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國際(0178.HK)是不是真的在復甦?

莎莎國際公佈其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6個月的業績,集團營業額為36.59億港元,同比增長1.6%,淨利潤為1.99億港元,同比增長14.5%,這也是莎莎國際自2014年後首次呈現營收、淨利雙增長。

公佈業績後莎莎國際的股價也很給力,最高漲幅近10個點,最高價去到3.25港元,後又回落,收盤漲幅為4.48%,報價3.03港元,成交量4293.75萬,成交額1.34億,市值91.583億港元。

這時候紛紛有個大行上調莎莎國際的評級,並且表示莎莎國際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但是究竟是不是過去了,我們下面細細道來。

一.過度依賴訪港旅客的莎莎國際

莎莎國際輝煌的過去離不開內地訪港旅客的貢獻,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下圖是近十年來訪港旅客的人數變動,橙色的是來自內地的訪港旅客,藍色的是合計(澳門、臺灣、內地)。我們可以看到,從2007年到2015年,訪港旅客人數都是穩步向上的,2015年後由於“佔中”、“反水客”等事件讓內地旅客對香港旅遊業失去信心,加上一簽多行變成一週一行,以及人民幣的走弱,去香港購物的利率優勢喪失,導致內地訪港旅客開始下滑。

我們再來看一下莎莎國際近十年來的股價走勢,莎莎國際從08年12月開始往上漲,一直到2014年才開始反彈下跌。從2008年到2014年,這六年時間,莎莎國際股價漲了近19倍,一直到了15年開開始下滑。

莎莎國際的營業收入從2016年財年開始下降的(由於莎莎國際的2016年財年是從2015年3月31日-2016年3月31日),所以其實也吻合2015年訪港旅客開始下滑而導致莎莎國際業績的下滑。

莎莎國際的淨利潤從15年財年開始下滑,16年財年下滑速度更加厲害,直接從15年的8.39億降至16年的3.83億。

因為過度依賴訪港旅客,尤其是內地旅客,所以內地旅客是否到香港旅遊,是否到香港消費成了莎莎是否能賺錢的關鍵因素。

二.是不是真的在復甦?

1、香港旅遊業現狀

下圖是今年的內地訪港旅客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三月份的時候訪港旅客人數劇增,同比增長10.4%;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3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反彈至357億港元,同比上升3.1%,結束了長達24個月以來的跌勢。

這個上漲主要原因是2月27日,韓國樂天公佈要給美國在韓佈置“薩德”提供場地,樂天的這個舉動惹怒了中國人民。韓國樂天集團免稅店業績嚴重下滑,該集團發言人表示,3月中旬至4月中旬,大陸游客在該集團免稅店的銷售額較前一年大減四成,以往大陸游客佔其總銷售額高達八成。

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與內地遊客是否去香港消費有著密切的關係。

回顧前面發佈的內地訪港遊客十年趨勢圖,我們可以發現,2013、2014年是內地遊客赴港的高峰期,一方面是簽證的放鬆,另一方面當然是匯率,我們來看下圖,2013年、2014年是人民幣兌港幣有個超強優勢在那,最低的時候去到0.78,你說你買不買?相當於打7.8折。從2014年底開始,人民幣開始走弱,這個赴港消費的匯率優勢就不在了。

今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逐漸走強,去香港購物的優勢又顯現出來了。但是我們看看上面那個內地旅客變動圖,可以看到,匯率雖然在跌,但是旅客人數並沒有增長多少,只能說也沒有很壞。

話說到這,就算人民幣走強,不僅是去香港購物有優勢,去其他國家購物一樣有優勢。現在國內的消費者都在強調消費升級,喜歡跨境購物的都是消費能力較強的人,有條件的都直接飛到當地購買奢侈品,而香港本來就像一個購物的大雜燴場地,它並沒有一個產地優勢,它只有一個免稅的優勢,還有匯率優勢,或者說距離優勢。

說到這個距離優勢,只是相對於廣東人來說,對於華東以及北方、西北的內地消費者來說,去國外還比去香港要近。

筆者這週末剛好去了趟香港,已經沒有我想象中的人頭洶湧,很多店鋪都是空蕩蕩的廖無幾人,只有稍微熱門的店鋪人比較多,護膚品專櫃也沒有人擠人的盛況。當然,筆者這個一天的觀察也許無法代表總體的狀況,但是作為明眼人的我們,都真的能感覺到,香港已經不是以前所熟悉的消費天堂了,現在“淘寶”才是我們熟悉的消費天堂。

2、莎莎的經營模式是否與時俱進?

莎莎應該算是“開架化妝品”的中國地區始祖。

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銷售化妝品的地方,只有百貨公司的美容專櫃和藥店,一般為一櫃一品。當時的人們瞭解東西的渠道不比現在,一般專櫃的挑選,有時會讓人覺得量太少了,我沒做好功課,我不知道選那個,還要每家專櫃都看一下,試一下,這樣其實很費精力跟時間。

再說,當時的經濟來講,能逛百貨商場專櫃的都是經濟能力稍好的,普通老伯姓只能望而卻步吧。因為這樣,莎莎國際的創始人——郭少明採取了“超市模式”來販賣護膚品,在香港第一個擺出化妝品的開放式貨架,把各種品牌的化妝品混搭放在一個架子上,並且給顧客折扣,這種營銷方式吸引了大量的顧客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我們現在去一下香港的Sasa店,也是各種品牌的護膚品密密麻麻地擺在架子上,生意好的時候,連樓梯都堆滿了一盒盒的面膜。

莎莎國際這種開架式販售的模式滿足了當時消費者的需求,價格不貴、品類豐富、購買方便。但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電商的興起,消費者如果選擇逛街購物的話,他追求的是什麼?就是一種體驗,一種感覺。

稍微有網上衝過浪的人都知道,想購物方便——網購,想購物划算——網購。所以莎莎這種密集型擺設“開架化妝品”販售模式基本是毫無體驗可言的。

當然莎莎國際也有自己的購物網站,不過這個網站對於莎莎國際的銷售額來說佔比非常小,在最新的·17半年報中才有4.9%,而16年年報這個比例還有6.4%,可以看到莎莎國際電商這塊的業務是在縮水的。在最新的半年報中,莎莎國際也表示,未來將與國內著名電商合作,進駐他們的網站,至於是哪幾個著名電商,我們應該也能猜到了。

可見莎莎國際也意識到,自己的電商這塊還真的搞得不行。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市場也一直不溫不火,內地市場也是佔比極小,最新佔比在3.8%,香港市場一直都是莎莎國際收入的大頭,為81.5%。

下圖是莎莎國際的店鋪數量,內地的店鋪數量是54家,而香港及澳門的店鋪數量是內地的2倍,但是收入卻是20多倍。

看看下圖這個顧客組合圖,有68.6%的銷售額來自內地顧客,所以說,無論內地的還是港澳臺的莎莎店,內地消費者仍然是它們的主力軍。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總結出,莎莎其實一直都沒有在進步,首先第一,它沒有把握住電商發展這個風口,從我們看它電商收入可以看到,回頭思考很多傳統品牌,後期的業績好轉都是依賴電商業績的擴大,而莎莎國際的電商業務不僅擴不大,還搞不好。

莎莎國際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傳統的店鋪渠道,還是依賴於香港旅遊業帶動。

但是,寄託於香港旅遊業去帶動在當下來講等於看天吃飯,因為你怎麼能猜到,保不準哪天,大家真的就不愛去香港購物了。

未來莎莎國際要跟國內著名的電商合作,這個策略應該可以帶動莎莎國際電商那塊的業務發展,不過目前來看,莎莎國際進駐國內電商網站的話,意味著它要正式跟品牌旗艦店競爭、代購競爭、國內護膚品經銷商競爭,莎莎面臨的機會多了,但是競爭也多了,也更加透明,畢竟在一個網站上對比價格與評價是一目瞭然的。

莎莎國際是不是真的在復甦,筆者覺得不是,未來還有很遠的轉型之路要走,再說,它已經走慢一步了,希望未來能快馬加鞭趕上。

本文源自格隆匯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