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乾隆花費911萬兩白銀只能和緬甸打個平局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清代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經68年平定準噶爾,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並定名-新疆。在一般人看來,清乾隆所轄八旗子弟頗具戰力,看慣了電視劇中的乾隆,覺得如果乾隆不閉關鎖國的話,說不定能橫掃全球,想象雖然很豐滿,現實卻是非常骨感,其實在戰將、士卒、戰法等等方面乾隆時期的清兵還真沒那麼厲害,包括平定準噶爾部也是乾隆力排眾異,果斷趁亂出擊的結果,否則以準噶爾部的戰力,雖然積弱已久,但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擊敗的。


為何乾隆花費911萬兩白銀只能和緬甸打個平局

乾隆像

而在中緬戰爭史上,除元代中國時候曾戰勝緬甸外,在明清時期與緬甸的邊境戰爭中,中國屢戰屢敗。我們這次要介紹的就是在乾隆時期與清廷戰鬥四年的國家-緬甸。就在清兵全力平定準噶爾部的時候,雲南的土司向清廷求援,緬甸軍侵擾雲南,土司的軍事力量無法抗衡,而乾隆的觀點是,不必大費周章,何不趁時及事(就象平定準噶爾一樣取巧),主觀上並沒有把緬甸放在眼裡。

為何乾隆花費911萬兩白銀只能和緬甸打個平局

象兵

  • 第一次,清軍盲目冒進,中了埋伏,雲貴總督劉藻被乾隆革職,鬱悶自殺而死。

  • 第二次,清軍不明緬甸內陸地理,在窮山惡水間屢戰屢敗,總督楊應琚還編造虛假的“勝利”戰報,其實緬甸貢榜王朝的主力部隊都在暹羅,正攻打大城,留守雲南邊境的也非正規部隊,但清兵還是不能取勝。乾隆震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

  • 第三次,乾隆派出皇親明瑞率滿洲王牌騎兵入緬,但緬軍堅持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術,再次打敗清軍。清朝將士死傷慘重,明瑞身負重傷,上吊自殺。

  • 第四次,清軍又是雨季進軍,列陣數月,雙方各無進取。清軍方面,士兵精疲力盡,將領厭戰情緒嚴重,統帥傅恆臥病不起。雙方均無心戀戰,在沒有奏明各自主上的情況下,兩邊的前敵將領私自決定議和停戰。1769年12月22日,雙方各派了十幾名代表,在陣前簽字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次日,清兵熔掉了大炮,燒燬了所有舟船,以示再無戰事。然後,大軍撤退,一場花費了大清近千萬兩白銀、歷時五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為何乾隆花費911萬兩白銀只能和緬甸打個平局

地圖

總結此番戰敗的原因:

  • 清緬戰爭中,從皇帝到將領都沒有做到深入瞭解敵人情報,對敵方的信息收集嚴重不足,自恃天朝上國沒把緬甸放在眼裡,犯了兵家大忌。連敵人使用十八世紀歐洲的槍炮(即武器)都不知道,緬軍用遂發槍,清兵還是多年未發展的火槍,高下立判,可謂驕兵必敗。

  • 乾隆固步自封,根本不知道緬甸已經發展成強大帝國,武力毫不遜色大清,並且已經橫掃了東南亞,消滅了暹羅,吞併了老撾,兵強馬壯,士氣正旺。朝廷中竟然還有人建議派使者到暹羅,請藩屬出兵幫忙夾攻,可見消息閉塞如斯,無視其他國家的發展,永遠拿別國當蠻夷。

  • 清軍將領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不瞭解緬甸山高路險,輜重難行,比川蜀棧道不逞多讓,軍隊的後勤補給也無法及時跟進。

  •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緬甸乃瘴癘之地,北方士兵多有水土不服,疾病奪走的生命比戰鬥中犧牲的人數還要多。這一點上文也有敘述,清兵的統帥尚且臥病不起,何況普通軍士,減員是在所難免的了。

清緬戰爭使雙方損失慘重,唯一獲益的國家是暹羅。華裔“吞武裡大帝”鄭信趁清緬交戰之際,得以重整軍隊,驅除緬軍並消滅國內其他割據勢力,進而統一暹羅,建立了吞武裡王朝,使泰國從亡國的邊緣獲得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