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生活中我們常有一種體會,看一篇文章就能大致這是出自誰的手筆;對一些事情做事風格,也能很容易聯想到會是誰做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人的個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個性是一個人成為人的標誌,區別只是相對於表現的明顯與不明顯。由於做事太有個性,無論怎麼隱瞞,也擺脫不了人們對他的關注。二戰時期就有這麼一個人,他就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例子。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如果說二戰中有哪些優秀的戰術家,相信大家一定能說出許多耳聽能詳的名字;如果說在這群軍人中誰最好戰、最急躁、最愛信口開河、最愛惹是生非,大家一定會說是:“巴頓”。

沒錯,就是他。他是出類拔萃的戰術家,以善於進攻著稱。但他性情急躁,易於衝動蠻幹,一旦發作起來像個任性的大男孩兒。他一生中唯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作戰,無論對方是誰,只要有仗打,讓他幹什麼都行。典型的“好戰分子”。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然而,盟軍開闢第二戰場,這麼重大的戰役,人們卻很久沒有聽到“巴頓”的名字。其實他就在英國,眼睜睜的看著諾曼底登陸戰役的開始。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他又惹什麼事了嗎?

還要從他的“臭毛病”說起。

在非洲和西西里島的勝利,讓他的軍旅生涯如日中天。但是,由於他打了一名怯戰士兵的耳光,招致美國上下的不滿和聲討。他也陷入空前的窘境,在隨後的日子裡,他似乎被打入了冷宮,在無奈和期盼中苦苦度日。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其實,他的上司如此對待他,既有懲罰他衝動行為的意思,也有出於特殊的策略上的考慮。由於他在北非和西西里兩大戰役中表現出色,已經引起了德軍的高度關注,認為他指揮大規模坦克戰的能力是無人能比的。

無論他在哪裡出現,都會讓他們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盟軍的主攻方向。因此根據這一點,司令部決定讓他虛張聲勢地四處巡視,以轉移敵人的視線。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而此時,他還在自以為是的認為,一定能帶兵登陸法國。

不能帶兵打仗,是對他的最大懲罰。被解除職務後,他奉命帶著一幫參謀在地中海地區巡遊,視察軍事基地,進行勘測,繪製地圖,給人一種要接管這些地區的假象。

實際上,他的心始終沒有離開硝煙瀰漫的戰場。當得知“霸王”行動在物色適當的指揮人選時,不善於“拍馬屁”的巴頓,立即給艾森豪威爾送去兩隻火雞,意思就是:別忘了我,我就在你身邊,招之即來。他自信地認為:這一職位非他莫屬。他甚至在身上總是攜帶著一份法國地圖,天天研究戰法。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意外的是,他曾經的部下布萊德利,被任命負責“霸王”行動計劃。他一時難以接受這一事實,自己的部下不但一夜之間超越了自己,而且還佔據著自己夢寐以求的位置。心中的憤怒和不平是可想而知的。

知人善任的艾森豪威爾十分了解這位部下。認為他是美軍中最優秀的坦克專家和戰術大師,他一往無前的進攻精神是無與倫比的。最適合擔當先鋒官的角色,在空前慘烈的戰鬥中,美軍需要這樣敢打硬仗的進攻型將領,他的作用是誰也無法取代的。因此,決定任命他為第一集團軍司令。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有仗打,比什麼都高興。但很快,一盆冷水澆在他的頭上。

原來,這個第一集團軍只是一個空殼,是誘騙德軍上當的招數。他來這裡只是做個樣子,目的是告訴德國人,對諾曼底的行動只是佯攻,盟軍的真正目標是加萊。這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巴頓到哪裡,哪裡就是主攻的出發地。

但是,他的另一個秘密使命,卻讓他心奮不已。他的真實身份是出任第3集團軍司令,任務是一旦盟軍登陸成功即進行擴張戰果,向法國腹地大踏步推進。他一邊一絲不苟的欺騙德軍,另一邊抓緊訓練部隊,他要打造一支勇敢剛毅、無堅不摧的鋼鐵大軍。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盟軍登陸法國後,勢如破竹。由於要繼續牽制加萊的德軍,美國軍方對他已在法國指揮作戰一事進行保密。事實證明,這一誘騙行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諾曼底登陸作戰期間,駐紮在加萊的德國主力裝甲部隊始終未敢越雷池一步。

此時,秘密在法國作戰第3集團軍,馳騁疆場、所向披靡、攻城略地、節節勝利。但戰報中從來不提他的名字,也不提他的部隊。為了防止暴露身份,甚至外出時他總要戴上一個大墨鏡。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什麼都能騙,但做事風格和個性騙不了人。

熟悉其作戰風格的德國人,看到一支部隊一往無前,不停的進攻,很快就斷定是巴頓在指揮。即使遠在美國的巴頓夫人,也能輕易在地圖上標出她丈夫的方位,並在心中默默地為丈夫祈禱。

當然,德國人還是從被俘的人員及截獲的文件中確認了他們的對手,並用多種語言向全世界公佈了這一消息。對於他,德國人比美國人瞭解得還清楚。但艾森豪威爾還是繼續對外保密。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巴頓對此十分不甘。這不僅是個人榮譽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到全軍的士氣。他的部隊像他一樣需要榮譽來激勵。但“該死的保密”把第3集團軍的勝利掩蓋了起來。官兵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漲,他們指責最高統帥部是在妒忌他們的首長,剝奪他們的功績。他們的敵對情緒甚至妨礙了戰爭的順利進行。

國內的粉絲們,紛紛為他鳴不平。美國的一家報紙發表了一篇社論,公開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指責統帥部既要用人,卻又不給應得的榮譽。被逼無奈之下,艾森豪威爾只好舉行了一個記者招待會,公開了這個秘密。

他驍勇善戰卻飽受爭議,甘心做誘餌,願做部下的部下,只為能打仗

這一宣佈不要緊,記者們很快就從各地來到他的指揮所,使他應接不暇。一時間,他的名字壟斷了報紙、電臺的頭條新聞,這是他最樂意的事。更讓他興奮的是,在輿論的推動下,國會宣佈授予他永久性少將軍銜,比他的上級布萊德利還早了兩週。

是金子總會發光,但金子也有蒙塵的時候。此時的巴頓,經過自己不懈的堅持,為了自己的目標,甘心當“誘餌”,你不計較官階大小,最終成為一顆永遠閃耀在世人眼前,永不褪色的金子。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