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抑郁(中篇)|渡过

女性的抑郁(中篇)|渡过

此心安处 / 文

女性比男性容易抑郁。这是女性先天的特质及后天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的。本文从现状、成因和对策三方面对此作了阐述。

总的来说,女性生来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独立个体,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需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不过度牺牲,也不过度压抑。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摆脱抑郁、获得幸福。

在上篇中,笔者归纳了学者对女性抑郁成因的解释。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抑郁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性苦闷难以启齿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过:“自亚当和夏娃以来,性冲动就一直是绝大多数人烦恼的根源。”[1]相比男性来说,女性的烦恼更甚,因为女性的性需求比男性持续的时间长,女性从十几岁开始直至死亡才结束,而男性大多到了七八十岁性欲就很淡了。

并且,根据著名性学家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研究显示:“女性不会像男性那样,在性高潮刚刚结束之后,便不会再对性刺激做出任何反应。女性如果受到了有效的性刺激,会从消退期直接跳跃到兴奋期,或者跳跃至更高的平台期,然后又再次体验到性高潮,如此循环反复。理论上说,任何东西都不能打断这个过程,唯一能造成干扰的就是疲倦——不论是女性自己感到疲倦,还是她的伴侣感到疲倦。”[2]

而男性“性高潮之后,就进入了不应期,在这个期间内,他们对性刺激没有任何反应。他们的身体不受性欲的激发,年轻男性的不应期可能会延续几分钟,年纪大一点的男性的不应期可能长达几个小时乃至几天。”[3]由此可见,从生理结构上,女性比男性对性的需求更为频繁而持久

女性的抑郁(中篇)|渡过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但是在古代,有些男人为了养家糊口或行军打仗长年在外,妻子只能在家苦苦相思;还有些男人娶了三妻四妾,今日宿东房明日宿西房,不能被“临幸”的女人独守空房。这两种原因更加剧了女性性需求的不满足程度,所以就产生了那么多的相思诗、闺怨诗,最著名的当数卓文君的那首《怨郎诗》了。

现代社会,女性虽比过去的境遇改善很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使女性可以独自拥有一个男人,性缺失现象比以前大为缓解。但是由于男女性欲的不同步,比如,男性的性欲旺盛期一般在十几二十几岁,而女性的性欲旺盛期则在三四十岁,这种性欲的错位也导致了许多女性在性需求上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我国古代社会对性的观念还是比较健康开放的,比如《礼记·礼运》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说:“食、色,性也。”可见人们把性看作是和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健康的事情。但是,自从宋明理学兴盛之后,中国就进入了禁欲主义时代,人的欲望被看作是和自然规律相对立的事情。

“性被当作一件坏事,一件应当否定的事,对它的联想变成了罪恶的、下流的、低贱的、不洁的、暧昧的。”[4]人人谈性色变,个个畏性如虎,性需求被认为是肮脏不洁的事情,尤其女性的性需求更被严重压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种压制的最好概括。

女性的性需求从此进入地下状态,不仅对家人难以启齿,对丈夫也不好意思要求,甚至对心理咨询师也张不开口,只能把这种性的缺失和苦闷自己默默承受。压抑时间久的话,不仅会导致身体生病,也会使人精神抑郁,因此,女性因为性的不满足而导致抑郁成病的非常多见,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而已。

青春消逝无法释怀

女性对青春的消逝比男性更加敏感、更易恐惧。

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为苛刻。比如男性普遍喜欢找青春靓丽的女性,社会各用人单位也喜欢用年轻漂亮的女员工,年长色衰的女性不但不容易得到男人的宠爱,也容易被社会抛弃

著名演员周迅曾为此苦恼不堪:“对于衰老……开始我是很难过的……拍出来就是说皱纹这件事情,胖这件事情,那时候我真的早上起来坐在沙发上,我就开始哭,阳光再好我也在哭。”[5]

宋丹丹也叹息四五十岁就只能演大妈,章子怡也抱怨40岁后就接不到好电影了。著名女演员都这样,普通女演员更不用说。这就是众多女性争先恐后进美容院、打玻尿酸甚至做整容手术来永葆青春的主要原因。

社会对男性在这方面比较宽容,许多中老年男性不仅在单位仍然是顶梁柱,而且在感情上也很受异性的欢迎,年轻少女恋上中年大叔的例子比比皆是。社会对男性更看重的是才华和内涵,但对女性却在年龄和容貌方面要求苛刻。

就连最同情女性的曹雪芹也不能例外,他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对中老年女性的厌恶和歧视:“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6]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

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的生命意识、衰亡意识比男性更敏感而强烈。如林黛玉十余岁就写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杜秋娘十五岁时就叹惋“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清照也年纪轻轻就慨叹“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可见,在男性混沌未知的年龄,女性就已对衰老、死亡忧心忡忡了。

再有钱财、再有地位、再有才华的女性也很难不恐惧青春的流逝、容颜的衰老、死亡的降临。而衰老和死亡又是人生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是让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事情,所以,这种对衰老和死亡的无能为力感是导致女性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矛盾难以调和

女性抑郁的群体主要有三种:青春期少女、中年女性、老年妇女。少女的抑郁一般由恋爱不如意或学业失败引起的;中年女性的抑郁主要由性压抑、家庭矛盾引起;老年女性的抑郁则主要由更年期身心的变化引起。

这三类女性抑郁的共性之一是性爱的缺失,这在上文已经谈过,这里主要谈谈家庭矛盾的因素。

家庭矛盾最激化的时期一般是女性生完孩子之后。因为生产后的女性身体虚弱,特别需要人照顾,而多数家庭请不起保姆,于是便请婆婆来照料。众所周知,婆媳是公认的“天敌”,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难相处的一种。

婆媳之间的难相处不光来自家务劳动的分配不均、对孩子教育观念的分歧,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对男性的情感争夺。女性天性善妒。当丈夫站在婆婆那边时,妻子便觉得有一种被冷落感;当丈夫跟妻子关系更近时,婆婆便会产生一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凄凉感。婆婆和媳妇终日陷于争夺男人的情爱大战中,这战争既损坏了婆媳关系,也让当“夹心饼干”的男人左右为难。因此,婆媳之间的矛盾是众多家庭矛盾的核心矛盾,是中老年女性普遍面临的难题,也是引发女性抑郁的另一大元凶。

此外,若再有生活拮据、工作不顺、孩子生病、老人需要照顾等,夫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更恶化,矛盾会更加剧,感情可能会更疏离。而女性又是天生渴望爱的动物,若长时间和丈夫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也特别容易陷于抑郁的沼泽。

家务劳动无法摆脱

家务劳动的繁冗、琐碎也是引发女性抑郁的重要因素。

尽管目前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男女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还是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一个表现即,多数女性担负了更多的家务劳动。某些男人可能会帮妻子做一些家务,但工作繁忙、家庭责任感弱、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可能就会做甩手掌柜。

而家务劳动是最繁琐、低级、简单的劳动,既产生不了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不了多大的社会价值,又不能使女性得到滋养。正如波伏娃所说:“家务劳动,由于可以和母性事物协调一致,注定要由她来干,同时又把她禁锢在重复性和内在性之中。它们千篇一律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情况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几乎毫无变化地延续下来。劳务劳动产生不出任何新的东西。”[7]

伍尔芙也认为:“女性的日常生活过于平淡,很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她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不留痕迹地消失得无影无踪。煮熟的饭菜被吃掉了,养大的子女离家走了,有什么引入注目的地方呢?”[8]

女性一天又一天地被困于恼人的家务之中,既看不到劳动成果,又得不到个人素质的提升,也获得不了精神上的愉悦,因此,许多女性会对生活深深感到失望甚至绝望。

电影《时时刻刻》的女主人公劳拉·布朗就是这种女性的代表。劳拉·布朗的生活表面上看幸福美满,因为她自己漂亮能干,儿子又乖巧懂事,夫妻关系也很融洽,收入也不少,地位也不低,每一项女人该拥有的她似乎都拥有了,但她就是感觉不幸福。有一天,她把孩子托付给邻居,买了一瓶安眠药准备到宾馆自杀。劳拉·布朗的痛苦就在于整日陷溺于家务劳动中,找不到生存的价值感,看不到人生的意义。

如果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女性,可能就心甘情愿于如此的劳役,而劳拉·布朗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不甘心整天埋头于这种简单重复的劳动中,不甘心于生命的能量就此被耗费掉,但是,她又找不到改变现状的办法,于是只有通过自戕来摆脱。现代社会,作为家庭妇女或承担更多家务劳动的职业女性,每个人几乎都有劳拉·布朗式的苦恼,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因此,家务劳动对女性是一种很大的消耗,也会引发女性抑郁。

除了上述四种因素之外,女性的抑郁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但这四种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

注释:

[1]李银河.李银河性学心得[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56.

[2]麦琪·斯卡夫.亲密伴侣——爱和婚姻的模式[M].谢春波,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91.

[3]麦琪·斯卡夫.亲密伴侣——爱和婚姻的模式[M].谢春波,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91.[4]李银河.李银河性学心得[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30.

[5]周迅说:三十岁时自己不曾感觉到衰老,四十岁的时候为衰老而痛哭[EB/OL].

[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811-812.

[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1[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71.

[8]伍尔芙.伍尔夫读书心得·女性与小说(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未完待续

女性的抑郁(中篇)|渡过

精彩回顾

抑郁留守妇女,她们的苦痛和无奈

伟大的抑郁

20个抑郁休学少年家庭“这个战场血流成河”

【启事】面朝大海——“渡过”深圳亲子营招生

关于“渡过”

精神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经典栏目“名医专栏”点击这里获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