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部電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阿格拉》(或譯《城市廣場》)是智利導演亞歷杭德羅·阿梅納瓦爾拍攝於2009年的一部影片。雖然是將近10年前的舊片,但它依然令人震撼。在基督教已經盛行世界的時候,《阿格拉》把基督教曾經的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了電影觀眾面前,讓我們看到了宗教戰爭的殘酷,看到了宗教扼殺科學的無情現實。

《阿格拉》的故事發生在公元4世紀的埃及。美國影星蕾切爾·薇姿扮演埃及傑出的女數學家、占星家、哲學家希帕提婭。她致力於古代文明智慧的收集整理,卻被當時逐漸興起的基督教視為異教徒、眼中釘,最終被基督教暴民害死。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在1600年前的亞歷山大港大圖書館時代,希帕提婭這個貌美的女子是世界頂尖的數學家與天文學家之一。她曾幫助她的父親修訂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全》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本》。在他們的修訂和勘誤下,《幾何學原本》就成了定本。在其後的生涯裡,她獨自一人補註了代數之父丟番圖的《代數》和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希帕提婭30歲的時候,就成為了新柏拉圖哲學學派的學術領袖,名動天下。隨後,她便在亞利山大港教授哲學和數學,直到被基督教迫害致死。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公元412年,西里爾就任基督教的大主教,他與亞利山大港的長官俄瑞斯忒斯之間的政治鬥爭也隨之白熱化。當時,由於基督教慢慢興起,加之亞歷山大港位於地中海南端的要塞重地,教會和羅馬貴族都想領導此地的思想權並掌握統治權,所以基督教和政府的鬥爭在亞利山大港便異常激烈,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傑出的女性學者希帕提婭。

當時,希帕提婭在學習數學和哲學的時候就遭到了基督教會的不滿,加之她又與羅馬貴族交往甚密,基督教會一直視其為眼中釘。最後,她沒能逃脫基督教會的迫害,成為了宗教和科學角力下的犧牲品。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希帕提婭的死,早已被西方世界作為“文明消失”的象徵而供奉。在她死後,亞利山大港也逐漸失去了吸引一流科學家前來教學的魅力。由於希帕提婭是一個美貌和智慧並存的女子,所以她的死也經常被文藝作品渲染成浪漫主義的終結。影片的片名Agora在英語裡是“廣場”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指基督教與多神教在亞歷山大城廣場交鋒,最後導致希帕提婭被害的悲劇。網上流行的把本片片名翻譯成《城市廣場》我以為並不合適,還是直接音譯成《阿格拉》為好。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在看這部電影時,我很自然就聯想到基督教發展歷史上的很多血腥往事,持續近200年的九次“十字軍東征”沾染了無數民眾的鮮血,“聖女貞德”的遇害和希帕提婭的遇害幾乎完全一樣,還有中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多次宗教戰爭。我終於認識到,基督教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其實並不那麼光彩。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好多年前,我曾經讀過《新舊約全書》,看到書中有很多基督徒和異教徒作戰的故事,裡面不乏將異教民族斬盡殺絕的場面。當時我就在嘀咕:基督教發展史上怎麼有那麼多血腥?那時就想寫一篇文章,講述讀聖經的感受。但是怕褻瀆神靈,就忍了。昨天看完《阿格拉》,這種感覺再次產生,覺得還是要寫出來,讓大家看到基督教曾經的真實面目,看到基督教發展過程中扼殺、毀滅了多少曾經燦爛的異族文明。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這些異族文明同樣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人類的發展是多元的,需要各種文明共同發展,互利互補。用一種文明去消滅另一種文明違背了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最終將導致人類自身文明的消失。基督教那種“唯我獨尊”的狹隘的文明理念是基督教保守、落後的主要原因,曾經導致人類社會的停滯甚至後退。這是我在《阿格拉》裡看到的,也是在回顧歐洲中世紀史時必然會領悟到的。所以,不要迷信宗教,更不要迷信基督教。要象《阿格拉》中的希帕提婭那樣敢於懷疑,保持自己真實的理性,不被任何貌似的“真理”所欺騙和壓服。

从一部电影看基督教的血腥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勞月夜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