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舍不自殺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就是他

01

高級知識分子

很多年前,朋友跟我說他拿到了一份好東西讓我去他家看看,我到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1966年日本NHK電視臺採訪老舍的一段錄音(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聽聽)。

本來以為是一口京片子,沒想到是一種從來沒聽過的普通話。我這個朋友告訴我,老舍說的是中國那個年代貴族的口音,早就失傳了。

後來每當別人跟我說「高級知識分子」這個詞的時候,我腦中會蹦出兩個人,一個是生活在紐約的伍迪艾倫,另一個就是生活在北京的老舍

如果老舍不自殺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就是他

02

理想與現實

伍迪艾倫喜歡折騰,有那麼幾年,他喜歡到去一些國家拍一些電影,去英國拍了《賽末點》,去西班牙拍了《午夜巴塞羅那》,去羅馬拍了《愛在羅馬》,去巴黎拍了《午夜巴黎》,這部很有意思,如果老舍有幸看到的話,一定會心一笑,宛如見到知己。

所有人都在抱怨自己所處的時代平庸無趣,都對逝去和過往的時代充滿了嚮往,看看那些文鄒鄒的詞「黃金時代」「大師輩出」「海面上全是燈塔」……在群星璀璨的時代之後,剩下的似乎就只能忍受平淡無奇的日子了。

改編老舍六個短篇的《老舍趕集》從民國的角度給出了相同的回答:人人都有著對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無論是家庭生活還是人際關係,樣樣都難免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遙遠的距離。

如果老舍不自殺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就是他

03

舒慶春和毛姆

比毛姆小25歲的舒慶春同志,在毛姆死後的9個月後選擇了跳湖自殺。同樣是對生活有著敏感的洞察力,老舍,比毛姆要幸運。

如果老舍不曾自殺,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亞洲人應該就是老舍。

可惜,諾貝爾從來不頒給逝者。

當皇家學院得知老舍已經葬身未名湖之後,便將獎項授予了霓虹國的川端康成。難怪被廣大網民調侃,嘲諷只會紮根於土地,過度消費鄉土題材的莫言,不知道每次合影的時候,穿西褲的老舍,會不會把褲腰帶提至自己的乳下。

如果老舍不自殺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就是他

04

《老舍趕集》透視中國式理想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大火之後,毛姆在中國文藝青年中地位不可撼動。但是毛姆文藝青年的侷限在於,他們不知道毛姆的其他作品要比《月亮和六便士》好太多。

就像她們不知道在民國的北平,有一個說這怪異普通話的人,叫老舍是一樣的。

老舍還有一部科幻小說《貓城記》,這個發生在火星的歷險故事,拿到現在來看依然超凡脫俗,更何況寫於1932年。科幻、火星、貓國、太空旅行、還是個充滿寓意的諷刺小說……很朋克,大家有機會不妨看一下。

如果老舍不自殺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就是他

05

為什麼說話劇版《老舍趕集》是一部老舍版的月亮與六便士呢?

從題材上看,劇作選擇的六個故事涉及親情、愛情、家庭、鄰里、公共道德等為人所熟悉的主題,這放在今天,其實就是月光族、戀愛症候群、劇場遇到奇葩觀眾,真real…… skr,很容易讓觀眾拋開時代的隔閡,輕鬆產生共鳴情緒甚至角色代入感。

如果老舍不自殺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就是他

從全劇的核心線索來看,《老舍趕集》雖然選擇了六個情節上沒什麼關聯的故事,卻在精神脈絡上保持了統一:每個人都希望過上美好的理想生活,然而每個人對於美好的理解不同,為理想而進行的取捨不同。人應該如何應對因差異而導致的矛盾?又該如何面對理想和現實之間遙遠的距離?

如果老舍不自殺 諾貝爾文學獎可能就是他

在《老舍趕集》的每個故事,都有著對於現實生活的不滿足和對於理想生活的嚮往,每個角色也都為追尋他們所期盼的理想生活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和犧牲。孰對孰錯,並非這部舞臺劇想要去討論或進行評判;方旭和主創們更希望把人的

精神內核在舞臺上放大,以詩意而自由的呈現,展現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閃光片段

作為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策劃發起、天橋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老舍戲劇節開幕大戲,《老舍趕集》將於2018年9月7日至8日再次登上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