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藝術之美

瓦當是中國傳統建築中覆蓋房簷前端的遮擋。瓦當上刻有吉語瑞獸,呈圓形,垂掛在房簷最前端,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遺產。瓦當上的圖案優美多變,字體行雲流水,有云頭紋、幾何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

瓦當——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藝術之美


屋頂上的“吉祥語”

瓦當上的圖案方寸之內構思巧妙、佈局多樣,可以一分為二、也可以一分為四,在對稱中尋求變化。漢代瓦當出現了瓦當中心以乳釘分隔畫面的佈局形式。帶字瓦當有1字至12字不等,多為情意綿綿的吉語,如“長樂無極”“長毋相忘”“長樂未央”“與天無極”等。

瓦當——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藝術之美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瓦當當面逐漸變小,以捲雲紋為主要紋飾,文字瓦當有所減少。唐代的瓦當,多為蓮花紋瓦當,文字瓦當幾乎絕跡。從宋代開始,獸面紋瓦當盛行,明清則多用蟠龍紋瓦當。

秦漢瓦當博採眾長,形成清新寫實的藝術風格。在陝西一帶的大小博物館中都曾有數量相當豐富的秦漢瓦當,內容題材多為動物瓦當和文字瓦當。瓦當出土地點並非僅限於陝西一地,但由於關中為秦漢都城所在地,所以出土的瓦當數量位居全國之首。

瓦當——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藝術之美


秦漢瓦當的發現始於北宋,根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研究和收藏瓦當了。宋人王闢之在《澠水燕譚錄》中記載的出土與寶雞的“羽陽千歲”瓦,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記載的“益延壽”三字瓦,是瓦當出土與收藏的最早文獻記載。

到了清朝,有更多的文人雅士喜好收藏瓦當。康熙初年,由林佶編著的《漢甘泉宮瓦記》一書中記載了“長生未央”瓦,當時名士皆有題詠,一時聲名大震。乾隆初年,浙人朱楓搜獲瓦當三十餘種,著成了《秦漢瓦圖記》。這兩本著作的問世拉開了清代瓦當收藏的序幕。

瓦當——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藝術之美


由於文字瓦當的內容多涉及“長生”“千秋”“萬歲”“延年”“益壽”等吉語媚辭,因此,在清朝年間以瓦當作為壽禮饋贈他人頗為盛行。也有不少文人以瓦當祝壽為題材的創作詩文,可謂風雅之極。

瓦當的保護與創新

瓦當外形與銅鏡相似,突出的乳釘和周緣,高低不平的當面,想要椎拓並不容易。由於瓦當的尺寸不大,文字較少,紋飾也不復雜,因而翻刻便成為一種常見的權宜之策。多在棗木和磚石上摹刻,但棗木因質地不同,筆道容易失真,相比之下,用舊磚摹刻瓦當文字及紋飾後翻拓,則較易逼真。

瓦當——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藝術之美


瓦當還常被改制成硯臺,作為文房雅玩之物。以瓦制硯,由來已久,早在宋朝就出現了瓦當硯的記載。製作瓦當硯,要割去筒身,只用瓦頭,將無文字或花紋一面磨平做硯堂。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行為也可視為對古物的一種破壞。瓦當還有被改制成臂擱,瓦當文字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裝飾圖案,可以印製成箋紙,繪作屏風,拓於扇面,或摹鐫於印石。瓦當賞玩的趣味,可謂是已經完全佔據了收藏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