作一件壞事,一件應當否定的事,對它的聯想變成了罪惡的、下流的、低賤的、不潔的、曖昧的。”[4]人人談性色變,個個畏性如虎,性需求被認為是骯髒不潔的事情,尤其女性的性需求更被嚴重壓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這種壓制的最好概括。

女性的性需求從此進入地下狀態,不僅對家人難以啟齒,對丈夫也不好意思要求,甚至對心理諮詢師也張不開口,只能把這種性的缺失和苦悶自己默默承受。壓抑時間久的話,不僅會導致身體生病,也會使人精神抑鬱,因此,女性因為性的不滿足而導致抑鬱成病的非常多見,只是不好意思說出口而已。

青春消逝無法釋懷

女性對青春的消逝比男性更加敏感、更易恐懼。

這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更為苛刻。比如男性普遍喜歡找青春靚麗的女性,社會各用人單位也喜歡用年輕漂亮的女員工,年長色衰的女性不但不容易得到男人的寵愛,也容易被社會拋棄

著名演員周迅曾為此苦惱不堪:“對於衰老……開始我是很難過的……拍出來就是說皺紋這件事情,胖這件事情,那時候我真的早上起來坐在沙發上,我就開始哭,陽光再好我也在哭。”[5]

宋丹丹也嘆息四五十歲就只能演大媽,章子怡也抱怨40歲後就接不到好電影了。著名女演員都這樣,普通女演員更不用說。這就是眾多女性爭先恐後進美容院、打玻尿酸甚至做整容手術來永葆青春的主要原因。

社會對男性在這方面比較寬容,許多中老年男性不僅在單位仍然是頂樑柱,而且在感情上也很受異性的歡迎,年輕少女戀上中年大叔的例子比比皆是。社會對男性更看重的是才華和內涵,但對女性卻在年齡和容貌方面要求苛刻。

就連最同情女性的曹雪芹也不能例外,他借賈寶玉之口表達了對中老年女性的厭惡和歧視:“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6]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紅樓夢》

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的生命意識、衰亡意識比男性更敏感而強烈。如林黛玉十餘歲就寫出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詩句,杜秋娘十五歲時就嘆惋“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清照也年紀輕輕就慨嘆“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可見,在男性混沌未知的年齡,女性就已對衰老、死亡憂心忡忡了。

再有錢財、再有地位、再有才華的女性也很難不恐懼青春的流逝、容顏的衰老、死亡的降臨。而衰老和死亡又是人生無法逃脫的自然規律,是讓人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的事情,所以,這種對衰老和死亡的無能為力感是導致女性抑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家庭矛盾難以調和

女性抑鬱的群體主要有三種:青春期少女、中年女性、老年婦女。少女的抑鬱一般由戀愛不如意或學業失敗引起的;中年女性的抑鬱主要由性壓抑、家庭矛盾引起;老年女性的抑鬱則主要由更年期身心的變化引起。

這三類女性抑鬱的共性之一是性愛的缺失,這在上文已經談過,這裡主要談談家庭矛盾的因素。

家庭矛盾最激化的時期一般是女性生完孩子之後。因為生產後的女性身體虛弱,特別需要人照顧,而多數家庭請不起保姆,於是便請婆婆來照料。眾所周知,婆媳是公認的“天敵”,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難相處的一種。

婆媳之間的難相處不光來自家務勞動的分配不均、對孩子教育觀念的分歧,最主要的是來自於對男性的情感爭奪。女性天性善妒。當丈夫站在婆婆那邊時,妻子便覺得有一種被冷落感;當丈夫跟妻子關係更近時,婆婆便會產生一種“娶了媳婦忘了娘”的淒涼感。婆婆和媳婦終日陷於爭奪男人的情愛大戰中,這戰爭既損壞了婆媳關係,也讓當“夾心餅乾”的男人左右為難。因此,婆媳之間的矛盾是眾多家庭矛盾的核心矛盾,是中老年女性普遍面臨的難題,也是引發女性抑鬱的另一大元兇。

此外,若再有生活拮据、工作不順、孩子生病、老人需要照顧等,夫妻之間的關係可能會更惡化,矛盾會更加劇,感情可能會更疏離。而女性又是天生渴望愛的動物,若長時間和丈夫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也特別容易陷於抑鬱的沼澤。

家務勞動無法擺脫

家務勞動的繁冗、瑣碎也是引發女性抑鬱的重要因素。

儘管目前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男女平等,但在現實生活中女性還是處於劣勢地位。其中一個表現即,多數女性擔負了更多的家務勞動。某些男人可能會幫妻子做一些家務,但工作繁忙、家庭責任感弱、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可能就會做甩手掌櫃。

而家務勞動是最繁瑣、低級、簡單的勞動,既產生不了長遠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不了多大的社會價值,又不能使女性得到滋養。正如波伏娃所說:“家務勞動,由於可以和母性事物協調一致,註定要由她來幹,同時又把她禁錮在重複性和內在性之中。它們千篇一律地、日復一日地重複著,這種情況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世紀,幾乎毫無變化地延續下來。勞務勞動產生不出任何新的東西。”[7]

伍爾芙也認為:“女性的日常生活過於平淡,很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說,她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不留痕跡地消失得無影無蹤。煮熟的飯菜被吃掉了,養大的子女離家走了,有什麼引入注目的地方呢?”[8]

女性一天又一天地被困於惱人的家務之中,既看不到勞動成果,又得不到個人素質的提升,也獲得不了精神上的愉悅,因此,許多女性會對生活深深感到失望甚至絕望。

電影《時時刻刻》的女主人公勞拉·布朗就是這種女性的代表。勞拉·布朗的生活表面上看幸福美滿,因為她自己漂亮能幹,兒子又乖巧懂事,夫妻關係也很融洽,收入也不少,地位也不低,每一項女人該擁有的她似乎都擁有了,但她就是感覺不幸福。有一天,她把孩子託付給鄰居,買了一瓶安眠藥準備到賓館自殺。勞拉·布朗的痛苦就在於整日陷溺於家務勞動中,找不到生存的價值感,看不到人生的意義。

如果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女性,可能就心甘情願於如此的勞役,而勞拉·布朗是一個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她不甘心整天埋頭於這種簡單重複的勞動中,不甘心於生命的能量就此被耗費掉,但是,她又找不到改變現狀的辦法,於是只有通過自戕來擺脫。現代社會,作為家庭婦女或承擔更多家務勞動的職業女性,每個人幾乎都有勞拉·布朗式的苦惱,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因此,家務勞動對女性是一種很大的消耗,也會引發女性抑鬱。

除了上述四種因素之外,女性的抑鬱還有其他許許多多複雜的因素,但這四種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

註釋:

[1]李銀河.李銀河性學心得[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56.

[2]麥琪·斯卡夫.親密伴侶——愛和婚姻的模式[M].謝春波,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291.

[3]麥琪·斯卡夫.親密伴侶——愛和婚姻的模式[M].謝春波,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291.[4]李銀河.李銀河性學心得[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30.

[5]周迅說:三十歲時自己不曾感覺到衰老,四十歲的時候為衰老而痛哭[EB/OL].

[6]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811-812.

[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1[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71.

[8]伍爾芙.伍爾夫讀書心得·女性與小說(下)[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

未完待續

女性的抑郁(中篇)|渡过

精彩回顧

抑鬱留守婦女,她們的苦痛和無奈

偉大的抑鬱

20個抑鬱休學少年家庭“這個戰場血流成河”

【啟事】面朝大海——“渡過”深圳親子營招生

關於“渡過”

精神障礙患者互助康復社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內容,掃碼關注

經典欄目“名醫專欄”點擊這裡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