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鄭板橋紀念館,

好似一本有趣的歷史書。

又似一座記憶的寶庫。

領略那些散落在不同時空中的記憶故事…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其詩書畫世稱三絕。一生為官12年,其中任濰縣知縣7年。然而,這是他簡而不能再簡的簡歷,知曉者恐不在少數。但是他的最最最招牌,並不是這個簡歷,是啥呢?你懂的。

就是具備普世通用的座右銘:難得糊塗。

或曰:難得糊塗確實不按常態思維用語,夠得上奇談怪論,不過和酒有幾毛錢關係呢?

肯定和酒有關係,而且不止幾毛錢關係,要多貴有多貴。因為,難得糊塗屬於酒後思維,是鄭板橋醉酒的心得。

再看,無酒狀態下的鄭板橋,理智得很呀,說話辦事都按規矩出牌,決不會楞不丁冒出如此另類無厘頭的念想。

然而幾壺小酒下肚,鄭板橋便脫胎換骨般進入新的境界,一種淡定,一種釋然,一種開脫,一種慰籍,一種飄然,也不乏一種失憶。

各種情緒符合累加在一起,鄭板橋的思想在昇華,概括出“難得糊塗”傳世絕唱。不知被多少人,包括得意的,也包括失意的,包括走運的,也包括背字的,包括陽光的,也包含消沉的;凡此等等心態跨界者,都視為精神支柱裝在心中,掛在牆上,展示語錄級的處世哲學。

說來就是一句酒話,卻引出如此非凡的轟動效應,鄭板橋未必能預料到。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據一個版本所言,有年秋天,鄭板橋專程到山東萊州雲峰山上,觀摹碑林碑刻,夜晚不得歸,借宿在一座三間的茅草屋。屋子主人是位儒雅的老翁,自稱“糊塗老人”。

兩人雖初次相見,但互留好感。

老翁擺酒款待鄭板橋,越喝越投機,酒意微醺,他倆變成了相見恨晚的忘年交。

老翁得知鄭板橋身份後,已喝得半酣,便請鄭板橋為一尊方桌般大小的鎮宅硯臺題字,改日他再刻在硯背。鄭板橋本就稀奇開眼界,藉著酒興,當場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

老翁也是“糊塗老人”,名號被鑲入字中,自是大喜過望,欣然提筆寫了一段跋詞:“得美石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

鄭板橋大驚,醉意開始氾濫。

他見硯背尚有餘地,便步老翁神韻,又補寫:“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難得糊塗”就這樣面世了,缺乏酒的爛漫沸騰,鄭板橋若是喝成一塌糊塗,他的聰明轉入糊塗並不難。難就難在,他是真聰明假糊塗,似醉非醉並沒醉糊塗。

其實,“難得糊塗”非但寫在酒後,也是他待酒的態度。

清醒時分的鄭板橋,也並不糊塗。他一心想當清官好官,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下面,讓我們走進鄭板橋紀念館裡的看下為濰縣大堂裡這兩座青銅群塑訴說的故事~

開廠煮粥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1746年,54歲的鄭板橋調到山東省濰縣任縣令。濰縣原本是繁華大邑,但因災荒連年,整個山東省發生大饑荒,濰縣也不能倖免,鄭板橋開展積極的抗災救災,“開廠煮粥輪飼之”是當時官府設的救濟機構,令當地富戶煮粥發放饑民,共渡難關。 鄭板橋大興修築,招遠近饑民赴工就食。“以工代賑”,通過修城,救活饑民,大得人心。

準給粥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救災有了點頭緒,板橋輕鬆了一些,可仍不敢掉以輕心。人命關天,饑民那悽慘之狀更不曾忘懷。衙門裡的事處理完,他就帶上兩名衙役到街上轉轉,進粥廠看看。這一天他在離粥廠不遠處看見了一位老婦人。她那花白的頭上沾滿了草屑,像是剛從草垛裡鑽了出來,又黑又瘦的臉現出青幹,褂子的大襟下端撕開了幾條口子,褲子的膝下已經破爛,小腿已經露了出來。右手拄了一根木棍,下端已磨去了皮,左臂挎了一個破舊的荊條籃子,端著一個黑碗,碗是空的,正一瘸一拐地向板橋走來。板橋向前迎了兩步,就見這位老婦人朝著板橋“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口中喊道:“老爺,救救我這老命吧!”說著,渾濁的淚水就從那呆滯無神的眼中滾了出來。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板橋趕忙伸手攙她起來,讓她進粥廠領粥。老婦人說:“我去過,聽我是外鄉人,不給。有人指給我,您就是縣大老爺,您給說句話吧,我還有孩子。”

板橋“嗯”了一聲。衙役從褡褳裡取出銅墨盒,把毛筆在墨盒裡舔了幾舔,遞給了板橋,另一個衙役已經把紙抻好。板橋提筆寫了“準給粥”三個字。吹了吹,遞給老婦人。就見老人頭觸泥地,喊了一聲“青天大老爺”!起身拄著那根樹枝,步履蹣跚地進了粥廠。

一張“準給粥”的條子,救活了一條人命,見證了災荒的慘景,也傳達了板橋救民於水火的深情。粥廠的人將條子呈入衙中,喜歡板橋書法的人,又從衙中“偷”了出來,欣賞他的書法,欽羨他的愛民,二百多年過去,一直珍存至今。

“撒一把土”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一開始,鄭板橋命屬下開倉放糧,幾天後屬下報告,有許多不是難民的人也來領糧。鄭板橋命屬下改為施粥,但仍有許多不是難民的人也來領粥。鄭板橋得知後略加思考說:“沒事,當眾在鍋裡撒一把土就行了。”

屬下不解,問道:“施粥本來是好事,在鍋裡撒一把土,災民怎麼吃呢?再說要是讓皇上知道,怪罪下來可就不好辦了。”鄭板橋笑著說:“有事我頂著,你們照辦就是。”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屬下只好照辦。他們來到粥棚,從地上抓起一把泥土,當著眾人的面撒到鍋裡。看到這種情景,有不少等待領粥的人就轉身離去。但這些人剛一離開,後面的人立即就擠了進來。

問題很快解決了,屬下向鄭板橋報喜。鄭板橋聽後笑了笑,說:“真正的災民是不會在意粥裡有這一點土的;而那些轉身離去的人,肯定都是冒牌貨。”屬下無不對鄭板橋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後來,濰縣又接收了大量外地災民。鄭板橋實行領券供給,災民吃完粥,須參加修城築池,這樣既解決了災民生存問題,又解決了基建的勞動力問題。鄭板橋施粥的智慧,如今仍有借鑑價值。

“板橋辭官”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鄭板橋不僅多才多藝,而且還是一位好官。他做官意在“得志則澤加於民”,理政時深得百姓擁戴。大唐東側的青銅雕塑便記錄了其辭官返鄉的故事。他五十歲時,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他不滿官場的黑暗腐敗,在請求賑濟災民時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動稱病辭官,重新回到揚州賣畫為生。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鄭板橋的濰縣情結:他贊濰縣之詩畫至今濰坊多處可見——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雲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終因剛正不阿,嫉惡如仇,退出官場!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僱了三頭毛驢,一匹是他自己的坐騎,墊以鋪蓋,另一匹則全部馱的是書籍,另外一匹則是他的書童乘坐,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捨。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杆!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當百姓讓他再留句話時:他說:希望你們今後要象對待自己孩子那樣對待你的爹孃,眾人驚歎!

鄭板橋雖然離開了濰縣,但是對這片故土難以割捨,在他71歲的時候還專門作詩懷念濰縣:相思不盡又相思,濰水春光處處遲。隔岸桃花三十里,鴛鴦廟接柳郎祠。

鄭板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