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名詞丨單材與足材

古建名詞丨單材與足材

單材

單材宋式建築大木作構件尺度標準。據宋《營造法式》規定,“單材”高十五分,厚十分。有時也稱“一材”或“材”。“單材”源於古建築樑架中的方桁,即枋,是井榦式結構的枋材重疊做法的產物,並非由栱之斷面演變來。《呂氏春秋》中有:“夫大匠之為宮室也,景小大而知材木矣。”此中的材,顯然是用於建造房屋的木材。《傳子》:“構大廈者,先則匠而後簡材。”說明了加工材料的重要性。沒有統一規格的材料,肯定建不起來相互疊架的井榦式建築,“單材”就是建造井榦房屋的最基本的單位,後逐漸演變為衡量單位。唐宋建築的簷下和樑架內,仍保留層層枋木疊架的做法。宋《營造法式》列舉了使用“單材”的構件,如:華栱在補間則用“單材”,即以“單材”為權衡。以“單材”製作的栱,稱單材栱:以“單材”製作的其他構件,如枋木等,則稱為單材枋等。

古建名詞丨單材與足材

名詞延伸

單材栱

大木作斗栱的一種,主要用於每攢斗栱的裡外拽架上,清式瓜栱、萬栱都做單材栱,受力比正心栱要小,故稱單材栱。

古建名詞丨單材與足材

單栱造

宋式大木作術語,與重栱造相對應。鋪作跳頭上僅施橫栱一層(如令栱),上承替木或素枋、其間不用慢栱的構造方法。單栱造跳頭上的挑升高度為兩材一栔。

古建名詞丨單材與足材

足材

宋式建大木作構件尺度標準。宋《營造法式》中規定的衡量單位,與單材相對應,是指比單材尺寸加人的材分,即“材上加栔者,謂之足材”,栔,即兩層枋之間的空擋部分,如以鬥衡量,則為平和欹兩者的高度。“足材”是在單材的概念明確之後出現的,與鬥和栱有著密切關係。古代井榦式結構,其重疊的枋材出現空間,於枋間的填充木料,可能就是“足材”的緣起。按“材廣十五分”加“栔六分”,則“足材”為二十一分。所以“足材”又俗稱“一材一栔”。單材的大量使用,鬥與栱的結合,導致許多承重構件之間出現空隙,為了提高單材的強度。古代匠人發明了栔,栔便成了填充構件。“足材”構件的做法,一般分為整體“足材”和另加栔的“足材”兩種做法,如泥道栱加暗栔,則屬後者。至遲唐代己經使用了“足材”標準,“足材”的意義在於,其發現與運用使樑架結構更趨簡化。

古建名詞丨單材與足材

足材栱高21“分”,寬仍為10“分”。足材栱高度多出的6“分”恰為上下栱之間由鬥墊託而出現的空隙的高度──一栱(6“分”)。

斗栱或素方用料的斷面尺寸為一材,高寬比為3:2.栔(音zhi)兩層栱之間填充的木件斷面尺寸。"一材一栔"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寬10分,栔高6分,寬4分。可見一足材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當於四個八等材。如柱徑大小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間。

古建名詞丨單材與足材

足材栱高21“分”,寬仍為10“分”。足材栱高度多出的6“分”恰為上下栱之間由鬥墊託而出現的空隙的高度──一栱(6“分”)。泥道栱上有慢栱時,兩栱之間空隙裡通常用稱為暗栱的木條進行填充,它的斷面被規定為高6“分”,寬4“分”。又如,第一跳華栱長60“分”,由此確定了華栱出跳,最長為30“分”;泥道栱、瓜子栱長62“分”;令栱長72“分”;慢栱長92“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