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亡國,劉禪樂不思蜀的悲劇是誰造成的?

千百年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廣為流傳,劉禪也因此成為了世人茶餘飯後的笑料。作為一代君王,後人如此調侃,也是夠悲哀的了。

歷史就是歷史,當年的真實情況今人是無法知道真相的。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劉禪確實是一位性情頑劣,胸無大志的君王,在位時期也沒有什麼作為,但是錯在劉禪一個人嗎?我看未必。

劉備舉全國的兵力伐吳,結果被吳國大將陸遜打敗,自己也是僥倖逃脫的。這一仗打敗了,蜀國損失慘重,也意味著劉備在有生之年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希望去一統天下了,於是憂憤成疾,病倒在白帝城。

蜀漢亡國,劉禪樂不思蜀的悲劇是誰造成的?

在白帝城,劉備自知命不久矣,連忙召諸葛亮前來安排後世。白帝城託孤,劉備還是寄希望於兒子劉禪能夠完成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的。可劉備又知道劉禪的能力不夠,同時也害怕諸葛亮不忠於劉禪,所以才告訴諸葛亮能輔佐便輔佐,不能輔佐便取而代之的話。這句話看似劉備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實則更多的是試探之意。如若真的信任,劉備只會說讓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的話,而不會讓諸葛亮看情況自立。不管怎麼樣,劉備死後,劉禪順利成為了蜀漢政權的第二位皇帝。

劉禪繼位後,朝政大權都掌握在諸葛亮手裡。諸葛亮夜以繼日,不辭辛苦,事必躬親,把所有事情都處理的井井有條,使蜀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沒過幾年,蜀國已經算得上民富國強了。

蜀漢亡國,劉禪樂不思蜀的悲劇是誰造成的?

緊接著,諸葛亮率軍北上伐魏,欲完成一統天下的偉大事業。可惜天不遂人願,幾次北伐都因為各種原因以失敗告終,最後諸葛亮也病死在了五丈原。儘管北伐失敗了,可是歷史上從此便有了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佳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不假,但是他事無鉅細,無論大事小情全都自己處理,給過劉禪這個皇帝一點處理政事的機會嗎?即使是北伐期間,諸葛亮率大軍臨走之前,那也是挑選了好幾個能幹大臣去處理國家內部事宜,同樣一點沒有留給劉禪親政的實踐機會。試想,劉禪在政治上從來沒有發言權,也從來沒有被允許做過具體的什麼事情,作為一國之君形同虛設,有誰能心甘情願呢?都說劉禪不思進取,那他不整天玩樂還能幹嘛呢?好比一個強勢的家長,什麼事情都事先為孩子做好了安排,孩子一點鍛鍊的機會都沒有,那他長大後能有什麼出息呢?我看能夠自立就已經很不錯了。其實劉禪也並非像白痴一樣,而且還是很有能力的一個皇帝。

蜀漢亡國,劉禪樂不思蜀的悲劇是誰造成的?

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了大將軍,實際上就是蜀國實力最大的人物了。姜維這個人志不在小,總是想著北伐大業,可是當時蜀國的國力已經不足以支持北伐了,姜維卻執意要率大軍北伐。劉禪看姜維不聽聖旨,於是聯合宦官黃皓等人削弱了姜維的權利,最後把姜維貶回老家去了。當然,姜維沒有了權利,宦官又專權了,這也不是一件好事。劉禪想必也知道後果,於是三番五次的提拔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想靠他來扳倒宦官,可惜諸葛瞻沒有抵禦住魏將鄧艾的大軍,早早地戰死在沙場了。

蜀漢亡國,劉禪樂不思蜀的悲劇是誰造成的?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丞相這個位置給廢了。原本的丞相之職分成了兩個職位,一個管軍事,一個政事,使二權相互制衡,不能造成一個人專權的現象。

從這兩件事情裡,顯而易見可以看出劉禪不痴也不傻,反倒是很聰明,只是由於缺乏實踐能力才顯得政治上像個傻子而已。劉禪在小的時候,諸葛亮還經常誇讚他聰慧呢!

歷史是過去的事情,誰能真正瞭解真相呢?恐怕只有諸葛亮自己一個人清楚自己是怎麼想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