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的《老中医》怎么越看越觉得没有意思,像老婆婆的裹脚布没有轻重缓急,你们觉得呢?

寒江独钓7676


《老中医》自开播以来收视率持续走高,在年代剧中独树一帜,但评论口碑却有日渐下滑的趋势,不少人觉得剧情太零乱浪费了强大的实力派卡司团。客观来说以《老中医》展现出来的正剧质感以及各位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仍旧能够占领收视率靠前的位置,但剧情零散问题也的确存在。

阶段性剧情爆点少

剧情以翁泉海与赵闵堂两位性格迥异的中医为核心,展现上海地区当时的中医画卷,开局两人一个背锅一个甩锅的交锋十分精彩,许晴饰演的葆秀施计为翁泉海洗脱冤屈也让观众大呼女主终于有智商。但随着翁泉海通过孕妇死胎案例成名后,剧情就显得分散起来。

翁泉海这边精神病人、神秘病人、乃至开讲堂等剧情递进的比较平缓,仔细推敲可以感觉每个分段式剧情都展现现主角翁泉海的不同特质丰满了人物个性。但剧情发展略有断层关联性不大,正如题主所说,没有轻重缓急之感。

当然,如果客串角色都如王雷饰演的温先生这般有张力,本剧会多很多爆点,他的客串也成为本剧目前最大的兴奋点。但精神病人、神秘病人甚至治霍乱等案例中,客串演员就没有王雷的角色那么出彩,观众的兴奋点也难挑逗起来。

人物成长不够连贯,三角恋突兀

翁泉海与赵闵堂各自收徒环节以及徒弟个性也是《老中医》一条重要的剧情线,赵闵堂与小铃医之间互动较多,起初小铃医给人的感觉圆滑但孝心十足,是位有潜力的人才。但他与赵闵堂之间多次互动后,人物身上的优点几乎全数抹去,角色日渐脸谱化。

翁泉海等人的经历变化也有许多断层的地方,比如翁泉海前期给人的感觉非常规矩沉稳,但给温先生治病时突然间变得幽默风趣起来,简直判若两人。后续他因应酬太多误开药方时关于名利与医术的利弊感叹虽然很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却与剧中翁泉海的遭遇并不相符。要知道,在赴南京请愿成名之前,翁泉海堂前患者甚多。为了让患者认可他才去应酬博名气,这一点并不符合他在那个阶段的情况。

翁泉海与葆秀、岳小婉之间的三角恋更堪称本剧最大败笔,作为一个中医题材的年代剧,该剧的观众并不是玛丽苏、杰克苏剧情的爱好者,相辅相成的爱情远远比三角恋踏实得多。而且将男主设定成耽误贤惠妻子精神出轨他人的形象已经很败好感,岳小婉的人物魅力更远远达不到风华绝代的要求。

能让一个思想观念有些过于板正的中年人精神出轨,岳小婉至少在颜值与个人性格魅力上拥有其一,但在翁动心之时角色没有表现出这两种特质来。颜值上与正妻葆秀相差甚远,风情与名伶的形象更风马牛不相及,言行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女孩。翁泉海如果是把她当女儿般呵护还能让人理解,当成心中白月光实在太出戏。

瑕不掩瑜,翁赵两位医生之间的看点仍旧很多

虽然小七罗列了许多《老中医》中个人感觉不够有吸引力的设定,但仍旧要肯定这部剧在目前播出的电视剧中算是偏上层的那个。演技与质感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剧中涉及中医的知识虽然有戏剧性的部分但大多还是严谨的,剧情虽然有零散感但仍旧能吸引一部分观众揣摩。

陈宝国与冯远征两个戏骨之间的火花也魅力十足,这两位亦敌亦友的医师每每相遇都有种“这就是爱”的错觉,让人捧腹不已。而且相对于翁泉海有点神化的人设来说,冯远征的角色如《知否》中的大娘子一样,带动了剧情气氛,十分搞笑。

观众预期值较高,对剧情的吐槽更多是希望能更好

同时,《老中医》至所以会被大家放大细节处理,小七觉得可能跟观众的预期值也有关系。目前国产剧槽点较大,陈宝国+毛卫宁+高满堂的组合让观众看到了优质正剧的希望,对该剧的期待值比较高。带着看100分作品的心理预期来看一部80分的剧,肯定会有落差感,质疑声也是因为对主创团队能做出更优质作品的期许。

不过,还是期待主创团队能倾听观众的声音,带来更优秀的作品,毕竟不能仅仅靠别人太差来突显自己的优秀,能够超越前作的优秀更值得点赞。在年代剧日益减少的环境下,作为观众批评与包容保持平衡,可能对主创们的创作积极更有利。


七话影视


我已多年未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连续剧了。这次央视综合频道播放巜老中医》,从开播至今巳连续看了。

《老中医》是讲述发源于江苏省常州市孟河医派创始人丁甘仁(剧中人为翁泉海)的故事。该剧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背景,由五个医案贯穿,讲述中医翁泉海在民国政府发布"中医废止案"后,带领中医同仁共同抵制"中医废止案"並保护中医这一民族瑰宝,在遭遇重重阻碍情况下,步步前行的故事。

巜老中医》,按执导毛卫宁对片名的理解:老,是老派传承;中,是中西融合;医,是医者仁心。到2月28日为止,看了前16集,觉得毛卫宁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中医的精华和不足,电视剧是从一个个案例去表现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良医,也有庸医,甚至还有靠江湖把式来忽悠老百姓的邪医。但该剧的主旋律是宣传和树立翁泉海这位良医的形象。中医之所以能造福中国人民几千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之所以成为国之瑰宝、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为我国有一代接一代中医生,他们有像翁泉海这样恪守如命的"仁心"。翁泉海说得好:"医德求厚,医术求精,用药求真,行医求善,不求医治天下病,但求无愧天下心"。这一思想理念,既是中医发展的根本之道,也是这部电视剧的价值所在。

巜老中医》电视剧演员阵容也很"豪华"。陈宝国、冯远征、许晴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老戏骨",在剧中表现很出色。陈月末、南吉(小斯琴高娃)、丁嘉丽等扮演的角色,也都可圈可点。据有关资料介绍,演员们为演好这部戏,他们都作了观众难以想象的付出。为了符合翁泉海的形象,陈宝国不仅深入釆风学习中医业务知识,而且连续两个月只吃青菜不吃饭,瘦身12斤,力求形神俱似。冯远征出身中医世家,爷爷是当地名医。他把这次出演巜老中医》,当作是冥冥之中与爷爷的一次对话。

《老中医》,瑕不掩瑜。愿我国影视业拍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正能量满满的影视剧,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玉堂行佛人


这部电视剧以“宣传教育”为主,想通过这部剧让大家知道中医的“实”,也就是中医的实在,实用,实效,实诚。好像是依照史实编拍的,有不想说假话的意思。而人们看这类电视剧,大都没想学习什么,只想看热闹,看奇闻,看奇效,就像看《神医喜来乐》似的,看这部剧里那样的热闹不多,就觉得越看越没意思。而对于想了解中医的人来说,还是有看头的。人家不能兼顾,咱们还是将就着看吧。

其实社会上有关中医的奇闻还是不少的,把那些故事收集起来编成影视剧,应该挺有意思。我的一位朋友是地质有博士,因机缘巧合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当成了业余爱好。他自己啃了不少中医书籍,还真钻进去了,说起来头头是道。他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了懂中医的就跟人家聊个没完,见识到不少东西,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解决了不少问题。他曾碰到过一个奇人讲起一个妙法 : 挂针,就是把针对准穴位扎在衣服上,不进人体,用意念治疗,就能治病。一次他出远门,老婆打电话说哪里不舒服,他在视频中让她拿一根针对准一个穴位,让她感觉针扎进去了,意想他在捻动,还真见效了。因为我被他修理过很多次,我相信中医。


山右1


说真的,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是排斥中医。而是排斥那些为了皇权、迷信、坑钱、风水等等衍生出来的“中医”,又或者说“中国玄学”。

中医是中国古人对草药学的整理、归纳,缺乏系统的生物化学理论支持,但是却有些上千年的经验积累。

你说它有没有用?绝对有。

板蓝根,大青叶,车前草,茯苓,白术,三七,首乌等等各类中草药,都是我们儿时从长辈口中就知道的东西,而且吃下去也确实有相应的作用,这是客观事实。

但是,神话中医就是纯粹招黑。

现代医学可以解决的事,已经完全不是几颗草药可以搞定的了。

举个例子,你的汗血宝马跑的再快,你能快过火箭?

所以吧,古代的事儿,就别当真了,挺丢人的,有些人什么四大发明,木牛流马啊啊,天天挂嘴边儿的,看把你给牛逼的。

你这么牛逼,当年为啥还被人按在地上喂鸦片?


洛子霂


我认为除了感情戏多余之外,剧情铺设是合理的,许是我相对了解中医中药多一些的缘故吧。剧中直面了中医历史、当下存在的问题:一、中医被抨击质疑;二、中医疗效差异成因;三、医生医德、医技、庸医、恶医的问题;四、中药质量问题;五、医患关系;六、中医诊疗体系区别于西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失为一部好剧,弘扬了中医药文化,彰显了大医精诚。


步白臣


主人翁,翁泉海大夫,很接地气!把真正中医治病防病保健的精髓都展示出来,没有浮夸,实事求是,能看不能看,均有表达。

可现实中,这种真正的中医太少见!大多都是些乱七八糟骗人墟唬人坑人中医败类……


泌尿男科朱岳华医生


刚开始我夫人挺喜欢看老中医的,后来越看越不喜欢了现在干脆就不看了。


糊涂老翁797


《老中医》跟《芝麻胡同》差不多是同时上映,最初我是在北京卫视追《天下无诈》,完了后因广告太多跳到央视看了看《老中医》,结果被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征服了,便连续追了几个晚上。发现《老中医》除台词和表演很打动人外,剧情散乱,没有连续性,几乎是跳跃式的发展,间隔几期可看可不看,都无所谓。比较而言,芝麻胡同的故事性比前者就强了许多,一环扣一环,入剧就爱不释手,恨不能一口气看完,知道结局。而剧里地道的方言,更是京味十足。十分贴近生活化的剧情,摒弃了假大空,加之演员的倾情演绎,让人爱不眨眼。瞿然,一部好剧,首先是剧本,后是演技,二者缺一不可。好的剧情体现在让人看到有感同身受或相信这就是事实,让观众感受到这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或就像是要发生的事情;好的演技看着就不像是表演,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生活中的人,是我在看你的生活!这二点两部剧都精彩的做到了。但凡任何一部剧,首先必须是剧情吸引人,没有剧情就没有观众。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就是这个缺陷,过多的摄影技巧的渲染,置人眼花缭乱,超越了故事本身。不合理的剧情又像是在看神话。《老中医》败就败在剧情人,很多情节看起来好假,缺乏连贯性、悬念是硬伤,更是大家厚此薄彼的原因所在。总之,剧本永远是第一位的,它必须得打动人。剧本成功了,剧就成功了一半。好剧配好演员,那才是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幸福快车153720934


业余没事喜欢看中医书,所以特意来看这部剧,很多年已经不看电视剧了,当然近年来没有精良的电视剧同样成为原因之一。

开始时候的第一集给人的氛围还是挺不错的,马上给人紧张的感觉。

可是看到第二集以及以后我就特别失望,比着《闯关东》差了不知道几十万倍。完全就是闹剧啊,谍战片,悬疑剧,无厘头喜剧应有尽有。

并且故事不连贯,当然这个和翟天临有很大关系,可是有很多和翟天临没有关系,比如男主收徒弟,二徒弟莫名其妙的就收了,比如斧子,中医大夫收莽夫的意义在哪?

中医的收徒很严格的,不是随随便便就收徒。在收徒方面很不严谨,赵闵堂竟然收玲医,本身没有错,不能有歧视观念,可是如果中医弟子心术不正整天耍聪明,那么只需要把玲医老母亲的疾病治疗康复就很不错了。

虽然能收到悟性好还能务实老实的徒弟不好找,可是中医的严谨性不能断,孙思邈很注重中医德行,所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徒弟,那么就找个虽然不怎么聪慧可是做人本分老实的。你敢说,收徒这块和翟天临戏份有关系?你看看收的徒弟,突然冒出个大傻妞大嗓门,都是什么啊,突兀就不说,兴许就是翟天临原因,可是你这弄的愣头青们,哎,愁人,收徒是中医大夫说了算,别人不起作用的。

当然还有观众说,赵闵堂是代表了庸医派,吴雪初代表沽名钓誉派(类似现在的包装),所以认为这两个人实际上就是赤裸裸讽刺中医现状。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就慢慢违背“老中医”三个字了。其实中医的弊端,辅助性穿插的说说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须用大篇幅去描写,这样夺了主角的戏。

第二这部剧的目的是让国人重塑对中医的认识,从而调理身体转向中医诊疗学和自然自愈疗法的中医学,通过电视文化去无形中提高国民健康意识。可是如果中医弊端的戏份甚至远远大于主角戏,到最后反而成了揭露中医内幕,反而为中医喝倒彩,反而让国民认识到中医的不靠谱,从而更加对中医失去信任。

第二,太明显的主角戏,说书唱戏肯定有主角,就是我们说的男一号,当然男二号,女一号女二号,以此类推,根据剧情需要。实际上有主角光环很正常,当然有人说演员表就是把冯远征做男一号啊,其实他只是领衔主演,可不是男一号,男一号是整部剧的灵魂,如果让冯远征做了男一号,那么,本剧的主题就彻底沦为庸医剧了。并且像这个剧的主角光环要远远大于其他戏的主角光环。说到主配角戏份比例分配,不得不说许晴,那戏份硬生生的配角,如果昆曲演员是主角,出来的太晚了吧,演到五分之一了快才出来。

总之一切都为铺垫主角厉害,根本不用猜,任何病治不了的肯定主角治得了,任何赵闵堂解决不了的肯定都是男主解决,能不能不要这么明显。

并且这部剧为了刻意烘托主角,出现断层烘托式小品,这很失败的。比如突然出现一个疑难杂症,需要出诊,然后出现一个人物,并且还是在上海滩厉害的主。就为了烘托主角,匆匆来,匆匆去。目前只有范先生时不时露面,保持人物的连贯。你像那些温先生,还有谍战桥段里的某军阀之类,估计现在先出现,后面还有四十多集呢,用得着的时候再突然像天线宝宝一样蹦出来。演员突然出现,突然消失,不流水,不自然。

我觉得这部剧如果像《闯关东》那样就好了,昨天又开始重新刷这部剧。主角固然有光环,可是一定要九死一生,富贵险中求,虽然是主角可是描写起来就像现实生活中艰苦奋斗的人一样,虽然最后过了坎坷,可是很悬很难很棘手,这样才津津有味。你看翁泉海,估计癌症艾滋病,任何绝症都能手到病除。实际哪怕能够治得了这种病,也不能像本剧那样顺利吧,现在想想都想笑。

可是,

如果这部剧从翁泉海开始学医写起就好了,在清朝末年开始,当初并且有名医。

在学医过程中受到哪些苦,求师困难,开始是医道平平,后来因为有自己的想法,需要破旧立新,所以去找更好的老师,在孟河时候订的娃娃亲,就是许晴这个角色。

在孟河求医时候,遇到诸多排挤,老母因为病痛去世,更加立志当大医。在师傅家,在破瓦寒窑里,夜夜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因为我不管中医西医,德为第一,可以诵读孙思邈对于大医的定义那篇,这样整部剧的基调就起来了,并且把孙思邈那篇文章,时不时贯穿,并且教给徒弟,成为考验徒弟的参考之一。

孙思邈是古代名医,世人药王,迎合了“老中医”的老字。然后去到上海以后,求师困难,求到明师怎么去学习,学习的困难,其实根本不需要大篇幅去说中医的内容,就是穿插着自然性的,比如望闻问切,君臣佐使等等,这些阶段性学习点点就好,这些点点实际就是中医的精华,学到差不多,师傅让给一些患者治疗简单的疾病,患者没有康复,师傅告诉他要学会辩证论治,虽然读书时候知道了辩证,可是到了临床怎么辩证。

然后逐渐成长,越来越优秀时候,再后来师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产业留给他,祖传秘方手艺诀窍都给了他,辞世,重新顶立门户。当然这么写发扬的是他老师傅的医派,可是完全可以是上海滩压根就有孟河派大医啊,只是经过翁全海的经营,孟河医派在上海滩达到巅峰,慈禧太后有重疾,御医未果,后来听闻名气,特别御请,治好以后,慈禧太后给了一个什么六品或者几品的顶翎或者给写了字等等。

当然在从学徒到成为大医中间,也遇到社会上各种挑战,就是说从学徒到大医,根本不影响整体剧情的发展,否则只是讲学徒到大医肯定无聊乏味。比如学术论坛的辩论等,这些辩论完全可以单独一集去描写,在这辩论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好!比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在逐渐有名声时候,有些阴毒中医为了打压翁全海,就安排人故意卖假药材给他,不仅差点药馆倒闭还摊上官司,怎么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等等等等。你看这样从里到外,从下到上,从收徒到制药工艺,严严瑾瑾,既能够起到弘扬中医,还使得剧情不这么乱。这剧可好,为了给赵闵堂解决是不是原配知了突然出现个什么协会,还是突然来,突然去,各方面不自然,拧巴。

这样还能够把一些自学中医的一些辛酸描写出来了并且给予鼓舞,并且还能够把当下国家对中医的体制限制写进去,虽说那时候新中国不知道在哪里,可是有近代学堂了,赵闵堂是中西医,甚至可以一句话都可以说明当下中医体制弊端。

还有演技,冯远征没的说,在被精神病人在医馆吓的时候,简直笑的肚子疼,那眼神表情,哈哈,绝了。再说这是不是原配知了时候同样笑出了拖拉机的音响,演技没的说。

主角是陈宝国老戏骨,按理说,演技很不错,可是塑造性不能和冯远征相比,看赵闵堂你永远不会联想安嘉和。这里和陈宝国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有的人就适合演哪类电视都是有原因的,陈宝国的面相就是比较霸气,说的不好听就是凶煞,所以汉武帝演的好,所以《京华烟云》里演的好,为啥,姚家的大家长啊,肯定得不怒自威。《老农民》里也可以,因为农民各色百态人物都有,反而越这种人越有魄力,有野心,农民里这种人本身也不少。可是中医啊,尤其在宣传方面还是比较精良的中医题材,一定要找气质温文尔雅,有老学究气质的。我在观剧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陈宝国在刻意的收着,好像熊孩子惹老师骂爹骂娘了,但是鉴于心理暗示自己是文化人的那种硬憋硬装。这是导演选人问题和陈宝国演技没有任何关系,这不丢人,有些人重塑性特别强,可是有些人那种面相就决定了,可以演哪些不可以演哪些,就跟剧里说治病一样,不是所有大夫可以治疗任何病,也不是所有演员可以演任何角色。

不过在弹幕里看到《芝麻胡同》,去看了《芝麻胡同》,感觉比《老中医》好太多,时不时响起的各种北京乐器小调京剧,剧情比较迭起,就是结婚那个,我去真有些缠脚步的感觉,也许人家故意这么编排吧,就是把结婚当做一个明线,其实根本目的就是借着这个结婚去讲其他的故事,目的并不是结婚,这肯定是编剧的安排。然后结婚后的生活又一段。然后和主角感情慢慢出现问题又一段,最后离婚又一段。虽然看到结婚这时候真像裹脚布似的不利索,可是整部剧的布局来说还算比较清晰的,因为人家编剧压根就是拿着结婚到离婚是个明线,真实目的是讲在酱菜经营时候遇到哪些困难,比如军官地痞流氓的。你想啊,本身已经做起来了,很有名气,当地军官地痞巴结还来不及呢,还给他使绊子。可是开始就因为女人的矛盾而起硝烟就不一样了,第一既不是钱能解决的,夺妻之恨。第二,既然这么大仇,很自然军官用势力安排各种困难。这就很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我比较粉《芝麻胡同》

,只是可惜了《老中医》这么好的题材。








天使与撒旦之吻


第一集的官司就很无聊,补中益气汤和别的药同服会死人吗?留过洋学过现代医学的不用现代医学治病倒退当中医,平常行为猥琐怕老婆,老出洋相丢人,而从没踏出过小县城的传统中医样样牛逼,医术攻无不克,思想解放,好女人送到面前也不看,从来不出错,还有就是中医能治霍乱吗?这是要把全民的观念导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