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雁门关雄踞山西代县西北网,与宁武关、偏关合称“外三关”。

雁门关地处山西代县北部,是长城的要口之一。这里北临大同,南抵太原,西接宁武、偏关,东连紫荆关,可直达北京及华北平原,历史上有雁门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的说法。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每当大同、太原有警报或宁武、偏关有敌入侵,雁门关总是来敌必犯之地。如果雁门关失守,敌人就可以向东向南大举进犯。它不仅关系到山西的安危,而且常常影响到北京和河北地区的防务。因而从战国时的赵国开始,直到以后的汉、晋、唐、宋、明各个朝代,都对雁门关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视,在这里筑城设防,派雄兵,强将把守。

正因为雁门关如此重要,明朝把它大加修,使之与宁武、偏关联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称为“山西三关”。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吕氏春秋》、《准南子》都称“天下九寨、句注其一”。可见句注是早以险要著名。古句注就是雁门关所在之地。“雁门”名称的由来,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焉。”大约在汉武帝初年已置关,以防匈奴。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重新建关,就称“雁门关”。其时是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另说雁门关由其西侧的西陉上同名关迁此)。历经各代至明初,此关已倾颓殆尽。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旧址上重建关城,并筑“内长城”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以防西北蒙古势力侵扰。经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以后大概再未有修建。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的二十公里。城周长一公里余,墙高二丈(约合今四米余),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原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现仅残存部分关城及三座关门。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峭壑峰峦错耸,谷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古时防备十分严密。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旧城建于辽金时,东西长约三百米,南北长约五百米,有三座城门,现存城墙尚完好。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依山修建,周长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ロ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明代内长城横于关北,彼此勾连,形成严固的防御体系。今明长城仅存遗迹。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雁门山是山西目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析代盆地之间,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而它又是断块山,销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

早在战国后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经相当强大,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十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西汉前期,匈奴屡屡来犯,汉武帝曾先后(前129一前119)派李广、卫青、霍去病率骑兵出雁门关,北击匈奴。除李广兵败外,其他都获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乘机率部南徒,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隋代,北方的突厥日渐强大。大业十ー年(615年),隋场帝巡视北塞,到了雁门,被数十万突厥兵包围,突厥兵急攻雁门关。幸好有吏部尚书樊子盖设计送出诏书,募兵来救,始得脱险。

到了北宋,雁门关的战事更为频繁。当时雁门山一带是宋与辽的分界,辽多次向宋进攻。宋抗辽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就在雁门关内外。杨家将镇守边关,对牵制辽军想从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遏止作用。宋对辽的战争是生死存亡之战,战争激烈残酷。陆游曾有诗云:“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夜沙风破肉,攻全雪平壕。”今日读来,亦不禁为之震动!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雁门关是宝贵的古代军事文化遗迹,并具有游览价值,近年已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赏。今山西省有关部门准备修复这座雄关,作为旅游区。现在从大同到太原的公路线经过雁门关,是晋北至晋中的最便捷道路,故这里仍具有交通上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