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大多數人說,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

——愛因斯坦

登上禁令的人

1952年,美國司法部長的辦公桌上,擺放了一份名單,這是明令禁止回到中國的35名學者。

對於國防來說,這份名單上的每個名字,大概都可以抵上一支軍隊。

比如: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緊隨“三錢”之後的,是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略為陌生的名字——“師昌緒”。


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這個時年35歲,國字臉的年輕學者,後來成為了“中國材料科學之父”。1952年,美國報紙大篇幅報道了禁止返回中國的35位學者,圖中照片就是師昌緒本人。圖片來源:《波士頓環球報》

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

那個時代的學者,大多出身書香門第,師昌緒也是如此。後來,抗戰爆發,家境中落。

戰爭萬惡,斬斷了師昌緒富家子弟的人生軌跡,卻也激發起了他的滿腔熱忱。如同魯迅的“棄醫從文”,師昌緒選擇了“實業救國”。而當時最重要的學科,無疑是冶金礦業

命運的紅線讓師昌緒得到了赴美留學的機會,從此,開始了另一段人生。

他就讀的學校是密蘇里大學,這裡有美國最優秀的冶金專業。師昌緒天賦極高,不到一年時間,就拿到了碩士學位,又用了兩年時間在歐特丹大學得到了博士學位。

隨後,師昌緒來到了麻省理工學院,開始博士後的研究。僅三年時間,他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於他的研究成果,開發出了被稱為300M的超高強度鋼,這種鋼材兼具強度與韌性,隨後被大規模用在飛機起落架上。

時年,新中國成立。那片東方的土地,一切翻天覆地,煥然新生。

師昌緒想回國了。


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師昌緒在麻省理工期間。圖片來源:中國經濟網

回國是要拼命的

然而,哪裡是想回就能回的。

師昌緒的老師,也是當時冶金界最負盛名的學者,莫里斯·柯恩,認真嚴肅地希望他留下,並開出了一份極其誘人的待遇。

我不是嫌工資少,我是中國人,在美國我可有可無,可祖國需要我們。”師昌緒平靜地說。

可是,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美國絕不允許師昌緒回國。

“回國的歷程簡直像一場戰爭”,回憶當年的經歷,師昌緒這樣感嘆。

為了爭取回國,他裝了一箱子寫好的信,開始到處奔走。這事聽起來簡單,然而其中卻蘊藏著兇險。那個時代的美國,麥卡錫主義鋪天蓋地,稍有不慎,就會遭到迫害。

後來,師昌緒聯繫了多位學者,包括那張禁令名單上的其他人,聯名給周恩來總理寫信,希望能夠回國。

轉機發生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國政府向美國提出嚴正抗議,迫使美國同意留美學生出境。

師昌緒後來說:“我這個人比較膽大,對生死看得比較淡泊。”


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1955年,生死看淡的師昌緒,回到了這片闊別十年的土地。1956年,師昌緒與夫人合影,圖片來源:人民畫報

科學家的力量

回國後,師昌緒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當時,領導讓他在全國的合金研究所任意挑一處。

他說:“哪裡需要我就到哪裡”。

1956年9月,師昌緒來到了條件艱苦的瀋陽金屬研究所,一待就是三十年。

當時,正值國內第一個五年計劃。師昌緒不負眾望,充分發揮自己的冶金學知識,在冶煉、軋鋼和合金檢測等多個方面同時開展研究,如同熱刀切黃油般地解決了多項生產難題。

“在回國初期,曾把發表論文作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在承擔了發展新材料、新工藝的任務後,就改變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個更重要的標準是看能否解決實際問題。”

從當初的“實業救國”,到如今的“冶金報國”,師昌緒做到了。當時瀋陽金屬所有八大任務,他的團隊承擔了一半。

1964年秋天,他接到了一個更嚴峻的挑戰。

根據師先生自己的回憶,那天晚上,他家剛吃過飯。突然,響起急促的敲門聲。來人是他的老朋友——航空部六院的副總工程師榮科。

榮科進屋的第一句就是:“空心葉片,你能不能做?我已經拿腦袋擔保了。”


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飛機編隊,圖片來源:央視網

當年,我國飛機用的是前蘇聯老舊圖紙,性能遠低於國際水平。為了改變這一窘境,航空部決定先從飛機發動機入手,而發動機的核心部件就是渦輪葉片。

當年,國內外幾乎所有葉片均為鍛造的實心葉片。而所謂的“空心葉片”,採用的是鑄造技術,它的結構強、耐高溫、壽命更長。那時放眼世界,只有美國人能做出空心葉片。不論原材料,還是製造工藝都是最高級別的機密。

機緣巧合之下,榮科見過美國的產品,看出了其中的優勢。於是,他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做出中國人的空心葉片。

此時,榮科所能依靠的,只有一個人——師昌緒!

榮科問師昌緒:“美國有了,你敢接嗎?”

師昌緒想了想答道:“敢!”

顯然這是句大話。彼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別說航空科技,連民生都是問題。作為高級科研人員的師昌緒,一家人住的是簡易宿舍,伙食也僅僅是不新鮮的大米和地瓜幹,“要靠用力嚼,才能把菜嚥下”。

許多年後,有人問師昌緒:“當時,您心裡很有底嗎?”

師哈哈大笑:“沒底。一點底都沒有。”

就在這種巨大壓力下,師昌緒立刻組織了百人團隊,展開攻關。從原料冶煉到技術開發,從質量控制到成件檢測,每一環節幾乎都是從零做起。每天,在金屬研究所裡上演的,都是試驗、失敗、修正、再試驗,再失敗。

“一個人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就永遠不會懈怠,即使受了很大挫折也不會退卻。”

經過沒日沒夜地努力和爭分多秒地研發,理論漸漸得到修正,技術緩緩實現提升。師昌緒團隊突破性地開發了真空精密鑄造技術,做出了第一片鑄造渦輪空心葉片!

從接到任務到完成攻關,他們只用了一年時間!

自此,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研製出空心葉片的國家。目前,這種葉片仍是我國用量最大的航空渦輪葉片,五十年從未發生失效事故。


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典型的空心葉片,圖片來源:doncasters

大科學家之路

在金屬所,當了八年所長,師昌緒的頭髮都被快掉光了。

“作為一箇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在回憶錄中,師昌緒這樣總結了那段歲月。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

1984年,他從金屬所卸任,來到北京,換了一個全新的身份——戰略科學家。開始從國家視角,審視科技的發展。

一直以來,工程技術人員都是產業的主體,然而這部分人終日與鋼筋水泥摸爬滾打,常年在粉塵噪音中埋頭工作,得不到重視。1992年,師昌緒與另外5位科學家上書中央,想改善技術人員的處境。終於,經過兩年醞釀,國家同意成立中國工程院,師昌緒被選為副院長,時年74歲。

1997年,國家啟動了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也就是著名的“973計劃”。剛開始,這個計劃只有農業、能源、資環、自動化與生命科學。1998年,師昌緒寫信給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大力爭取把材料科學加了進來。


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師昌緒院士為天津大學題字---“實事求是”。

時間進入到21世紀,納米科技開始冉冉升起。從美國到日本,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都撲到了這個領域,整個學科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師昌緒敏銳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倡導成立了“納米科學中心”和“國家納米科學技術指導協調委員會”,幾乎以一己之力,扶持了我國納米科學的發展

今天,世界範圍內,材料和納米這兩個領域,中國人貢獻了最多的科研成果。

當然,師昌緒做的遠不止於此,他先後又擔任了許多職務: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

中國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理事長;

在每一個職位上,他都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從“紅色學者”到“兩院院士”,從“科研攻關”到“國家戰略”,毫不誇張的說,師昌緒院士成為了一位“影響國運”的大科學家

2010年,師昌緒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一獎項,是中國政府能夠給予學者的最高榮譽。


他冒死回國,只為造福中國航空,傾盡終生也要鑄就國之重業


九旬老人師昌緒,仍然參加了多項工作會議。圖片來源:昌平科普網

尾聲

2014年11月10日,“兩院”院士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這位九旬老人,每個工作日仍然會出現在辦公室。

人家60歲就退休,我多賺了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