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好在哪?

好久沒有蹭熱點了,也趁週末,借上週“話題事件”來一個隨筆。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很有想法”的宣傳片,與屆時將會上映的影片本身比較跳脫,這是引得社交媒體被刷屏的原因之一——宣傳片超越了正片的受眾範圍,大家轉發,是因為真心覺得宣傳片本身拍得好,並沒有見人說“我靠太牛逼了!我大年初一一定要去電影院!”這樣的論調。

(當然讓更多人知道了會有這麼一部電影上映目的已經達到,接下去就看轉化了。)

昨天我想寫這個話題,問老婆(我們都是電影愛好者):你覺得這部宣傳片中拍得最好的地方是什麼?(其實我想揣摩大家願意轉發的動因)

但並沒有得到明確回覆,是絕對的創意?感人肺腑的情節?好像其實都有,但又不足以觸及到G點。

後來我個人認為,更多原因還是在於“內容”,也就是故事本身。

我相信大家更多是被爺爺“尋找佩奇”的過程所感染,情節中夾雜著些許的懸念、調侃、彩蛋,讓整個故事時不時有一個“會心點”;最終,“硬核佩奇”出現的反差感把情緒推向高潮,ta一定不是小孩原先心中想要的佩奇,但效果未必差。

看完宣傳片後我有和朋友說,我要想想這則案例對於我們的商業有什麼可以借鑑的。

小豬佩奇讓我想到了IP,IP讓我想到了商場的營銷活動。

我這邊經常會有商場約稿,約稿的大多都是商場市場部從業人員,市場部的朋友更多希望的是通過媒體渠道表現出一檔活動有多成功。

這就好比一部宣傳片用喜氣洋洋的形式告訴大家,大年初一有小豬佩奇大電影要上映啦!!!

未嘗不可,但這不是我關注的點,所以我真正合作成的項目也並不多。

對我而言,市場活動也好,商場規劃也罷,最最吸引人的是在成果出現前的思考過程——有動因(例如小孩和爺爺提了一句“佩奇”,之後爺爺所做的工作都是精準的);有思考過程(例如爺爺查字典、喊廣播、問朋友……假如爺爺知道佩奇,直接去買了一個,就沒有戲劇衝突了,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樣如此,有戲劇感,才更精彩);有成果(爺爺做出硬核佩奇,是宣傳片故事中的成果;宣傳片本身,是電影宣傳方式的成果)。

硬核佩奇是否能成功俘獲小孩的心?宣傳片中沒有完全交代,只是給了個眼神;宣傳片本身能否帶火正片的票房?已經無法找到答案,除非有一個平行宇宙,在那個宇宙中沒有這部宣傳片,這樣才有可能比較。

類似話題,我寫過一篇相關內容:《我談感情 你要收益 這事兒就沒底了》。

我們的工作也同樣如此,屆時正片上映,就如同我們商業中的最終成果展示,不論如何,都應該需要用一個善意的眼光來看待。

但在此之前,背後的努力,每個人的工作和思維方式,也許更能吸引、打動到同行,這也是我在做商業合作內容時更樂意去挖掘的方向。

例如最近寫的《保利時光裡會員空間BRIDGE探班報告》,商場的朋友甚至一度猶豫要不要在還沒有運營成熟的情況下推這個案例,我個人認為,這個案例成型,此前的思考過程已經值得書寫,成不成功是另一個層面的事。

例如《興業太古匯與Pantone的合作可能會成為商場對色彩運用的標杆案例》一文,我並沒有對最終活動的呈現效果作過多描述,而是去揣摩做這個合作的動因、思維方式。

類比《啥是佩奇》,同樣的意思在於,你在前期的“戲”足夠多,最終的成果即使有偏離初衷,但一般也不會差的。

上週有朋友和我說,他們商場做了場IP活動,這是他們商場在轉型的第一個IP合作案例,之前從來都沒有做過類似活動,看看能否有個宣傳。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轉型就一定要做IP活動?為什麼選的是這個IP?和商場定位有什麼關聯性?等等這些問題如果沒法得到具有強邏輯性的答案,那就很難做出內容。而我相信做商業評論內容就和《啥是佩奇》一樣,只有寫作對象的內容,和最終寫作產出的內容都言之有物、有一個好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從業者。


歡迎合作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