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國家危亡之際,崇禎帝為何要貪戀財物?

常言道,錢是萬能的。換句話說,就是有錢什麼都能買的到,可以滿足人的一切物質上的需求。從這個方面來講,錢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錢雖是好東西,但是和性命比起來又是一文不值了。畢竟,有命才能去賺錢,有命才能去花錢,不然命都沒了,即使有金銀萬貫不也是等同於是廢銅爛鐵一堆嗎!

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要付出實際行動,那就難於上青天了。比如說,吸菸會損害呼吸系統,有的人依然煙不離手;喝酒會造成心腦類的疾病,有的人還是整日痛飲;再比如說,肥胖會使身體各方面的機能下降,從而引發其它病變,有的人照樣大吃大喝,不管不顧。生活中的小事尚且如此,更何況面對大量錢財的誘惑了,自然也就甘願不要性命了。

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國家危亡之際,崇禎帝為何要貪戀財物?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圍攻北京,打進紫禁城時,崇禎帝在朝堂上敲響大鐘,召集群臣,卻沒有見到一個人來議事。崇禎帝悲痛萬分,他仰天長嘯,大呼:

“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之後,崇禎帝提起寶劍走進後宮,殺死了自己寵幸的妃嬪,也殺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然後來到煤山上,在粗壯的樹幹上自縊而死。

崇禎帝以身殉國,是一位忠烈之君。然而落得這樣悽慘的結局又能怪得了誰呢?

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國家危亡之際,崇禎帝為何要貪戀財物?

為了抗擊清兵,崇禎帝啟用了袁崇煥。袁崇煥也不負眾望,在邊關成功擋住了清兵的進攻。將士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這時軍餉卻斷了,因此有些將領憤憤不平,產生了譁變。崇禎帝的做法是責怪袁崇煥帶兵不力,而不發放軍餉。袁崇煥無奈,斬殺了帶頭的幾個將軍,才平息了風波。

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將士們為大明王朝打仗,崇禎帝居然捨不得給將士們發餉銀。不但如此,大臣們一提要動用國庫裡的儲銀,崇禎帝總是猶猶豫豫,非常的吝嗇。最後可想而知,在前線衝鋒陷陣的士兵因為心中有怨氣,根本不會全力以赴,使戰鬥力大大減弱,崇禎帝又臨陣換將,導致了國破家亡的結局。

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國家危亡之際,崇禎帝為何要貪戀財物?

當然,明朝末年的社會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滅亡是早晚的事情,不能怪罪於崇禎帝一個人。不過崇禎帝把國庫裡的財物當做是自己私人的,甚至國家需要的時候也不捨得拿出來使用,各個機構因此運轉不暢,這直接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卻如此貪戀財物,豈不是因小失大?崇禎帝確實並非亡國之君,一心想著大明王朝的中興之路,可惜才華不夠,用人又多疑慮,處理事情亦是猶豫不決。在這風雨飄搖的時期,非足智多謀,雷厲風行之人恐怕實難力挽狂瀾了。

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國家危亡之際,崇禎帝為何要貪戀財物?

可以猜測,崇禎帝不肯動用自己的金庫,似乎在為逃跑做準備。中原內有李自成,外有多爾袞,都是強敵,崇禎帝自知無力鎮壓,所以產生了逃跑的想法。在我看來,正是這種想戰又不敢戰,想和又不敢和的態度,才是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三國時期,曹操僅有幾萬兵馬,袁紹傭兵百萬,兩軍在官渡對峙。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靠的就是對形式的正確判斷與必勝的決心。如果曹操主戰的態度不堅決,那麼官渡之戰最後勝利的就是袁紹了。崇禎帝缺少的就是曹操面對危險時冷靜分析的能力。也可以說,崇禎帝要是傾盡所有,背水一戰,或許大明王朝的命運就會發生轉機,滿清也不會統治漢人二百六十多年了。

崇禎帝吝嗇錢財也許是有情可原的,不過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為自己留有後路,不肯散盡家財,全力以赴,所以過早的讓大明王朝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