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发现秦国李斯石碑,学者复原碑文,感慨绝不可能

公元前221年,大秦将卒奋战十载,先后征讨韩、赵、魏、楚、燕、齐6国,秦之大业初成。然而为山川五岭所阻隔,幅员辽阔的百越之地尚属化外之地,不列秦土,故而在秦始皇的意志下,讨平六国的大秦将卒稍事休整,遂于公元前219年开赴岭南,50万大军分5路包抄岭南之时,咸阳宫内的秦始皇,也没有片刻闲暇。是年,中车府令赵高奉命制车架辇舆,与丞相李斯一同出咸阳,浩浩荡荡东巡。秦始皇为何不辞辛劳东巡?除了以王之威仪震慑关东之地外,最为人熟知的要数“寻仙”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荡平六国后,原六国的能人都纷纷投奔咸阳。

山东青岛发现秦国李斯石碑,学者复原碑文,感慨绝不可能

这其中就包括方术之士。不论燕地还是齐地的人来到咸阳后,都向始皇提及东方大海深处,有“三神山”,此三山为“蓬莱、方丈、瀛洲”,始皇闻听这三山都在云雾缭绕的大海中,因其山下乃是巨龟背负游之,故而漂浮不定时隐时现,难得一见。更为神奇的是,此三山非寻常所见的山,“其上物皆白,金银为宫阙,珠树丛生而结华实,食之不老矣”,而就在齐地琅琊的徐福,亦给始皇上书,并且同样描述了大海之三山,正所谓“众口铄金”,众人都这么说,始皇对这神秘莫测的大海三山笃信不疑,不仅连番派出术士入海寻找,自己也不辞劳苦自咸阳东巡而来。

然而不论是卢生抑或徐福,就连始皇本人到达大海后,也仅仅是在海边眺望,至于方士所描绘的白色仙山、金银宫殿等等,压根没有踪影,而且后来卢生、徐福等人都相继一去不复返。如此一来,仙山真假若何,始皇必定早已心中有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始皇东巡不仅没有因此停下来,反而仍然非常频繁的存在,即便是公元前210年病卒,亦是在东巡的途中,而且彼时正值酷暑时节,即便一路坐在辒辌车中,亦是来回颠簸劳苦,绝对算不得是什么悠闲的好差事。细观始皇出巡的记录,我们就能发现,东巡之深意,绝非寻山寻仙那般简单,应该另有意图。

山东青岛发现秦国李斯石碑,学者复原碑文,感慨绝不可能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及史学家都颇为仔细的研究始皇东巡过程,寄望从中能有所发现。《史记》记载,琅琊之东渤海畔有山,“形如台,故曰琅琊台”,琅琊台是始皇瞭望大海的重要一站,亦是东巡目的地,故而公元前219年,特意遣发3万役徒到琅琊台上修筑望海之处,此琅琊台就在青岛黄岛(胶南)的琅琊镇内。从1921年起,山东历史考古学者就多次前往琅琊台寻找秦之遗迹,最终在山间发现了碎裂成多块的石碑,在石碑修复之后,学者对碑文进行了释读,结果发现了始皇东巡的真正用意,众人都深感意外。

这处石碑即是“琅琊刻石”,研究认为是大秦宰相李斯所留,亦为李斯本人所书。石碑修复后,保存的文字共有86个,学者发现碑文开头即是“东抚东土,以省卒事,事已大毕,乃临于海”,很明白的交代了始皇东巡的意图,乃是“东抚”,而且“事毕”之后才到琅琊台观海。碑文继续提及“舟舆所载,临察四方,并一海内,存定四极,不用兵戈,天下和平”,石碑末位书“刻于金石,以为表经”。令学者感触至深的莫非是“不用兵戈,天下和平”,始皇以10年时间定六合,而他内心的寄望竟然是“天下和平”,平六国而定天下,不正是其心愿的达成。

山东青岛发现秦国李斯石碑,学者复原碑文,感慨绝不可能

除了琅琊刻石,始皇在是东巡路上还曾于山岩留下大小不一的各种石刻,其中都提及了“不用兵戈,天下和平”,足见这是他的夙愿。这无疑是令后世意外的,但其实也是意料之中。回望春秋战国五百余年,无不是征伐连着征伐,尤其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为称霸而相互图谋频繁征伐。

以至烽火迭起连年不息,而烽烟迭起的背后,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始皇发10年之力,终结了绵延500余年的烽火,正是以兵戈之息而得天下太平。当然始皇在横扫六合后,亦曾大兴土木,尤其骊山陵墓役使数十万众,使之疲于奔命,但他的一统之力,确实是千年之绩。琅琊台的李斯石碑,也揭晓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